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
19009400000056

第56章 法学理论与宪法(2)

行政执法的种类有: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征收等。其中行政许可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方的申请,经依法审查,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赋予或确认行政相对方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法律权利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处罚是国家行政机关对构成行政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施的行政法上的制裁。行政强制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依法对公民人身自由进行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产实施暂时性控制的措施;行政强制执行是指行政机关或者由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行为。行政确认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通过确定、证明等方式决定管理相对人某种法律地位的行政行为。行政征收是指行政机关或者法定授权的组织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无偿收取一定财物的行政行为。

对执法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等。另外行政权受到司法权的审查,对应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于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的行为不服,可以依照该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三)司法

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司法机关在狭义上仅指法院,广义上的司法机关还包括检察机关。法院行使司法权,主要审理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和选举案件等。检察机关的职责是代表国家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并监督审判活动等。

由于司法权属于判断权,保持司法活动不受外界干扰非常重要,因此我国宪法规定了司法独立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确认了这一原则。但我国的司法独立不同于西方的司法独立,我国的司法独立是人民法院审理案件不受行政机关干扰,强调的是法院独立,西方的司法独立强调的是法官个人独立。

司法活动依法进行。我国司法活动遵循的法律主要是诉讼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除此之外,人民法院要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第二节宪法

宪法是将法学理论转化为法律实践的基础性法律,它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一个国家的法律产生和运行的基本框架。宪法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对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进行了总体上的规划,其他法律根据宪法所确定的原则对具体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

一、宪法概念

宪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来从总体上保障人的权利和自由。它所调整的主要是政治关系,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它不同于一般的法律,它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从而也是其他法律的基础。

对于宪法的概念,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但大多认为宪法是保障公民权利、限制国家权力滥用的法律。国外学者认为宪法是制约权力过程的基本手段,其目的是建立限制和控制政治权力的制度体系,从支配者的绝对统治中解放权力的被支配者,赋予他们正当地参与权力过程行为的组织化与限制。我国学者认为宪法是规定国家体制、政权组织以及政府和人民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法。

二、宪法的人权价值

宪法的人权价值是对法的价值的理性概括。法的价值有自由、正义、平等、效率等,但这些价值在法律上集中表现为人权。人权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先后经历了第一代人权、第二代人权和第三代人权的阶段。关于宪法的人权价值,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是对实质意义上的宪法作出界定的第一个法律文件,该宣言第16条规定“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其内容包括分权和权利保障两个方面,但不管是分权还是权利保障,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权。《世界人权宣言》也规定“鉴于为使人类不致迫不得已铤而走险对暴政和压迫进行反叛,有必要使人权受法治的保护”。

三、宪法基本原则

宪法基本原则是宪法实现自身价值所必须遵循的公理性原则,它是世界各国宪法所不得不遵循的基本规则。宪法具有以下基本原则。

(一)基本人权原则

保障人权是宪法的核心价值。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宣称“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美国宪法于1791年通过了十条宪法修正案(又称《权利法案》),在明确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之外还进一步宣布宪法对某些权利的列举不得解释为否定或轻视由人民保留的其他权利。我国于2004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人权保护成为基本的国际共识,关于人权的国际公约有《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地区性的人权公约主要有《欧洲人权公约》《美洲人权公约》等。

(二)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是指全体人民享有对国家最高权力,主要是统治权。人民主权的理论是西方思想家卢梭最先提出来的,这个原则认为最高权力属于人民,掌握国家权力的人不过是受人民的委托处理国家事务,人民有权解除对他们的委托。人民主权原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人类追求自由平等、摆脱专制制度的强大武器,西方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结果。人民主权原则在我国宪法里的体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权力制约原则

权力制约原则也就是分权制衡原则,它是从古希腊一直发展到现代社会的。对权力制约原则作出突出贡献的思想家是孟德斯鸠,他提出了著名的三权分立学说,其基本依据是“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了防止权力滥用就需要以权制权。美国人结合其联邦制的实际进一步发展了权力制约原则,“没有分权就没有宪法”,使宪法与人权保障结合起来。权力制约的实质是依靠组成国家权力系统的内部制约关系防止权力滥用。权力制约原则在西方主要体现为三权分立,在我国则体现为国家机关之间的分工和监督。

(四)法治原则

简单地说,法治原则在广义上是指“人们应该服从法律并受法律统治”,在狭义上则指“政府应受法律的统治”。法治意味着政府的全部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并能给人们的行为提供有效的指引。在法治原则的指导下,法律在整个社会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当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已成立的法律应得到普遍的服从,二是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法治原则成为制服国家权力滥用的有力武器,它从外部将国家权力的行使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例如在法治原则的指导下所确立的刑法“罪刑法定”原则就有助于消除权力滥用。

四、宪法基本原理

宪法基本原理即宪法基本价值和基本原则与具体的规范对象相结合所形成的知识体系。综观各国宪法,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明确地对公民基本权利加以规定。保障公民权利是宪法的基本功能,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人类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它指引着人类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向,是将法律由理论形态转化为社会现实的工具。宪法实施的过程就是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过程。因此,以法律的形式将公民权利加以规定从而为国家权力划定不得侵犯的界限是各国宪法的选择。虽然世界上有些不成文宪法的国家没有在宪法里宣告公民的基本权利,但这些国家通过宪法惯例和宪法判例的方式确立了一系列基本原则将国家权力限制在狭小的范围之内。基本权利在不少国家以人权来表述,二者的含义大致相同。

(二)民主选举制度是宪法运行的逻辑前提

世界各国大多存在民主选举制度,它通过全体公民直接或者间接投票的方式决定国家权力的行使主体。

国家权力一般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民主选举的内容因各国的政治体制不同而有所差异。立法权由代表人民意志的议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行政权由行政总理或者总统来行使,他们都由民主选举产生。至于司法权,它虽然属于国家权力,但它本质上是判断权,属于理性的范畴,为了限制民主选举的弊端,司法权的行使主体由立法权和行政权的行使主体共同决定。

(三)政党制度是宪法得以运行的现实基础

随着人类社会的复杂化,人类社会的政治运作也变得复杂起来,政党就是为适应人类复杂的政治环境所建立的组织。通常情况下,公民以民主选举为形式选举政党成员为国家机关的领导人,执政的党派任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四)议会制度、政府制度和司法制度确立了宪法运行的基本方式根据权力制约原则,议会、政府和法院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议会制度确立了立法机关的基本组成、基本职权和立法程序,政府制度确立了政府的组成和职权,司法制度确立了司法体制和法官制度。权力制约原则明确了各个国家机关的权力和职责,从而为实现基本人权创造了具体的条件。

(五)地方制度协调了国家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地方制度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又避免了中央政府滥用权力。

五、公民基本权利体系

(一)平等权

平等权是我国宪法赋子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其他一切权利实现的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基本原则。平等权是指公民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受任何差别对待,要求国家给予同等保护的权利。

(二)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选举代议机关代表和特定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权利,被选举权则指公民依法享有被选举为代议机关代表和特定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的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通常被合称为选举权。

2.政治自由

(1)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是指公民有权通过各种语言形式,针对政治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由于言论是公民表达意愿、相互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必要手段和基本工具,也是形成人民意志的基础,因而言论自由在公民的各项政治自由中居于首要地位。

(2)出版自由

出版自由是指公民可以通过公开出版物的形式,自由地表达自己对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的见解和看法。出版自由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著作自由,即公民有权自由地在出版物上发表作品;二是出版单位的设立与管理必须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3)结社自由

结社自由是指有着共同意愿或利益的公民,为了一定宗旨而依法定程序组成或参加具有持续性的社会团体的自由。

(4)集会、游行、示威自由

集会自由是指公民为着共同目的,临时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自由;游行自由是指公民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行进,表达共同愿望的自由;示威自由是指公民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自由。

(三)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其含义包括:公民有信教或者不信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或者那种宗教的自由,有信仰同宗教中的这个教派或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或者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

(四)人身自由

1.人身自由

这里的人身自由是指狭义的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肉体和精神不受非法侵犯,即不受非法限制、搜查、拘留和逮捕。

2.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人格尊严是指公民作为平等的人的资格和权利应该受到国家的承认和尊重,包括与公民人身存在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肖像等不容侵犯的权利。

3.住宅不受侵犯

住宅不受侵犯是指任何机关、团体的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个人,未经法律许可或未经户主等居住者的同意,不得随意进入、搜查或查封公民的住宅。

4.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通信自由是指公民与其他主体之间传递消息和信息不受国家非法限制的自由。通信秘密是指对于公民的通信(包括电报、电传、电话和邮件等信息传递形式),他人不得隐匿、毁弃、拆阅或者窃听。

(五)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

1.财产权

财产权是指公民对其合法财产享有的不受非法侵犯的所有权。我国现行《宪法》第13条第1款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2.劳动权

公民的劳动权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从事劳动并取得相应报酬的权利。同时,宪法还规定了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此外,宪法还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思考题

1.法的要素都有哪些?

2.宪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