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求职前要准备完整的求职资料,并认真做好面试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在“推销自己”的过程中,用学识、能力、工作经验等,全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
第一节 获取求职信息
一、求职信息收集
常见、常用的求职信息搜集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
全方位搜集法:把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就业信息统统收集起来,再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整理和筛选,以备使用。
定向搜集法:根据自己选定的职业方向和求职的行业范围来搜集相关的信息。
定区域搜集法:根据个人对某几个地区的偏好来搜集信息,而对职业方向和行业范围较少关注和选择,这是一种重地区、轻专业方向的信息收集法。
总之,应当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将上述几种方法综合起来,才能搜集到合适的就业信息。
大学生一般通过如下几种途径来获取求职信息:
国家、地方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各类就业信息,这是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重要途径。
本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就业信息。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同地方各级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并在与用人单位长期合作中建立了稳定的关系,了解和掌握大量的人才需求动态和信息,获得就业信息的针对性、准确性、可靠性较强,就业政策掌握得比较全面、准确,并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是毕业生重要的求职信息源。
地区、行业、高校举办的就业“双选”招聘会。各地人事部门和教育部门及各行业、各高校每年都会举办一些定期或不定期的就业“双选”招聘会,这类招聘会有较强的供需针对性,毕业生到该招聘会查询到的本专业需求信息也比较准确。
大众传媒就业信息。一些用人单位常常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介绍本单位的现状、发展前景,公布人才需求信息。毕业生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公共传媒收集大量的就业信息,也可以通过社会传媒刊登个人求职信息,以便用人单位与自己直接联系,尽快得到确切的信息。
网络就业信息。网上求职特点是信息流量大、更新快,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交流便捷、迅速。毕业生可以随时通过许多人力资源网站,查询有效信息。同时,可以直接把履历表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寄给对方。求职者也可以经由网络了解公司背景资料、营运状况等,甚至可通过网络进行视频应聘,但需注意的是网络信息的不可过滤性,使我们使用网络信息时需要甄别信息,以免跌入就业的陷阱。
家庭和各种社会关系提供的信息。毕业生通过与家长、亲戚、校友、好友、熟人和各种关系了解社会需求信息往往针对性更强,获取的信息也比较准确直接,就业成功率也较高。
社会实践和各种教学实习中的信息。通过毕业实习、到企业参加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使毕业生将所学的知识直接应用于生产,服务于社会,而且能开阔毕业生视野,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和这些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同时也有利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先期沟通,它是毕业生主动适应社会获取就业信息的又一途径。
二、求职信息筛选
分析和比较。针对具体信息,要注意分析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和职业发展潜力,要把那些符合自己兴趣、适合自身条件的信息筛选出来,再作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一下自己到这个用人单位就业的现实可能性,有哪些利弊。要比较不同单位、不同岗位的差异以及自己对这些岗位的适应程度,还要比较不同单位的发展变化趋势。此外,除了自己分析以外,也不妨与亲朋好友、老师同学进行商量和讨论。
分类和排序。要认真领会就业政策和形势,把握当年就业的基本趋势。对所获信息应考虑是政策鼓励的还是约束的,是政策许可的还是限制的。然后结合就业政策、自身情况,对所获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排除与自己无关或可能性不大的单位,挑选有希望的信息,再按照与专业有关与否以及是否有意向确定联系的标准进行分类,并且把每一类信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标准进行排序,从中选择几个信息,作为自己求职的重点去向,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作出回应。
挖掘与鉴别。要重视每一条对自己有用或与自己有关的信息,不要轻易放弃或忽略。要能够在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内容,找出单位用人的特点、标准、喜好等别人不容易看到的方面,了解企业的文化和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竞争的优势。要对看似与己无关的信息加以挖掘,找出自己和信息之间的切合点,以避免与更好、更多的机会擦肩而过。
反馈与选择。在得到求职信息,选定择业方案之后,大学生活应及时作出反应。“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要向用人单位发函或投送个人材料,并跟踪用人单位的反应,避免无谓的等待。如果求职失败,要冷静分析原因,并抓紧时间联系下一个单位,寻求新的机遇。
定向与定位。要把个人意愿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顾全大局,服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并根据社会需要与自己的能力、愿望作出职业选择。要用发展的眼光、长远的观点来筛选信息,不能只盯在大城市、发达地区的需求信息上,也要注意基层、边远地区的需求信息;不能只关心机关、大企业的需求信息,还要注意基层、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的需求信息。
三、鉴别虚假求职信息
面对大量的就业信息,在搜集、加工、整理和使用过程中,毕业生还需要增强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警惕,识别招聘骗局和各种虚假信息。
可以在“google”或者“百度”中输入公司的名称,查找公司相关信息,若没有这个企业的相关信息或信息很少并很模糊,要尽量小心。
拨打当地114查号台,查询该公司电话,然后再请人事部门确认招聘信息中提供的联系电话和联系人,以确认情况是否属实。
注意收集公司的注册资金、公司人数、信誉度等信息。如果资金少、人员少、信誉度低,则要加以注意,慎重选择。
如果去公司面试,可暂时不与公司联系人联系,先去公司实地考察,了解一下公司情况之后,再决定是否与公司联系人联系。
如果面试地点偏僻,面试人员少,甚至工作人员都很少,那就得注意是否为皮包公司或者是搞传销等非法活动的。
对一些外地三资企业、在网上相关信息少的单位及待遇非常高的用人单位,要三思而后行。如在当地有亲戚、朋友,可拜托他们先搜集一下信息,然后再作打算。
相关链接:一、要留心没有刊登企业名称的招聘信息。没有刊登企业名称的单位很可能是没有经过合法登记的公司,或者是某些以招聘为名行骗的中介和公司,在业内声名狼藉,不敢以自己的真面目示人。二、要留心上长期刊登的招聘信息。大家有心的话可以发现有些招聘信息长期刊登在报纸上,例如晚报上,我注重到有些信息几乎常年累月都刊登在报纸中缝,而且待遇优厚,这种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大家可想而知。三、要留心招聘单位是否只留下EMAIL或者邮政信箱。个别非法中介为了获取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在没有岗位的情况下,通过这种手段获得大量求职者的个人信息,有时还可能把求职者得个人信息出卖给一些其他公司,从中获利。四、要留心招聘单位招聘量是否过大。有的招聘信息给人的感觉就是新成立的企业,从部门经理、秘书、财务到操作工人、保安等岗位都需要人。当然不排除新办企业的确有这种招聘需要,但是有很多是非法中介的虚假信息,需要广大求职者擦亮眼睛去甄别。
第二节 求职材料准备
一、求职信
求职信是一种自我推荐的信件,它通过表述求职意向和对自身素质的概述,以引起对方的重视和兴趣。所以,求职信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必须给阅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写作格式:求职信是寄给求职单位的,因而它和书信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一般来说,求职信属于书信范畴,所以其基本格式应当符合书信的一般要求,主要包括标题、称呼、正文、结尾、附件、落款等六个方面内容。
写作技巧:第一,实事求是,态度诚恳,摆正位置。我们在写求职信时,要先想好单位要我干什么?我能为单位干什么?有了正确的态度,才能摆正位置。介绍自己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诚恳礼貌,既不要讲大话和空话,过高地宣扬自己,也不要过于谦虚,将自己说得能力平平,最好是用自己取得的成绩和做过的实事来介绍自己。第二,整体美观,突出重点,言简意赅。求职信是用人单位取得对求职者第一印象的凭证,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信件了解求职者的语言修辞和文字表达能力。字迹的工整、清洁、美观,能给人以愉悦的感受并从而留下良好的印象。如果你能写一手好字,就工工整整地自己写,并落款“亲笔敬上”等字样。如果你的字写得不好,最好打印。注意突出重点,言简意赅,以A4纸张一页为宜。不要过分压缩版面缩小字号,要将该空格的地方留出空隙。第三,富于个性,着眼现实,有的放矢。求职者在开头应尽量避免过多的客套话、空话,直接切入主题。求职信的核心部分是自己胜任工作的条件。在动笔之前要着眼于现实,对应聘单位情况要有所了解,根据不同单位选择内容,以实事和成绩恰如其分、有针对性地介绍和突出自己的特长,做到有的放矢。第四,以情动人,以诚感人,真诚应聘。真诚的语言,有助于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会感动对方。因此,写求职信时要注意摸透对方的心理,设法引起对方的共鸣,或者得到对方的赞许。在注重以情动人的同时,还要以“诚”感人,以“诚”取信。因此,内容要实事求是,言之可信,优点要突出,缺点不隐瞒。
相关链接:个性是求职信的生命。没有个性,求职信就难以引人关注。但怎么理解求职信的个性却是一个问题。很多求职者的误区在于:把花哨当个性,把人的性格特质等同于求职信的个性。一般来说,大多数单位所看重的,是一个人能不能脚踏实地地做事。因此,求职材料及求职信的花哨只能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而对自我个性的不当渲染也会让用人单位退避三舍。……不可否认,求职信的个性,首先是为了吸引人看,其次是突出个人的特质。吸引人看,并不是要卖弄文句,或制造噱头,而是要以鲜明的内容、自然的语言,营造一种顺畅的语境,让人轻松而不自觉地甚至是欲罢不能地看下去,要给阅读者提供一种方便,让他能够一眼看到底。突出个人特质,并不是张扬自我个性,而是突出自己最鲜明的素质,如富有创造性,做事踏实认真、吃苦耐劳,组织能力强,有团队精神等。无论是要吸引人,还是要突出个人特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指向,就是让人接受,给人好感。所以,求职信的语言要充实、自然、得体,个性表现要恰当。
——张学岚:《求职写作的几个误区》,《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4期。
二、个人简历
个人简历是求职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与求职信一起使用,是毕业生个人经历和全面素质的体现。从表面看,简历是告诉别人你做过什么,但实质上是要让单位知道你能为它做什么。因此,内容上一定要扬长避短,突出优势。
个人简历的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个人基本情况、专业学习情况、奖励评论性情况、社会实践情况等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又都包含一些具体内容。
个人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姓名、年龄、籍贯、政治面貌、生源类型、所学专业、特长爱好及求职意向。针对应聘的不同行业和要求,还可以加上身高、体重等内容,表格式情况介绍还应在右上角贴上一张免冠正面照片,以增强直观感受。个人简历的封面上,最好要有学校名称、专业名称、学历层次、学生姓名、联系电话等内容,便于用人单位了解和及时联系。
专业学习情况:包括各学年主要课程,包含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设计、毕业论文等成绩,另外还有外语程度、计算机程度、学习总评成绩、研究成果等。该项内容一般由学校填写,并应有负责人签字及加盖公章。研究成果包括学习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写作的文章、创造发明等内容。学习成绩单是由学校教务部门填写或打印、盖章核发的反映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的证明,它不仅反映了毕业生所学过的课程情况,更反映出毕业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成绩单若有涂改均须学校教务部门盖校对章。
能力表现情况:一是社会实践情况,主要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包括单位名称、城市、职位、起止时间、工作简述等;二是任职情况,包括校(院)级学生会、团委、院(系)级学生会的各项具体任职,也包括各种校内社团及社会企事业组织机构的兼职等内容;三是特长、爱好、社会表现及社会活动能力,主要为用人单位提供自己能力及社会认可情况。
奖励评论性情况:指毕业生的获奖情况及有关组织、部门或权威人士的评价。奖励性资料包括校内外各种性质、各种层次活动中的获奖情况。评论性资料则指组织鉴定、班级评语、领导、教师、名人的评价等。
就业意愿:包括就业单位类型及岗位选择和就业地域选择等。
自我鉴定: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全面总结。
备注:是简历的补充,一般可填写辅修课程、培训情况及有优势的学习情况、特色项目及就业的其他要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