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地震灾后重建与统筹战略相关问题研究
19012700000010

第10章 地震灾后重建与统筹城乡(1)

发展矛盾的路径分析

6.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制订重建规划

这次地震与以往显著的不同特点,是受灾区域广,地形地貌复杂,受灾人口众多,重建难度极大。我们不能单纯地依靠感情和热情去做灾后重建工作,而应站在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考虑社会发展的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不同,给灾区一个整体的规划、布局和安排,然后,有条不紊地按照从面到点的原则,逐步深入,为灾区人民提供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可以幸福地生活、工作的家园。

在废墟上建设新的家园,规划必须考虑与当地产业和经济要素结合的发展性、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的多样性、周边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相融性、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的共享性。在统筹城乡规划方面,推进发展规划、建设规划、土地规划“三规合一”的试点,但还没有铺开。对于四川汶川震后重建,进行规划的“三规合一”,统一安排是个很好的机会,可以使各种规划统一起来,统一安排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体现理性和科学,避免急功近利,实现灾后重建协调推进,造福灾区人民。

一方面要求加快规划的编制工作,在优先做好应急的过渡期规划基础的同时,着手进行长远规划。另一方面,要对重建工作做出程序、权限、建设标准等方面的明确规定,避免产生拆建循环、布局紊乱、建筑质量低劣等新的问题。在较短时期内做好重建规划,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在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调研、科学论证、地质地理条件评估和建设项目科学选址的同时,建立开放、透明、多主体参与的规划制订机制,广泛征求民意,充分汲取民智,特别是要高度重视灾区群众及地方政府的意见;要向灾区群众说清楚、讲明白灾区重建的思路和进程。同时,要创新规划体制,充分吸取我国多年来规划体系改革中所做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果,按照规划体系改革的方向,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与思路,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统筹协调纵向的不同行政层级的规划和横向的各地区的规划[28]。

同时要协调好各类规划之间的关系。灾后重建规划涉及的范围和领域十分广泛,建议灾后重建规划要分层次、分时序,明确哪些先编制、哪些稍后编制,哪些近期内可能暂不编制。首要工作是集中精力先完成总体规划,以统领其他专项规划。重建总体规划必须在空间上明确,哪些地区今后仍是受地震影响严重的区域,不利重建;哪些区域地表损毁严重、生态修复期很长,不宜人类开展较大规模的经济社会活动;人口和产业应该往哪些区域集中。与此同时,灾区局部利益要服从大局,只有整体考虑好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局部的发展,这有利于克服局部利益的短视性,有利于整体的发展和经济潜力的发挥。

6.2多渠道破解资金难题

灾后重建资金问题的解决我们应该从多方面来考虑,多渠道破解资金难题,特别是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式来解决重建资金的问题。

首先,积极搞好村民自筹、政府补贴、金融系统借贷三种筹资方式。民房重建确实需要巨额资金,在灾区住房重建方面,可以探索建立新型住房融资金融机构和专业性住房融资担保机构,开展住房融资租赁业务试点。

其次,可以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进入的方式进行筹集。现在也可以看到国家对灾后重建投入了大量资金,各级政府对灾后重建资金这一块也是很重视的。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表示,中央财政2009年将安排1300亿元灾后重建资金。在资金配置方面,财政性资金将主要用于城乡居民住房补助、人口安置、公共服务、公益性市政设施和公用设施等,而资本市场融资则主要用于交通、通信、能源、工业、旅游、商贸和文化产业的恢复重建[29]。社会资金可以通过联建、投资、捐助等方式进入重建。

再次,灾区重建还可以引入国外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提供的灾后恢复重建优惠紧急贷款资金,将与中央恢复重建基金配合使用,规划区的国外贷款项目因灾无法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则先由中央财政垫付偿还。

最后,可以用统筹城乡发展来进行重建资金的筹集。运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果,利用城乡统筹的土地政策、采取“拆院并院”的方式,获得农房重建资金。这种探索,有效破解了重建资金的瓶颈,实现了资源变资本、“死钱”变“活钱”,激活了农村的生产要素[30]。

6.3加强灾后重建的过程管理

6.3.1灾后基础设施的恢复建设

在此次地震灾害中,除了农村房屋损毁严重外,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村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损毁严重,甚至对救援工作的及时展开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说明,过去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不仅数量规模有限,而且十分脆弱,无法经受住像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的考验。

所以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动经济社会尽快全面复兴。基础设施重建选址首先应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避开地质断裂带、滑坡和泥石流威胁区、熔岩塌陷区和矿山采空区、地震严重液化区等不利地段。要充分重视建筑物的抗灾设计。在对此次地震灾害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址,修订和提高城市建设和建筑标准,以保证新建建筑质量安全。尤其要高度重视生命线工程,如中小学校、医院、供电、供水等重要公共建筑物的抗灾设计。要切实抓好建筑施工和质量管理,坚决遏制违规建设和“豆腐渣”工程,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要切实贯彻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将城市的建设规范和要求延伸到农村,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安全监管。要加强对民众的灾害知识普及和教育,提高民众抗击灾难的意识和能力。要加强灾害管理,对灾区建筑垮塌的典型案例应深入分析其技术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从中吸取教训,制定相应政策,做到“科学重建”“人文重建”“生态重建”。

因此,在灾后重建中,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是简单的设施维修和功能恢复,而应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设施的质量等级等进行全面评估,利用灾后重建的机会,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从而为促进灾区灾后重建的全面开展以及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6.3.2灾民安置是一个系统工程

客观来看,因为地震灾难的特殊性质,地震及余震过后进入安全期必须有一个缓冲期,再加上此次八级地震对一些灾区造成的毁灭性破坏,灾区人民重建家园肯定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如何合理安排好灾区人民在这段时间内的生活安置直至重建家园工作完成,必将是一个短期、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系统工程。

灾民安置是当前灾后重建工作重要的一环。首先要按规划抓紧过渡安置房建设。安置活动板房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安置,房内配备厨房和卫生间;另一类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多人间,每间3~4人,主要用于安置在地震中丧失家属的人,合居可免除个人的恐惧感和孤独感,更有利于身心恢复。二是制定必要的管理制度,切实加强灾民安置居住点的治安、生活、卫生防疫等综合管理,各级职能部门要深入各安置地分类指导,及时通报有关情况,确保安全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