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校一些触目惊心的“校园事件”的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学校、社会和家长所关注的焦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人适应客观环境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是科学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成才的基础。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较好的适应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心理健康的人表现为:对现实有正确的认识和良好的适应;自知、自尊和自我接纳;情绪的自我觉察和有调控能力;能与他人建立协调的关系。内心平和人格结构稳定而协调;对生活有热情和保持一定的工作学习效率。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多种形式及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而且可以充分发挥潜能,改善社会适应能力,更有效地实现人生价值,从而全面提高人才的质量。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及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等心理素质,是确保他们顺利成才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对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客观深入地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只有优异的成绩,却不懂得与人交往,是个寂寞的人;只有过人的智商,却不懂得控制情绪,是个危险的人;只有超人的推理,却不了解自己,是个迷惘的人。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根据我国相关部门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每年都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适应环境困难
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进入大学,而现实和理想存在很大差距,如学校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完美,专业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理想,学习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轻松,自己没有在中学时那样卓越等。自豪感与自卑感的交织,不想学和不得不学的矛盾,造成了情绪的波动和低落,因而产生了厌学和压抑等消极情绪。
大学生心理问题综合起来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这是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另一类则是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成长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的问题,学习心理调试不当而出现的心理问题,情绪控制、自我认知、人格发展、意志品质锻造能力的相对较弱而造成的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专家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有着诸多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中人际交往排在首位,但是性与恋爱所造成的危害却最严重。
2.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在人际关系上,大学一年级学生出问题的往往较多,因为他们面临着一个重新认识别人,确立人际关系的过程。部分新生因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方法,造成人际交往困难,产生孤独感,缺少安全感,出现焦虑不安、寂寞失落和注意力分散等症状,这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感到空虚无聊,内心困惑,学习、生活失去了动力,整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大学生一般都渴望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关心,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个性差异和修养的不同,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也不同。有的学生因以自我为中心、自负或存在认知偏差而不屑交往,远离群体,孤芳自赏;有的因自卑、恐惧逃避交往,而形成自我封闭;有的虽然能主动交往,但缺少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经验,往往导致交往困难。上述情况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紧张、失调甚至冲突,造成心理紧张和压力。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生活上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
3.情感方面的困惑
大学生在校园里谈恋爱司空见惯。有些学生是心理空虚,以此为消遣;有些学生是迫于心理对异性交往的需要而谈恋爱,但在恋爱中有许多心理问题出现。例如,有的女生刚入学就接二连三地受到男生的邀请约会,因不知道如何应付而陷入苦恼之中;有的学生因看到周围的人纷纷交友结伴而自惭形秽;有的学生因失恋而长期精神萎靡不振,甚至轻生;有些学生更沉重的心理负担是性心理方面的问题。在性与恋爱上,开放的校园使性与恋爱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话题,一些学生难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现问题,失恋的痛苦再加上家庭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很容易为此轻生。
4.升学和学习问题产生的心理矛盾
有的大学生中学时代学习成绩优秀,成长比较顺利,对自己有较高的期望值,把学习目标定位在理想中的高校,但因高考成绩不理想,没有进入理想的学校,所以入学后长时间感到失落、压抑、苦闷而不能自拔;有的原先成绩并不好,进入大学后感到学习负担沉重,压力大而陷入烦恼和痛苦中;也有的人认为中学时代太辛苦,到了大学就该好好玩了,从而导致学习松懈,懒懒散散;还有的学生因不喜欢所学专业而无学习兴趣和信心,造成学习成绩不好,构成很重的心理矛盾,从而产生心理紧张和焦虑。据调查,理科生的学习压力与文科学生相比较为突出。
5.面对择业和发展的竞争感到巨大压力
当今社会,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毕业分配已被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所代替。随着年级升高,因为专业方向、社交范围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大学生个体之间在就业观念、择业机会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择业问题,在当今大学生心目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未来的前途,个人价值的实现,都寄托于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上。然而,近几年来尽管我国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但高校扩招对就业市场形成了强大的压力,大学生毕业就能找到满足个人兴趣和需要、适应个人发展的理想职业并不容易。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这几乎成了大学生、学校及毕业生家长的共同感受。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由于对自己没有客观的评价,对社会职业需求缺乏了解,对社会择业渠道不通畅等原因而引发对前途的担忧、焦虑和心理紧张,面对激烈的竞争,有的大学生表现出缺乏自信、眼高手低、畏惧社会等心理问题。
6.心理疾病带来的心理问题
心理疾病往往因心理障碍而引发,而心理障碍又多是因为内心冲突和遭遇挫折所引发的。可这些心理冲突和矛盾解决得不好极容易产生心理焦虑、紧张、冷漠、自卑、抑郁等心理障碍。一些大学生由于经受挫折的承受力比较低,对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因素而产生的挫折不能有效应对,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导致心理疾病。在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患者已非偶然,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