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
19009400000034

第34章 诚实守信,立人之本(1)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部分内容中强调“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目前,作为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阵地、重要窗口的高等学校,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和诚信道德缺失的问题尤为突出。如何采取有力措施改进思想教育工作,建立有效的诚信教育体系,塑造学生良好诚信品行,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第一节诚信的本质内涵

诚信包括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是分而为二,合而为一的道德规范,它出现在各民族的文化要求之中,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一、诚信的概念

《说文解字言都》:“诚,信也。”《增韵清韵》:“诚,无伪也,真也,实也。”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即诚实无妄,恪守信用,诚善于心,言行一致。就是要诚实、守信用,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要有责任感。诚实就是忠诚老实,表里如一,真实不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人们相互联系的道义凭借和健康的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守信是指言行一致,遵守诺言。诚者信也,信者诚也,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基础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修身养性的根本原则,也是区分君子小人的道德标准。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做到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它主要是对人处事时的道德准则,这一准则要求人们与人交往时说真话,向别人传递真实信息,不掩盖或歪曲事实真相。诚实作为最古老最原始的道德要求,它和人类相伴而生,人是社会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人是在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中生存和发展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诚实,说真话,传递真实信息,不掩盖歪曲真相,人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人类也才能休养生息,繁衍延续。人的这种本真状态的生存需要在长期的人类进化过程中沉淀、积累、经人类的心理,情感和文化的作用,积淀为一种原初的道德规范。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诚实品质从来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和规范。是否具备诚实品质,已经成为道德社会化完成与否的标志,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成员在道德上合不合格的最基本标准。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看做是“立身之本”“举政之举”“进德修业之本”,孔子甚至认为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无信。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

二、诚信原则的特征

说起诚实信用原则的特征,各界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指出诚信原则具有补充性、不确定性、衡平性等特点,有的则指出诚实信用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道德准则,为道德准则的法律化。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诚信原则之所以具有补充性、不确定性、衡平性,正是由于“诚信原则思想渊源于自然法的善意与公平的理念,也就是说诚信原则是道德的法律化,或者法律的道德化”。正是基于此,诚信原则才可以从善良与公平的角度补充当事人合同中未加规定的细节问题,而公平的实现有赖于衡平,但同时善良和公平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然而这种不确定性有可能会带来一种不安全性,因此需要通过法律的技术手段来有效的规制其在个案中具体含义的释放。综上所述,作为道德的诚信原则是直接作为道德规范的,要求人具有诚实的品德和信守自己的承诺,它是道德对人的无条件的命令。而作为法律的诚信原则,不是法律指导社会成员的具体规则,而是作为解释和补充法律的原则,以克服法律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因此,它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

(一)守信是遵守诺言实践自己的诺言

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守信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所谓信,即诚实无欺。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鞔,小车无瓤,其何以行之哉?主张与人交往,言而有信。”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为信”(《孟子·尽天下》),自身确实具有善德称为“信”。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信,把信作为立人之本,立政之基,人无信不立,政无信不立。“信”也就成为儒家着重提倡的道德规范之一。

(二)诚实守信是我国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诚信铸成中华民族道德之魂统而言之,诚信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诚实无欺,主要指人的自我修养以及由此形成的个人内存的道德品质、德性和道德境界:“君子诚之为贵”(《礼记·中庸》);“君子养心莫善于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诚者,圣人之性也。”二是相互信任,主要指信任他人或被他人所信任,这是社会中的一般的道德要求。三是信守承诺,通常指能够履行对他人的承诺,是对特定对象的责任。所以相互信任、信守承诺主要指人们在交往中的行为规范。

第二节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教育存在着狭义的教育和广义的教育之分,诚信教育的定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诚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并采用一定的道德教育方法,培养受教育者诚实与守信的道德品质的活动,他属于狭义道德教育范畴。广义的诚信教育则指一切有关诚信道德和诚信原则的教育活动。除狭义的诚信教育外,广义的诚信教育还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等社会活动领域内进行的诚信社会伦理教育,如政治诚信教育、经济诚信教育、文化诚信教育等,它属于公民道德教育的范畴;二是有关诚信原则的法制教育,属于德育范畴中的法制教育领域。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良好,但在少数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有些大学生对诚信、正直、守信、履约等诚信道德的基本要求在内心是认同的,但关系到自己的个人利益或遇到所谓的“关键时刻”,如考试、评奖、毕业、求职等便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坚守诚信的道德意志力不强。

一、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的表现

诚信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和本质,但是不可否认,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一直存在,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表现。

(一)学习活动中的诚信缺失

大学生学习活动中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大学生考试作弊已经是普遍不争的事实,而且作弊者队伍越来越庞大,作弊的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二是学术抄袭司空见惯。抄袭作业、论文移花接木、假想实验数据等对于不少大学生是家常便饭,“天下文章一大抄,在于会抄不会抄”“文章=剪刀+浆糊”的观点,在大学生中的认同率极高。

(二)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

大学生在经济生活中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恶意拖欠学费。目前高校大学生欠费问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少数学生恶意拖欠学费,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并不困难,但是他们却把父母给的学费挪作他用,却以家庭经济困难为由不交学费。二是弄虚作假,骗取特困生困难补助。三是骗贷逃贷。不少大学生不履行合同约定,不按时缴纳贷款利息和本金。据有关报纸介绍,近几年学生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的比例在10%以上,严重影响到助学贷款这一积极政策的全面执行。

(三)交往活动中的诚信缺失

大学生在交往活动中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人际交往中,做人不真诚。有的大学生出尔反尔,说话不算数,承诺不兑现,在涉及自身利益的入党、推优、干部选拔方面动机不纯等。二是网络交往中的诚信缺失。不少大学生利用网络虚拟的特点,降低了自身的道德感和责任感,随意在网络中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制造网络垃圾,有的甚至已经影响到正常的校园生活秩序。

(四)求职过程中的诚信缺失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虚假包装现象严重。不少毕业生为了有效地推销自己,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不惜在履历上大做文章,挖空心思编造“辉煌经历”,造假证书,伪造优秀履历,以吸引和打动用人单位,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极端不信任,使毕业生就业市场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二是契约观念淡薄。大学生中随意变更、不履行合同规定义务的行为时有发生,特别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不履行就业协议的现象更是突出,大大降低了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任度,恶化了大学生的择业环境,给学校毕业生的整体信誉和今后的就业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诚信危机形成原因分析

针对以上大学生出现的诚信危机,应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自觉加以抵制和改进。这种现象的出现,既有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如心态浮躁,对他人、社会的责任意识淡薄,是非辨别能力差等。

1.历史积淀的负面影响。

格言古训如“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老实人易吃亏”等,这些格言古训恰恰违背了诚信的最基本要求,导致人们在潜意识中诚信意识的匮乏。这些古老观念残余还影响着当代大学生。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我国发展市场经济时间较短,诚信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经济转型期,受到社会、家庭,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社会上广泛存在着诚信失范现象: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不劳而获,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到社会关系中人际交往感情的淡漠、诚信的缺失、安全感的缺乏;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或违法不究等现象,使得大学生在认知中产生了一种错位,那就是守信者得不到相应鼓励和收益,反而不讲信用的人大行其道,在某种程度上、某些范围内成了受益者,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获得利益回报的一个途径。那些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的人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甚至受到排挤、孤立、打击报复等。失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谴责和惩罚,反而被一些人认为聪明、有能耐,出现了不说谎话办不成大事的消极现象,这些负面效应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心灵的腐蚀是不可低估的。

3.高校诚信教育的滞后。

在大学生诚信素质的教育培养上,高校无疑应该是主阵地。然而近年来,高校在大学生诚信素质教育方面表现滞后,这主要包括高校诚信理论教育的滞后和诚信机制的不健全,教育、管理者也未能重视学生诚信的不良影响。在诚信理论教育方面,由于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信用意识的教育几乎是空白,这显然滞后于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要求。同时,由于许多高校存在着重智轻德教育的现象,道德教育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形式过于单调和说教,缺乏多样性和有效性。而学习成绩优秀往往是学生评优、评奖等的最主要依据,使得许多大学生产生只要把学习成绩搞好就一切万事大吉,这是导致大学生出现诚信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

4.大学生自身修养的失调。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事实证明,市场经济愈发达就愈要求人们诚实守信。诚实守信已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大学生认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得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拿到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等才是硬的,误以为这些外显的“硬件”越多,就越有竞争力,而诚信这种与今后工作无关紧要的内隐的软件,则是可有可无的。虽然有时也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但由于经不住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思想的影响,价值观念受到冲击,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惑,学业与就业等的诸多压力,使得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就更谈不上把诚信作为自身人格健全的需要了。

三、诚信教育的意义

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教我们的学生如何学习,怎样学习,更要教大学生如何做人。

1.诚信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诚信意识是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诚信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荣辱观、价值观和担负的社会责任;有利于大学生学会善待自我,获得他人尊重,改善人际关系,进行自我教育,进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古往今来,一个社会的诚信程度从来就是衡量国民人文素质以及社会生活水准的重要标志。人文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高校通过向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诚信教育来引导和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有利于完善大学生人格,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务实精神,从而推动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