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
19009400000050

第50章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2)

社会公德的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事关重大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中,应当遵守的由国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是在人们日常的公共活动中,应当遵守、维护的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等守则。

(二)基本特征

社会公德是人类生活中最起码、最简单的行为准则,是人的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社会关系的反映,具有以下4个特点。

1.继承性

列宁指出,社会公德就是“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人类公共生活规则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随着共同生活的发展逐渐积累起来和流传下来的。例如,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信守诺言,在公共场合注重礼貌、相互谦让等。它反映了人类维持公共生活秩序的愿望和要求,凝聚着无数代人的心血,表现为约定俗成的民风民俗和传统习惯。

2.基础性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被视为每个社会成员应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具备社会公德素养。相对于社会其他道德规范而言,社会公德又具有底线及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的性质。

3.广泛性

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适用范围。在一个社会中,社会成员无论具有何种身份、职业和地位,都必须在公共生活中遵守社会公德。社会公德在一定意义上讲具有一种场所道德的性质,就是说,你进入这个场所,就要遵守为了维护该场所公共秩序的道德要求。

4.简明性

正因为社会公德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风俗习惯的提炼,它适用的范围是针对一切人,它讲的是一些有广泛共识的问题,所以它在内容上必须是能够为所有人理解、接受的,不需要更多说明就能明了它的要求。如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等基本的生活共识,不随地吐痰、不乱穿马路等基本的公德规范。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一)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类为维系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是社会公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是社会交往的必然产物,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相互交往中,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等是相互尊重、友好的表现,也体现着一个人内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

文明礼貌是打开心扉的一把钥匙,是交流思想的窗口,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它反映着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民族的整体素质。我们国家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今天,倡导和普及文明礼貌,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人们道德素质的迫切需要,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树立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

(二)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救济的时候。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都不能脱离他人的帮助而存在,也不能脱离他人的关心而生活。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把帮助别人视为自己应做之事,看做是自己的快乐,这是每个社会成员应有的公德,是爱心的表现。助人为乐对于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和习惯,将是正在成长成才的一代有为青年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大学生应当“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力所能及地关心和关爱他人,在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中获得人生的快乐。

(三)爱护公物

爱惜和保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公民要关心、爱护和保护国家财产,同一切破坏和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做斗争。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的公用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的状态,是使公共生活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有利于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珍惜、爱护公物,就意味着全社会的公共财物都能够使其物尽其用,物有所值。相反,如果社会公共财物遭到破坏,社会全体人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所以,每个有责任心的公民应当像珍惜与爱护自己的心爱之物一样,精心保护公共财物。

(四)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社会公德的基本内容之一,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指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还包括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源等广泛内容。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是缺乏,保护环境对于可持续发展、维护子孙万代的根本利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保护环境主要是指保护自然环境,诸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绿色环境、矿产资源、动物资源等,也包括保护文物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管理资源等人文环境。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当今时代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从根本上说,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子孙后代利益的负责。作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一代有为青年,大学生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身体力行地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带头宣传和践行环境道德要求。

(五)遵纪守法

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特定公共场所和单位的有关纪律规定,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社会生活中,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和单位的有关纪律规定。对于一个公民来说,是否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的秩序、纪律观念强不强、法制意识强不强,体现着他的道德风貌。遵纪守法同时也是保障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人员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正常的生活秩序容易被破坏,这就需要用纪律与法律来维护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有关的纪律和法律。

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一)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1.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全社会的公德建设,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道德中社会公德的优良传统。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公德是根植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而产生的,也是对以往社会公德观念的优良成分进行扬弃所取得的成果。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礼让、诚信、惜物以及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等,就都属于优良公德传统。我国的公德建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与批判继承优良传统道德成分是密不可分的。

(2)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公德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产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也使得公共生活的领域进一步扩大,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一些新的社会公德规范和要求在实践中形成并被人们所接受。例如,人们在相互交往及公共场所活动时更加注意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一些行为礼仪已被人们了解、接受并逐渐成为习惯;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公德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等等。

(3)各种形式的社会公德建设实践活动蓬勃开展。从20世纪50年代以“五爱”为主要内容的公德教育、60年代在全国掀起的“学雷锋”活动高潮、80年代初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到90年代及其以后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手拉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百城万店无假货”“保护母亲河”“爱心送考”等活动,都成为了社会公德建设的良好载体,使人们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增强了践行社会公德的自觉性。

2.少数人缺乏基本的公德意识

一些人对社会丑恶现象听之任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些人说一套做一套,常常为图一时方便或一己私利而违背公德,甚至有的行为导致了损人不利己的结果,加大了社会运行成本,这样的社会只能是一个低效率的社会,有碍生产力的顺利发展。

3.当代大学生已成为我国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志愿者已成为无偿献血、捐献骨髓、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的主力军,“学雷锋”“三下乡”以及多种形式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增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形式。但是,少数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表现出的某些陋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大学生的评价,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不相符合,也有损大学生自身的形象。

如果一个学生掌握了各种专业知识并且学有成就、有较大的学术发展潜力,但缺乏作为一个正常社会人和合格社会人员起码的素质与规范,不但对社会可能没有什么较大的贡献,而且将最终有损于社会,被社会所淘汰。这既不利于高等学校教育方针的执行落实,又无功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因此,加强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与现实的紧迫性。

大学生是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社会对大学生公德的修养和实践水平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同学们一定要把这些期望化为提高自身修养的强大动力,努力培养自己的公德意识,树立遵守公德的良好形象,争做践行社会公德的模范,以实际行动推动全社会的公德建设。

(二)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和辐射源。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培养公德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1.应当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通过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2.应当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崇高的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践行公德并不难,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同样不难。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是讲公德,乘坐公交车主动让座是讲公德,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排队时站在“一米线”外是讲公德,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是讲公德,外出旅游时不在景点设施上随意刻画是讲公德……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三)社会公德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的社会作用之所以越来越突出,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这是因为社会公共生活的空间越来越扩大。作为独立形态的社会公德是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的。从某意义上说,它既包含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又具有与现代生产力相适应的某些习惯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