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大学生成才动力机制的研究
19011000000003

第3章 绪论(2)

1.责任感是成才动力的重心

责任感是每个人的“行事”之德,“做人”之德,“成仁”之德,“立身”之德。作为道德操守的起点,做人最起码的是有责任感。大学生如果能够有责任感,那么其认识就会符合社会主流的要求,其行为就会符合事物本性,其品德就会符合社会规范,达到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对大学生来说,社会责任感在其成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规范和鞭策作用。有了责任感,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就会有个是非分明的标准;有了责任感,就会自律、自励、自强,就会焕发出奋发向上的精神;有了责任感,成才就会自觉成为个人的使命,从而化为成才的强大动力。责任感是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统一,即对自己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这样一个循序渐进过程。责任感应建立在崇高的价值取向、价值理想、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自觉的进取奉献意识这样一个基础之上。作为大学生,要爱护学校,积极完成相应的任务;作为家庭成员,要关爱父母,协助父母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作为社会成员,应关心别人,为社会尽自己能尽的义务;除了对集体、家庭、社会的外部责任外,他还必须对自己的选择及行为负责。对社会负责涉及的是“为人”职责,意在心系他人、心系社会,让人成为脱俗的仁者;对自己负责涉及的是“做人”义务,旨在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让人成为聪慧的智者。当今社会正需要这种既能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又对自我负责的独立的个体。责任感是大学生成才动力中一个更深层次的构成因素。而取决于掌握高新科技的人,取决于人的精神境界,取决于人的情感与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社会道德、家庭美德,一句话,这些德就是社会责任感,就是肩负应有的社会责任的崇高的人类感情。

2.社会化理想是成才行程的风帆

理想是基于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终极选择。假如说生活是苍茫的大海,人生就是在这大海中行驶的小船,而理想就是指引这条小船的灯塔。“没有目的的生活,就像没有帆的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了科学的理想,就能励精图治,百折不挠;一个人有了正确的理想,就能执著奋斗,自强不息。正确的理想来自哪里?怎样才能树立远大而正确的理想呢?志当存高远。革命导师马克思选择职业时遵循的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的自我完善”;发明家爱迪生的人生目的是:给人类造福而工作;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就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必须坚定信念,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品质。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今天的努力是为了将来的大目标,而将来的大目标,都又全在我们今天的努力之中。青年大学生们,扬起理想的风帆吧,奋勇拼搏,去收获、去创造那美好的未来,成功一定属于新时代的有志青年。

第二节成才标准与大学生成才

每个人都有成才的需求,对于一个正在为明天而奋斗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成才意味着今天的奋进和求索。而成才需要付出努力,大学生成才及成才的层次取决于心理动力系统的驱动和调试,而其动力系统观的正确树立,则需要社会实践的磨炼和理论的引导。大学的使命是让学生成才,这就要求对人才标准的内涵和大学生的成才要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一、关于人才的概念、标准和内涵

人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这是语义学上的人才定义,强调的是人才具有优于一般人的品德和才能。纵观人才学家们对人才的定义,除了强调人才要具有优于一般人的才能外,还强调要进行创造性劳动。我国正在进行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就是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业绩包括课题、投标以及在国内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这里强调的人才不应该是高学历低能力的人,要把学习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学到的知识尽可能地转化为能力。

大学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大学生如何使自己成为人才,是值得教学双方共同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大学生成才评价标准,是指在大学生成才评价中所确定的成才规格,也就是具备怎样的素质结构才算成才。学校在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上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详细的计划,总体上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面宽、基础牢、素质高、能力强、富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德才兼备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大学生作为主体培养对象,应该按照这样一个目标,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很好地思考和自我设计,使自己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大学生能否成才,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具体说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因素,也就是大学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老师的指点与教诲,同学间的友谊与帮助,社会的正负面因素等都会对学生的成才产生重要影响;二是主观因素,也就是个人的基础,奋斗目标,学习勤奋程度,学习的方式、方法等也同样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们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说明一个人的成才与个人的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

二、大学生成才的条件与基础

人才的成长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智力的开发、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和身心的成熟以及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司马迁说得好:“才者,德之资历也;德者,才之帅也。”一个优秀的人才必定是德才兼备的人。良好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在人才成长过程中起着统帅的作用。因此,要让大学生成才,必须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实现其精神成人。

大学生的成才涉及品德和心智的许多因素,其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

1.要立成才之志

纵观古今,不论是治国俊杰、兴业人士,还是科学英才,大都是在青年时期树立远大抱负之人。拿破仑·希尔说过:“不论成功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都需要具备积极的心态,这样才能帮助你成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引导学生树立成才之志,在自我发展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根据社会客观要求和自己的实际制定出个人在学业、思想道德、心理发育等素质培养方面的各种行动方略,以明确个人成才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2.要立诚信之德

诚信包括两个方面,即诚实和守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大学生的基本行为准则。人无诚信,什么事都做不成。诚信是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元素,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道德基础,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核心最外在的表现,是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无形资本。诚信是人们立身处世的根本。正如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君子之心事,天青白日,不可使人不知。”这些都说明,人生在世,不可妄想,不可妄言,不可妄为,不可欺人,不可自欺,为人要光明磊落,胸怀坦荡,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诚信是人们道德修养的基础。周敦颐在《周子全术·通书·诚下》中告诉人们:“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这就是说,在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中,诚是总揽全局的本质的要素。诚信是人们走向成功的保证。成功需要才能,需要机遇,更需要诚信。

诚信对于人来说,是一种道德,也是一种无形资产,一种帮助你取得事业成功的力量。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养成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辩证发展过程,需要经过诚信知识的领会、诚信情感的建立、诚信意志的锻炼和诚信心理与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整个过程必须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春风化雨中内化。

3.修炼健康的人格

一个人的人格如何,将会直接影响事业的成败和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集中体现。研究证明:一个在人格上有缺陷的人,他的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和社会适应能力等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容易诱发精神病等各种身心疾病。因此,修炼健康的人格要重视以下几点:①重视人格发展的内在协调性、平衡性。某些人格特征发展过分或不足都可能扭曲人格结构,甚至导致人格发展的畸形。因此,培养健全的人格一定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结合自己在人格上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其性格中过分发展的成分受到抑制,而不足的成分得到发展。②要重视人格与环境的协调性。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要能动地适应环境,发展人格,而不是压抑或扭曲人格。健康的人格既表现为人格内部的统一和协调,也表现为人格内外的平衡与和谐。当然,这种平衡、协调并不是绝对的、静态的,而是相对的、动态的。③要重视自我意识对人格的表现及发展的调节作用。虽然人格一旦形成便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决定性作用,但人并不是自己人格的消极适应者。人可以通过自我意识对自己的人格进行评价、调节、使之臻于完善。实践表明自我教育的方法是人格完善的最根本的办法。

4.形成良好学风

优良的学风是大学的宝贵财富,是一种氛围,又是一种动力,还是一种无形的规范,也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还是学校品位和格调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在校期间树立良好学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要严谨求学。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骄傲,求学更不能有丝毫的浮躁,一定要实事求是,既不能一知半解,也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许弄虚作假。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读书,就要扎扎实实地把握好精读和浏览的关系问题,很多教材内容需要精读、吃透,掌握理论基础。只有善于精读才能准确抓住书中的主要内容和灵魂。数学家华罗庚曾认为:“善读书则书变薄。”因为理解了,会用了,都形成自己的知识了,书就自然变薄了。也有人能够把薄书读厚,是在读书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地理解,开发自己的思路,充实了内容。所以,读书不要读死书,要学会把书读活。读好书,重要的是要有严谨求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二是要刻苦钻研。俗话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大学的学习不再依靠老师或父母的监督和帮助,需要养成坚定的学习意志,发扬刻苦学习的精神。大学的学习途径很丰富,课堂学习只是其中的一种学习模式,实验室、教师、同学、图书馆、课外书、媒体、网络等都是知识来源。大学的课堂只讲授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规律,传授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基本的知识与技能,重要的是大学生自己要高度自觉地刻苦钻研。学习没有任何捷径,更不允许投机取巧。一个人成功的因素很多,有天赋,有机遇,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勤奋,没有一个成功者是天性懒惰的人。

5.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古希腊先哲告诫世人说“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不仅要认识自己的先天素质,包括智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还要认识自我在教育和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自我的思想品德,认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特长和技能等。人才不但要具有合理的智能结构,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自己,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