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认识不足
一些大学生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明确自己专业的适用方向,自己的爱好特点是什么,自己的性格气质是什么,自己最适合干什么工作,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等,往往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己。特别是在经济生活条件优越,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大学生,难以把自己放在一个恰当位置去思考问题。而对于那些在经济条件相对差,家庭条件不太好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往往又走向另一个方向上的偏差。这些不同条件下的青年学生都容易产生对自己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择业心理问题的出现。
(二)心理发展不成熟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一般都是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没有经受过真正的挫折,一些学生认为既然我过去事事顺利,这次择业也应该顺利。他们盲目乐观,过于自信,不做认真的心理准备。结果在择业中一旦碰壁,就会意志消沉,一蹶不振。自身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就会产生畏缩心理,原有心理平衡被打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三)缺乏实践经验
大学生在毕业择业的时候,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对社会缺乏必要的了解,如对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需求是什么、用人单位注重的是什么等都不了解。导致在择业时成功率较低,失败的经历严重打击自信心,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三、择业心理自我调适路径
(一)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及行为的某一方面或整体的评价过程。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的实力,作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评价非常重要。大学生应该全面恰当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理想、价值观、素质、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知识,甚至身高、外貌等,不要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而自大,也不能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而自卑,要在实事求是地肯定自己的长处的同时,正视自己的不足,通过努力逐步克服缺点。以社会需求标准来衡量自己,把个人客观性与社会客观性统一起来,注重以个人服从社会。认真分析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看看自己具备了哪些,给自己准确定位,才能确立正确的择业目标。
1.自我反省
自我反省的关键在于要真实、客观,只有通过理智、冷静的自我思考,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应当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是什么,自己的性格气质特点是什么,自己最适合干什么工作,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等。同时,如果有过失败,失败乃成功之母,不应一蹶不振,一定要珍惜这样的经历,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挖掘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
2.社会比较
毕业生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要将自己与社会上的其他人加以比较。一是要通过与自己条件、情况类似的人比较来认识自己,注重换位思考,避免孤立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二是要通过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来认识自己,看看别人是怎样评价自己的;三是要通过参加社会活动,如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从活动的结果分析来评价和认识自己,在客观上寻找自己。
(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大学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应注意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提前做好择业准备。自觉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等,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择业观是大学生对择业的目标和意义持比较稳定的根本的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核心是坚持立足于社会的择业取向,即择业取向要以社会需要为重,以社会利益为前提,大学生要将职业理想建立在充分了解自己和社会的基础上,正确认识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关系,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择业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在择业时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严重的会出现心理障碍。这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就非常重要,要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保持良好心态,以冷静的思维来进行生活中重大的抉择。打破传统意义上“一锤定终生”的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走出从众、依赖等心理误区。
(四)学习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
1.合理宣泄
挫折会给人增加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人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这种紧张的情绪得不到解除,就可能以粗暴的行为代替理智的思考。当处于这种不良状态的时候,要消除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宣泄。可以向朋友、亲属、老师和同学倾诉,以求得他们的理解、安慰和疏导,也可以通过大运动量的体力消耗达到情绪的宣泄。但是宣泄一定要注意场合,不能对社会公共财产造成损害,不能影响他人的生活。
2.冷静思考
遇到挫折和心理急躁时,要冷静地对待,认真地思考,分析产生不利的原因。急躁或者一蹶不振都不能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只有使自己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分析问题的根源,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3.情绪转移
在情绪低落时,可以采取缓冲的办法,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例如,学习一些新知识或技能,或是参加一些自己有兴趣的活动,把不愉快的情绪抛在脑后,使自己没有时间和可能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以求得心理的平衡。
4.松弛练习
松弛练习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在心理和躯体上放松的方法,常用的有肌肉松弛训练、意念放松训练等放松练习方法。放松练习可以帮助人减轻和消除各种不良身心反应,如焦虑、恐惧、紧张、失眠等症状。如在择业中出现心理问题,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通过放松练习来解决。
[1]陶国富,自苏娣.大学生择业心理.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宋专茂.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暨南大学出版,2004
[3]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华东师大学出版社,2000
[4]冯岚.大学生就业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
[5]张钰.试论大学生择业心理误区与就业指导.高等教育研究,2004(4)
[6]毛文学.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6)
[7]张炳军,刘华利.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8]戴树根.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对策.煤炭高等教育,2005(3)
[9]孙兆静.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疏导.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8)
大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分析
——以乐山师范学院音乐专业学生为例
郭晖
摘要:学生厌学情绪已蔓延到大学校园。本文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较高的社会期望值、较高的学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师资力量的相对不足、学生个体等方面分析大学生厌学的原因,以期帮助学校、教师、学生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更好地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厌学外因内因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厌学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认知上误解学习,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者总幻想离开课堂、离开老师、离开作业、离开考试,总想冲破校园纪律,自由自在,可是空虚、孤独、无聊也常常伴随着他们,所有这些状况都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目前,在各个大学校园,无论是重点还是一般本科院校,都广泛存在这种厌学现象。
作为大学校园的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笔者从近两年的工作实际中,对此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归纳了一些实际案例,力求找到厌学的各种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克服厌学。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大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普遍原因
(一)“过大的”学习压力
学生未进入大学之前,都有“到了大学就可以松口气了”这种想法,然而经过紧张的高考踏入大学校园之后,发现“这口气”还是松不下来,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有更多的活动需要去参加,关键是与此同时有那么多“好玩”的东西也在引诱着他们。
一般来说,高校要求四年制大学生完成的科目学习近200个学分。以我校09级音乐表演专业本科班的培养方案为例,要求学生最低完成的总学时数为2500学时,而在实际教学中,见习、实习、毕业论文、找工作大约会消耗近一年的时间,因此前三年的周学时数平均为26学时/周,而很多课程集中在大二大三修读,故此期间学生的学业压力最大。此外,大一、大二学生还被要求每天上3学时的早、晚自习。
以上是学生的学习时间的最低要求,同时,所有学生还存在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过级的实际压力,以及大量的学生团体活动。学生必须在早晨6∶30就起床开始一天的学习,学生极容易因休息不够而对学习产生疲劳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生干部,在学习、工作任务繁重时,经常不能按时吃饭、休息,开始对学习应付了事、对工作敷衍塞责。
当然就大学学习的压力而言,与高中阶段相比并不高。只不过因为学生的入学期望和实际发生了很大的偏差,造成“必须完成学业”与“休息一下”、“玩耍一下”想法的冲突。
(二)校园生活缺乏“生动性”
虽然丰富的社团活动能够提高学习动力。但是新时期的学生看待问题更加现实,当感觉到不能学以致用,或急需进行实践时,而没有安排投其所需的活动,学生的知识技能就得不到锻炼和提升,学生会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影响学习的有效进行。
以我院音乐表演专业为例,单纯的班级音乐会形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需求,学生想得到更多的艺术肯定,迫切需要更大的舞台展现自己、锻炼技能,而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无法及时给予场地、设施设备以及经费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专业技能拓展,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打击很大。
(三)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社会、学生的需求脱节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专业不对口,学生学到的大量知识在毕业后得不到应用,这不仅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劲头,也让一些学生对未来充满无助、畏惧感。学生一味自艾自叹,甚而自暴自弃,产生极度厌学情绪。
部分课程设置的效果与设计初衷相去甚远。以我校第二课堂为例,很多学生在选择课程时首先考虑哪一门课程上课时间少,学分好拿,并没有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选课,大部分学生甚至把第二课堂当成一种负担,有排斥心理。另外由于考评机制的压力,很多活动的开展陷入了一个怪圈:即二级学院要做给学校领导看,学生干部要做给分管老师看。大家都觉得,活动现场座无虚席、活动气氛符合主题、活动环节不出纰漏才算成功,才会得到肯定。殊不知这样做只造成老师们急,学生不急;组织者急,参与者不急的场面。这样精心“设计”出来的活动除了让人更累之外,参与活动的学生能力提升不大。
以《组织管理》这门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为例,由于课程的组织和考核不到位,各级学生干部碍于同学情面,含糊打分,脱离监督,造成只要是学生干部都可以考评合格并拿到相应的学分。学生的能力需要锻炼加强,但大部分同学不会主动参与而是被动接受,课程设置如何做到对学生的有效监督与有效吸引?确实是摆在课程组织者面前的一个考验。我校音乐学院就曾发生过:学生对于部分老师的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颇有微词,认为当前社会上已经有更好的方法来提高专业技能学习效果,但老师还在使用几十年前的方法教学,也不及时地与学生沟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四)师生关系从平淡趋向冷漠
在学校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学生与老师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交流,如果教师没有妥善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学生将产生被轻视、被忽视、被歧视等情绪,这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的学习,甚至整个人的学习态度。
当下大学里,师生关系冷漠,甚至开始转向恶劣,教师为了尽可能地减少麻烦,对学生不问、不管,生活上少有关心,课堂上只要学生表现得不是非常过分,教师也懒得去过问。“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并没有落实甚至没有形成。
例如我院曾发生过因教师教学敷衍、疏忽学生的正当诉求,而导致学生意见较大的负面事件。此类情况的产生不单对学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对学院、学校也造成了消极影响。一些部门对此处理拖沓,拖欠学生的课程也不再补授,只强压学生意愿,“疏”的少,“堵”的多,学生感觉一年中这几门课程荒废了,为减少麻烦宁愿花钱去校外学,甚而休学外出求学。这种情绪化想法在少数学生中一直持续至现在,现在依然有部分学生还有退学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