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个人表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美感活动,把美吸收到一个人的人格中去以及其他美感经验的组成部分等,都是和一项或几项教育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分不开的。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6]
思想政治教育,今天,就一门学科而言肯定应该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知识系统,即便是它的系统里的知识看起来专业性不是很强,但它已经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然而,我本人一直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一种生活元素,应该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应该是像吃饭、睡觉一样的必备的事情。就像早晨一起来,人们就应该想到,这新的一天应该做什么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生活内容中的灵魂元素,是一个培养完人的精神脉络。
三、结束语
从科学形态的特征来说,科学的本质在于不断探索求真,是自由劳动的不断创新,是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学说。因此,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和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及以此为基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统一的,又是非同一的。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是不断创新、批判和内省的,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这样的理想和理念是激励人们为之持续奋斗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理论学说时,曾充满自信而又十分豪迈地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借助哲学的睿智与深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哲学的思辨与考析,意义无疑十分深远。为了人类光辉的未来,我们今天必须大力发展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今天播种美好的希望,我们必定在明天收获理想的未来。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的全方位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必将全方位人性化、合理化、科学化、最优化、效益最大化。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社会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职责!
[1]刘惊峄.生态德育及跨世纪意义.教育评论,1998(5)
[2]李拥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5)
[3]邱柏生.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创新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04(5)
[4]黄菊,蓝江.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思想政治教育.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1)
[5]徐峰,彭苏敏.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承受之重.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4)
[6]吴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应当体现人文关怀.求实,2008(7)
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张金兰
摘要: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严重,不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本文从当前大学生诚信现状出发,分析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各种原因,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齐抓共管、协调一致,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诚信型”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状况诚信教育
党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命题。我们党提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建设它自然包括大学生这个重要群体的和谐。而作为一名符合和谐社会标准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其中,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特别是诚信道德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中国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现代诚信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考试作弊严重
据调查,对于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17.4%的学生认为“很严重,大部分学生作弊”;45.6%的学生认为“比较多”;35%的学生认为“只有少部分人作弊”;2%的学生认为“没有人作弊”,[1]这说明大学生作弊现象的普遍存在在大学里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严肃考风考纪,不少高校都作了很多努力,一是制定了比较严厉的规章制度;二是加强对学生的考前教育,让学生签“考试承诺书”等;三是加强了对监考教师的教育管理及对考场的巡视力度。尽管如此,考试作弊的现象依然屡禁不止,而且愈演愈烈。笔者曾询问一作弊未遂考生的作弊动机,她说,我就是想考高一点的分数,好评上一二等奖学金,学年末才能评“三好学生”,大四时才能评“优秀大学毕业生”。如此言行,充分暴露了一些大学生弄虚作假、沽名钓誉的不诚信心理和行为。
(二)恶意拖欠贷款
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扶助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采取的一项涉及面广、支持力度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重要举措。国家推行政府贴息助学贷款政策,无需抵押。如期还贷,靠的正是学生的诚信。得到贷款的学生理应信守承诺,按时还贷,但是,大学生拖欠贷款的数量却连年上升。有的大学生毕业后用各种借口搪塞,不还贷款;有的隐瞒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有的甚至毕业后就杳无音信。贷款学生普遍怀有一种能拖就拖,最好一拖百了的侥幸心理。长此下去,将会给学校办学、银行借贷以及社会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伪造求职履历
由于整体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多数学生会通过勤奋努力的学习和锻炼来增强竞争实力,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伪造求职履历、欺骗用人单位,进行不正当竞争。这些学生在求职履历上大做文章,涂改成绩、虚构经历、制造假证件和假荣誉证书,致使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度产生了怀疑。
此外,大学生中还存在许多不诚信的表现:诸如撒谎旷课、抄袭作业、代考、拖欠学费、偷盗财物、骗取困难补助、恋爱动机不纯、在班干部选拔和奖学金评选中弄虚作假、使用违规电器及危险品、利用网络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随意毁约等。大学生中种种不诚信的表现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前途,也会给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成为构建大学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实际上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诚信问题的综合反映。社会不诚信的大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首要因素,学校和家庭不诚信的小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的重要因素。
(一)社会不诚信大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以“利”为目的主导着一些人的行为和观念,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可以说:“诚信缺失已经广泛存在于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2]从经济领域中的假冒伪劣产品、坑蒙拐骗经营、服务质量低劣、偷税漏税泛滥,到政治领域中的贪污受贿、以权牟私、欺上瞒下、虚报浮夸、搞形式主义,再到文化领域中的伪科学、假学术、假文凭、假学历等,使得人们在认知中产生了错觉,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生存手段,甚至是获得利益的一个途径。这些都极大地腐蚀着大学生的灵魂,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完善的大学生无所适从,从而导致了诚信危机。
(二)高校诚信教育体系不健全的影响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诚信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状况。高校诚信教育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认知,轻实践。高校诚信教育有智育化的倾向,重视对学生进行诚信知识的讲解与灌输,忽视诚信实践,其实哪一个大学生不知道诚信是道德素质高的表现,不诚信是道德素质低的表现?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去践行。诚信教育要坚持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通过“情感引发、情感体验、情感深化、情感外化”,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道德品质。二是诚信评价机制不完善。一些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评奖、评优、入党等资格审查时,仍然是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根本不考虑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如何。而且,对于学生中不诚信的表现,也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从而使诚信者得不到表扬和鼓励,失信者也得不到批评和惩罚。这既挫伤了那些诚信表现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以误导,使学生不注意在诚信道德品质的修养上下工夫,不利于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培养。
(三)家庭诚信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诚信教育状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诚信道德状况。德国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孩子在4~5岁时是培养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重要时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因此,德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家长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然而,在我国的现代家庭中,诚信教育理念缺失,家长一般都是“重智轻德”,认为只要孩子分数高、成绩好就可以了,根本不重视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个别家长甚至还教育孩子:“老实人吃亏,诚实人犯傻。”一些家长不仅诚信教育理念缺失,而且也没有做好诚信的榜样。教孩子要勤奋学习,自己却懒惰闲散;教孩子要爱父母,自己却不孝敬老人……“身教重于言教”,如果家长都如此不讲诚信,孩子在这样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下,能讲诚信吗?
三、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构建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新格局。其中,高校是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社会是大课堂,家庭是重要场所,这三方面的教育应和谐发展,缺一不可。
(一)营造全社会讲诚信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离不开整个社会诚信大环境的支持,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对大学生乃至全体国民诚信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曾说,在今天中国诚信传统沦丧,失信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的情况下,全社会应当行动起来重建信用体系。营造全社会讲诚信的良好氛围,首先,要继续坚持“以德治国”的方略,在全社会范围内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充分利用各种传媒,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诚信教育,大力宣传“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对诚实守信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不诚信的现象予以批评和曝光,努力营造“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良好氛围。其次,社会各行业和部门要建立规范的诚信评价机制和失信惩罚制度,促使工作人员恪守职业道德,自觉弘扬诚实守信传统美德,真正形成有所奉献就应有所回报、有所奉献就必有所回报的机制和氛围,使有信者昌、无信者痛,积极引导和促成人人守信、童叟无欺的诚信道德风尚的形成,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和诚信机制的进一步确立和完善,社会诚信大环境一定会随之好转,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状况也会日益好转。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的诚信道德教育体系
高校是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地方,大学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高层次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来源,其诚信道德素质的提高,对整个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面对全社会普遍存在的诚信缺失现象,积极打造“诚信型人才”,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