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19009500000045

第45章 学风建设与校园文化(2)

3.增强守法意识,提高用法能力,树立护法观念

很多大学生在缺乏监督机制的情况下会表现出为私利不愿守法的一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在没有交警时不遵守交通法规;大学生犯罪率的上升和犯罪形式的多样化凸显出这一群体中存在的心理不健全和不择手段趋利的现象;而在兼职、就业、日常生活中遭遇侵权却不知用法律方式救济则反映出大学生用法能力的薄弱;多数学生缺乏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勇气和决心。就这几方面来讲,做到“守法”和“护法”较为容易,法律规范通常情况下与传统的或“普通人”的道德认知相一致,因为法律规定禁为的事情基本上在道德、纪律规范等领域也是予以负面评价的,而法律要“护”的对象则是在道德上给予正面评价的,因此人们较易做出为或不为的判断与选择。需要重点强调的是用法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用法能力:(1)高校法制教育中,应注重将法律权利文化深入人心,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法律心理和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2)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有稳定的情绪、开放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增强维护正当权益、抵制诱惑和理智面对困境的信心和能力。(3)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除开设法律专业的双学位课程外,还应开设多门法律选修课,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爱好的学生的需求。(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发生的与自身身份相关的案件,法律课堂上注重通过分析、讲解、讨论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习惯,同时以案说法,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5)通过形势政策课、就业指导课等形式,及时帮助学生分析认识社会上的法律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形势和法律常识。

4.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但仅靠高校的努力是完全不够的,若想使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还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1)营造法制舆论氛围。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对于法制建设、法律案例的正面分析报道有助于学生树立法律信仰,正确认识法律的地位。(2)针对大学生接触高科技事物较多的现象,应特别规范相关管理,如加强网络监管,避免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侵犯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甚至引诱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3)司法部门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件要公正查处,在审判、量刑上要依法平等对待,杜绝一些大学生对违法犯罪的侥幸心理,并通过案件处理的法律影响强化大学生学习法律的意识。(4)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我国,多数未成年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都比较少,家庭在学生的人格形成、行为养成等方面影响很大,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学校和社会。受我国法律现状的限制,家庭教育应主要从孩子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形成方面入手,因为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对于法律素质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游训龙.关于依法治村的几点思考.求索,2000(1)

[2]陈兴华.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初探.中国冶金教育,2004(2)

[3]钟佩霖.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07(5)

[4]任剑涛.权利的召唤.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论校园戏剧的生存模式与人的发展

罗伟崎

摘要:随着校园戏剧的热潮在全国高校中广泛开展,其影响力不仅深及全国各大高校,甚至让主流戏剧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本文试图以乐山师范学院的戏剧发展现状,深入探寻其生存模式,以此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校园戏剧生存模式人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当中国主流戏剧正徘徊在落寞与彷徨的窘迫时期,校园戏剧却出乎人们意料地进入了发展期,并逐步走向繁荣。随着2001年北京地区高校戏剧节的勃然兴起,校园戏剧在全国高校中的热潮迅速波及开来,话剧这一独具魅力的特殊的舞台艺术形式真正逐步走进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至此,中国校园戏剧在沉寂数十年之后的复兴也掀起了中国校园戏剧第二次高潮。

一、校园戏剧的内涵

(一)校园戏剧的含义

“校园戏剧专指由在读普通高校学生为主体(不排除少量教师与专业人士参与)组成的戏剧团体在课余进行的、以在校学生为主要观众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话剧演出活动。学校演剧有其双重属性,既是学校课余活动又是演剧活动,受教育体制状况和戏剧发展状况的双重制约。”[1]

从抗战以前中国校园戏剧萌芽的产生到五四时期的盛行,校园戏剧一直履行着其反应社会现实、配合革命宣传的历史任务,它不仅成为了中国戏剧的真正发源地,也培育了曹禺和欧阳予倩等一代中国话剧的奠基人。而经历断代(文革期间)之后的校园戏剧的再次兴起,其任务和目的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主观上说,增加学生的社会生活体验机会,促进学生的实践意识、参与能力和社会角色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增强人际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能力。从客观上说,不仅对高校的美育教育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同时还为中国主流戏剧培养了高水准的观众群。校园戏剧存在的意义既不在于创造与主流戏剧等量齐的剧作与演出,更不在于着力为主流戏剧业输送人才,其根本目的是出于对大学生的集体自娱要求的满足,因此当集体自娱性成为校园戏剧的本质特征时,所展现出的现状则表现为:大规模普及但地区发展不平衡,并由此决定了校园戏剧的内容选择、演出类型和舞台形式。

(二)校园戏剧的演出类型

发展较好的地区演出类型呈多元化形态,各类评奖性演出在各大城市的高校中兴起,这些高校排练具有很强的市场价值取向,各类商业演出层出不穷。而地方院校多以遵循艺术规律的创作为主,主要以自娱性演出为主,通常只在本学校内,或者当地进行演出,并没有参加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大范围演出。例如第五届大学生戏剧节上北京大学的《一流大学从澡堂抓起》不仅得到了学校团委的大力支持,同样还拉到了5万元的赞助,并参与到大学生戏剧节中去,让更多的观众看到了演出,这样的演出类型就同时具有评奖性和商业性。这种多元化的演出类型一方面让校园戏剧更多地进入到广大群众的视线中去,另一方面所收到的商业盈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为剧团的经济补贴。当然,不得不让人担心的是过分功利的演出是否会改变校园戏剧存在的本质初衷。

二、校园戏剧的生存模式

由于各地区高校的戏剧社所受的支持力度不同,并受实际剧场条件和演出现状的影响,对于大小剧场的选择事实上完全由客观能够提供的条件所决定,学生观众也并没有苛刻要求舞台形式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所展现,他们的关注点则更多地集中在了戏剧本身上。高校校园戏剧舞台形式多样,大剧场,小剧场配合进行,甚至拥有自己的专用剧场,舞美设计多样。而地方院校则多以小剧场演出为主,甚至有时只能流动演出,舞台设备不齐全。

如今,全国各大高校都成立了自己的戏剧社团,影响力较大的包括浙大黑白剧社、清华大学话剧队等,部分高校甚至拥有自己的戏剧节,同时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均有地区性的戏剧节联盟,而由北京高校发起并联合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戏剧节更成为了校园戏剧又一里程碑。在这些高校云集的地区,由于戏剧资源的丰富,交流的便利,使其专业化、系统化、多元化的水平更高,受主流戏剧的影响也更加深远。然而地方院校在发展上却举步维艰,或是走入完全自主发展,自娱自乐的生存状态,或是走向完全“官方”状态的两种极端。

由此推及校园戏剧的生存模式已逐步分化为全自主发展式、半“官方”式、全“官方”式三个不同的方向。

(一)全自主发展式

这一生存模式,虽不受任何约束,看似自由,可完全凭团体自我想法进行创作与创造,但其艰辛不言而喻。以这类模式发展的地区多是省属地方院校,学生有高昂的戏剧热情,但缺乏必要的戏剧资源、戏剧文化和“官方”在经济与物资上的支持。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话剧社的负责人在一次座谈会上说:“在非典时期,我们搞了一台形式新颖的晚会,为了培养新人,把社团发扬光大。结果花费了我们三个月的时间;策划、道具加演出,我一共赔了两千多。学校说现在资金不足,以后再支持。我们的痛苦是可以用幸福来形容的。”由于资金的来源有限,一方面学生选择的是“贫困戏剧”的演出样式;一方面是尽量的节流。一位在该剧社中担任剧务的同学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因为担任着剧务如此重要的革命任务,就注定了要去从事一些贴近人民群众的活动。例如,使出浑身解数,以最低的价格和最高的集体利益为目的与零售业的从业者达成某项双赢的协议。记得在社团的初生阶段,由于集体的囊中羞涩,以至当我走进某布店时,竟理直气壮地以‘老板!最便宜的白布在哪?’为开场白。另外,要对周围的一切物品都保有一定的敏感度,就是对那些暂时被人们遗弃的物品采取关心和鼓励其再就业的态度,让它们继续地发挥余热,继续奉献它们的使用价值。成立大会上《起死企死》中的一件戏服,就是我家的旧窗帘再利用的成果,是寝室的姐妹帮着在烛光下一针一线奋战出来的,搞笑的是,在我们把布裁好、缝好之后才发现我们竟然完完全全地缝反了;还有,警棍是半截扫把棍涂黑来的,手杖是拖把棍涂黑套上一个小的豆腐乳的瓶子当作手把组成的,花环和草地布景是浏阳河的无私奉献……我们可谓是积极响应环保精神,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的实践者。”[2]幽默的文字没有掩饰社团的贫困,在大学生的戏剧活动中,常常流行着那句新的俗语:痛并快乐着。

从各大高校在参加大学生戏剧节时的不同处境也可看出,这一痛并快乐的模式在高校当中所占比例甚重。在第五届“中国大学生戏剧节”展演期间,武汉大学综点剧社的14名学生带着自己的作品《胃虫》,住在北京美术馆后街条件相当恶劣的4人间地下室,几乎所有的费用都由自己开销,还有一个同学除了买车票的钱,身上只剩下100块钱,天天吃馒头。其中一位同学说道:“团委觉得我们参加大戏节是一个负担。”唐山师范学院的学生甚至只能开幕式来一下,等演出时再过来,无法实现和其他剧社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而这一模式下生存的戏剧团体,往往由于专业水平不足,戏剧文化的缺失而走入戏剧误区。例如,上文所提到的武汉大学综点剧社作品《胃虫》,全剧讲述两只寄生虫在主人胃里挣扎,然后窜到门外去,结果又回来了,因为外面一片漆黑,什么也没有。这个作品故事情节单一,缺乏鲜活的人物,思想内涵缺失,走入了小众戏剧,沙龙戏剧的误区当中。

(二)半“官方”式

这一生存模式主要是存在于各大拥有戏剧历史传统,且发展较为系统的名校。如浙江大学的黑白剧社、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社、清华大学话剧队等。这类剧社演出活动频繁,拥有所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长期为剧社提供活动和演出场馆,提供资金支持,各种物资支持等。有的学校也提供了配套的选修课,如形体课、戏剧鉴赏课、舞蹈课、戏曲欣赏课等。浙江大学黑白剧社还拥有专职戏剧老师做长期指导。有的剧社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活动规范和制度,还有的剧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训练机制,比如清华大学话剧队就有晨练和夏训活动等。

这一被广大“不幸”剧社羡慕的模式,在发展上相对全自主式有很大的优势,不论是在专业水平发展上,剧社可利用资源发展上,社会影响力还是剧社的循环发展上都会更加有利。这些剧社在官方支持下可以放手去创作,在内容取材上就更加宽泛,原创作品也更加丰富,舞台表现形式更加趋于多元化。在大学生戏剧节上,该类院校的优势显而易见。在2002年的大学生戏剧节上由浙江大学黑白剧社演出的《棋人》,以其准专业的水准获得了一致好评,连该剧的剧作家过士行看了《棋人》后也说:“学生们的演出很质朴,表演很投入,对剧本没有曲解,演出没有偏离剧情,演出了剧中人物的书卷气。这是别人(包括有些专业剧团)不如他们的。”2004年,浙江大学黑白剧社带着原创校园话剧《同行》远赴北京参加“2004中国大学生戏剧节”,并与全国各高校选送的31台校园戏剧一起接受了组委会反复审评,被指定作为戏剧节开幕式的首场演出剧目。演出结束的座谈会上,国家话剧院田沁鑫导演认为,《同行》的学生演员表演真诚质朴,整体氛围纯净集中,舞台呈现清晰简洁。《同行》被媒体称为:不仅以近乎专业的制作水准令人刮目相看,也为2004中国大学生戏剧节赢得开门红。[3]这都显示出,在有“官方”支持下的剧社较其他校园戏剧团体更易于创造出高质量的戏剧作品。同时,无资金与物资压力的宽松环境也更利于戏剧艺术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