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
19009400000070

第70章 经济法(3)

(四)税收征收管理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1992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1995年2月和2001年4月进行了两次修改。从1992年6月开始,国家进行了分税制试点,1994年1月全面铺开。分税制是在划分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确定各级政府的财权和税权,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处理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税收征收管理是指税务机关依据税法规定进行的有关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活动。它是国家行使征税权力,指导、监督纳税人正确履行纳税义务,对日常税收活动进行组织、管理、监督、检查的基本措施。

(五)违反税法的法律责任

①对违反税务管理的行为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2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②对纳税人偷税、抗税、骗税和拖欠税款的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除追缴偷、抗、骗、欠的税款外并处5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则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③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决定税收的开征、停征或者减税、免税、退税、补税的,除依照《税收征管法》规定撤销其擅自作出的决定外,补征应征未征税款,退还不应征而征收的税款,并由上级机关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此外,《税收征管法》还规定了税务人员违反税收征管规定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四、价格法律制度

(一)价格法概述

价格法是调整价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价格法的调整对象是指与价格的制定、运行、调控、监督检查有关的各种关系,具体地讲是指价格的制定关系、价格的运行关系、国家调控价格总水平的关系、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及广大消费者对价格的监督检查关系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以下简称《价格法》)于1997年12月29日经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1998年5月1日起施行。该法共7章48条,其中包括总则、经营者的价格行为、政府的价格行为、价格总水平的调控、价格的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等。

(二)价格及其基本形式

我国价格法所指的价格是指狭义的价格。《价格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价格包括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商品价格是指各类有形产品和无形资产的价格,服务价格是指各类有偿服务的收费。”

《价格法》第3条规定,国家实行并逐步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价格的制定应当符合价值规律,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极少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根据这一规定,我国价格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①市场调节价。市场调节价是指由经营者自主制定,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定价主体是经营者,是指从事生产、经营商品或提供有偿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实行市场调节价,使价格根据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状况形成,优化了价格机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发挥价格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

②政府指导价。政府指导价是指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础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主要包括:第一种是由政府规定基准价和上下浮动幅度,只允许价格在一定幅度内上下浮动;第二种是规定最高限价,这种形式是在市场不太稳定时用以保护消费者利益的价格形式;第三种是规定最低保护价,这是在供过于求时用于保护生产者利益的价格形式。

③政府定价。政府定价是指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制定的价格。

(三)经营者的价格行为

我国价格法规定:经营者定价,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原则。经营者定价的基本依据是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经营者在实施价格行为时,享有以下权利并承担以下义务。

1.经营者的权利

根据《价格法》第11条的规定,经营者进行价格活动,享有以下权利:①自主制定属于市场调节的价格;②在政府指导价规定的幅度内制定价格;③制定属于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产品范围内的新产品的试销价格,但特定产品除外;④检举、控告侵犯其依法自主定价权利的行为。

2.经营者的义务

根据《价格法》第12、13条的规定,经营者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以下义务:

①合理定价义务;②诚实定价义务;③执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和政府法定管理措施的义务;④明码标价义务。

3.禁止不正当的价格行为

不正当价格行为是指经营者违背价格立法的原则或规定,出于非正当目的而为的各种价格行为,这是必须禁止的。根据《价格法》第14条的规定,不正当价格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②除了依法降价处理鲜活商品、季节性商品、积压商品等商品外,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③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④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⑤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⑥采取抬高等级或者压低等级等手段收购、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变相提高或者压低价格;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牟取暴利;⑧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不正当价格行为。此外,各类中介机构提供有偿服务和收取费用,经营者销售进口商品、收购出口商品,行业组织的经营活动,均应遵守价格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加强价格自律,接受价格主管部门的工作指导。

(四)政府的定价行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市场调节价是价格的主要形式,但为了保障国计民生的需要,仍需对部分商品和服务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为规范政府的定价行为,我国价格法用专章对政府定价的范围、依据和程序作了规定。

1.政府定价的范围

为规范政府的价格行为,保证政府定价权的正确行使,需要对政府的定价范围进行明确规定。根据《价格法》第18条规定,对于以下商品和服务价格,政府在必要时可以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重要的公益性服务价格。

2.政府定价目录

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定价权限和具体适用范围,以中央的和地方的定价目录为依据。中央定价目录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修改,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地方定价目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按照中央定价目录规定的定价权限和具体适用范围制定,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报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审定后公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下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不得制定定价目录。

3.政府定价依据

政府在依法实施价格行为时必须遵照科学的定价依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定出来的价格合理合法和切实可行。根据《价格法》第21条规定,政府定价的主要依据:一是有关商品或服务的社会平均成本和市场供求关系,这是决定价格的基本因素;二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因为价格体系的构成与价格总水平的调控不能脱离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三是社会的承受能力,因为价格行为事关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四是实行合理的购销差价、批零差价、地区差价和季节差价。

4.政府定价的程序

为有效规范政府的价格行为,减少政府定价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政府定价行为作出程序上的规定是必要的。根据《价格法》第22~25条的规定,政府定价需经过以下程序:调查、听证、公布、调整。

(五)法律责任

违反价格法的法律责任是指生产经营者和价格主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价格法的各项规定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价格法》设专章规定了违反价格法的法律责任,根据第39~46条的规定,生产经营者和价格主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价格法的,根据其违反行为的不同性质、不同情况和情节轻重,分别追究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这对依法进行价格管理和监督,严明价格纪律,规范价格主体的行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其他重要的法律制度

经济法是个内容庞大包含很多法律的法律部门,除了上述比较重要的法律制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法律制度,比如金融法律制度、房地产管理法律制度、财政法律制度、土地管理法律制度、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等,也需要青年大学生了解掌握。

思考题

1.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如何理解经济法律关系?

3.试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