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19009500000014

第14章 党建与队伍建设(3)

3.党建工作进社团是高校党建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

学生党建是高校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党的工作进学生社团则是高校学生党建面临的新内容和新课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传统的班级制和系院制概念逐渐淡化,职能不断弱化,以班级或系年级、专业设立的学生党支部的作用越来越有限,而以兴趣为纽带的学生社团却呈现出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由于对党的工作进社团有效机制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较为缺乏,使得在新形势下,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社团青年的思想,如何通过党的工作进社团来加强对社团发展目标的调控,如何在社团中进行党的教育、发展党员、延伸党组织的工作领域等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所以,用科学的理论积极主动地占领社团阵地、武装社团成员,指引社团发展方向,这是党建工作进学生社团,也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

三、对党建工作进社团的几点思考

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

1.选好试点铺开是党建工作进社团的前提

高校社团因其本身的特殊性,不能盲目地、强行地建立党组织。学生党建工作进社团的前提,是该社团应是一个组织机构较为完备,并不断追求进步的优秀社团,因此,全校社团普及建立党支部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实现,必须选择典型的优秀的社团作为试点,依次铺开。故试点的社团应具有章程规范可行、机构成熟稳定、成立时间较长、队伍颇具规模、党员数量相当等特点。这类社团在高校社团中起着带头作用,对其他社团具有很大影响力,以这些优秀社团为主阵地,带动、促进其他社团内学生党建工作,最终达到“精品社团”或“品牌社团”、普通社团党建工作共进共优的目的。

2.健全学生社团的基层党组织是党建工作进社团的基础

根据学生社团的实际情况,以年级、专业、院系等为标准或者以同类型学生社团为标准,在学生社团中组建党支部,聘请社团指导教师或指定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在学生社团党组织的归口管理问题中,要不断加强对社团党建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充分发挥和整合组织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团委及院系党组织等部门多方面的力量,指导学生社团党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通过各部门相互配合和相互补位,充分发展学生社团党组织的作用,提高学生社团党组织的号召力。同时,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党建工作,通过学生社团党组织,传达我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拓展党建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完善党建工作内容,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构建出新时期的党建工作的新局面,克服高校学生社团盲目发展的现象,着力完善党组织在社团中的基本组织建设。

3.完善学生社团党组织规章制度是党建工作进社团的保障

对于学生社团党组织的建设,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以制度来规范行为和活动,并且通过活动的开展和经验教训的总结,来不断修订和完善。明确学生社团中党支部的目标和任务,确保学生社团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学生社团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延伸部分,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巩固党组织对学生社团的领导,通过主题党日等党团活动来加强学生社团成员的理论学习,加强对社团中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4.重视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是党建工作进社团的力量保证

学生社团党组织要善于通过各种社团活动,挖掘和发现优秀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对其不断加强锻炼和教育,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积极吸纳其加入党组织。这样不仅可以为党组织注入新鲜的力量,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社团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过程中,重视考核环节,对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对象和预备党员的培养要做好考察记录,要求其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情况,社团党组织要随时向上一级党组织汇报反映相关情况,这使社团无形中承担起了考核入党积极分子的任务,从多个侧面反映入党积极分子在实践、生活中的表现,从而形成良好的联动和考察机制。

全面推进高校党建工作进学生社团,不断建立健全社团中党建工作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是新时期值得关注与研究的课题,需要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党组织对发展党员的要求是“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按照这个原则,可以针对各个社团的具体条件,逐步推行党建工作进社团,创新高校党建理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切实履行高校育人的社会责任。

[1]徐园媛.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

[2]唐东升.大众化文化背景下党的工作进学生社团新机制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3]阮俊华等.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的调研与思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

[4]文君.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06(5)

[5]晏莉.高校学生社团建立基层党支部的思考.文教资料,2010(1)

[6]张霞,韩留柱.学生社团党建工作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

时空境遇实践路向:大学生党员教育

培养理论与实践综述

吴小彦

摘要:当代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和教育在新世纪呈现出新的特点,新的时空境遇也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提出了新的课题,深刻把握当代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规律内在规定了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理论与实践进行抽象化、理论化总结,以观照当下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

青年是影响当前、决定未来的重要力量。“青年人的历史感悟,常常是那么富有灵性,富有青春浪漫的气息,他们在历史画卷上留下的总是浓重而绚丽的色彩。”[1]大学生是青年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党员更是青年中的精英群体。强化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的梳理,对我们深刻把握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规律及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时空境遇——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紧迫性

时空境遇是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物质与空间、机遇与挑战的多维总和,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时空境遇更多体现在从党情、国情、世情等诸方面来看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紧迫性。

(一)以党情为根——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内在本原

中国共产党已经是一个拥有八千万党员的大党,究竟要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我们的党”这是一个虽经历岁月,却历久弥新的命题。目前,我们党整体状况良好,多数党员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但有个别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意志松动,理想信念淡薄,忘记了党的宗旨,破坏党的组织原则,这些现实状况都急需大学生党员步入社会后去改善,去逐渐修复党的肌体,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努力维护党的先进形象。

(二)以国情为据——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现实逻辑

国情是一个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条件和生存条件的总和。[2]现实国情是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必然要求的实际再现,以国情为据,体现着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现实逻辑。

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公正失衡、社会利益主体呈现出交织与分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且层出不穷。解决这一系列矛盾要靠发展来推动,然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却是人才,直言之,就是要把人的工作尤其是人才的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建设的首位。在人的成才发展脉络中,德永远是第一位的,而德要素中的政治品质主导着德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从总体上看制约着德的其他要素的发展。当前大学生党员政治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与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要求不相适应、不相匹配。部分大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或者入党后动力不足,他们没有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大熔炉”的淬炼,其革命精神和政治品质亟待提高。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是国情对大学生党员使命召唤的应有对策,国情也就成为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现实逻辑。

(三)以世情为鉴——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外在伦理

当今世界,风起云涌,云波诡谲。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本国青年的国情教育、公民教育,他们重视培养青年中保护本国民族传统,注重培育民族精神,在日本、韩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始终将本国青年的爱国主义及民族主义教育放在第一位,并统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向本国青年灌输主导的意识形态。同时西方国家利用信息发达、经济实力雄厚、各种组织繁多的优势向中国输送“颜色革命”,青年大学生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争夺重要目标,而大学生党员更是其争夺的焦点。美国中情局确立颁布的《十条诫令》中明确提出:“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总是利用价值观、社会思潮等影响青年,西方发达国家商品的输出附带着价值观及政治产品的输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从根本上来说,是党员尤其以青年党员被“和平演变”的结果。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忽视了对青年党员的价值引导和理想教育,致使在社会主义葬送时,广大青年党员无动于衷,放任自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未来中国社会是否变色,是否变更旗帜,主要是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百年中,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党员是不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世界正反两方面的历史已经证明,重视青年理想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那么社会主义中国就更应加强未来领导力量的培养,将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立足于国际形势这一显隐相表里的紧张态势之下,将大学生党员培养成为重理论学习、厚社会实践、为人民服务的纯粹的无产阶级理论家与革命家。

二、理论溯源——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理论述评

进入新世纪以来,理论界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研究一直较为活跃,取得了许多理论成果。从1994年到2010年,在中国知网中,以“大学生党员教育”为主题检索,共出现研究大学生教育的论文共计300篇,其中硕士论文共计8篇,期刊论文共计286篇,报刊共计6篇。这些理论成果主要是从大学生党员教育内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途径、载体和平台展开,认真分析、吸收这些理论成果对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内涵

目前学界尚未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作出准确定义,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特征研究也颇少。诸多研究成果都是直接以大学生党员后续管理、先进性教育、继续教育、经常性教育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命名,但无论冠以何名,其本质都是“同宗不同形”,共同指向提高大学生党员政治素养,坚定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锻炼大学生党员实践能力这些目的。

(二)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现状问题

抓准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问题,是提高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王多明认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主要症结在“对入党后的教育和管理重视不够,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较为单一,参与实践活动的渠道不畅,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3]等四方面,这一观点从内外两个层面总结了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三)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内容

当前理论界对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内容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关于教育内容多散见于多样的理论成果中。在理论素养提升方面,王多明认为要“加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切实提高学生党员理论素养。”徐长勇以大学生党员心理需求为依据,提出充实、丰富和完善以“党的基本知识、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和基本经验在内的四大教学内容系列”。[4]张坤从提高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自觉性和坚定性角度出发,提出加强对大学生党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5]在锻炼实践能力方面,刘承栋将学生党员在院学生会、团委任职,为同学服务及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创业实践[6]等作为提升大学生党员实践能力主要内容。综而观之,大学生党员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构成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双轴,是提升大学生党员理论素养,磨砺其马克思主义实践精神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