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历史学家也指出,中国并没有像欧洲和日本那样有星罗棋布的堡垒和城堡。堡垒和保护性建筑一般是位于边境及沿海地区,用来对抗如日本海盗或是游牧突袭者这样的外来威胁,而像北京这样的主要内地城市都有城墙。为皇帝服务的官员们却不是军事阶层,也不是像欧洲或是日本那样的封建领主。中国火药的发明也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到配重式投石机来到中国的时候,火药武器已经产生。小的炸弹和其他装置实际上让牵引式投石机有了一个短暂的也许是至关重要的复兴。把小炸弹和炸雷从牵引式投石机上抛掷出去,要比从更重、更蠢笨的配重式投石机上要容易得多。
塔楼和梯子
中国还发展了攻城塔,有固定的也有可以移动的。固定的塔本质上就是一个观察哨,在时间更长、静态特征更为显著的围攻战时使用。机动式的攻城塔也有所闻,但有许多名字和种类。在欧洲,这种器具叫做钟楼,它们的理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中国和欧洲的器械在本质上相似。有时可以有几层楼高的机动攻城塔被推到敌方城墙处。放下一个可开合的吊桥或斜坡,士兵们从塔内冲出来与敌人交战。这种武器的理念我们通常很熟悉,电影里的许多场景也加深我们的印象。
中国人至少在5世纪时就有了攻城塔,它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名字,如有临车(俯瞰的车)、楼车(高大的车)、冲车(攻击的车)。有时,一个攻城塔也会有它自己独特的称谓。
783年时,奉天城被围困。这是在唐朝中叶,器械设计也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程度。一种叫做“云桥”的冲车攻城器械在这次攻城战中得到运用。这是这一时期的典型设计,它的侧面都用厚实多层牛皮蒙裹,可以抵抗火箭和燃烧的木头。为了对抗火器——这也总是一个主要的关注点,它有另一个加强措施,在它的上面周围还挂着装有水的皮囊。如有一处着火,那么就放水出来往下流,熄灭火焰。
似乎设计者考虑到了所有的事情——除了重力和地表障碍之外。在城墙前,防守者挖掘了壕沟,而当攻击者试图推着“云桥”通过时,塔会翻倒在地。
防御车
中国人还发明了“洞屋车”,这是一种车顶呈棚形的机动保护型战车。可以推到城防下,保护挖地道的人或破坏城墙地基的人。它的一种变种“尖头木驴车”则是在有轮框架之上加上一个如同帐篷一般的三角形顶。唐朝资料记载上说,顶是用犀牛皮覆盖,可以遮挡10人。
当然,最普通的攻击方法之一,同时也是最基本的方法是云梯。它们显然经济实惠,能够大量制造,但其缺点是不能保护士兵。当士兵在攀登时,就要暴露在箭支、沸水或沸油、大石头之下。如果他能设法爬到墙顶,守城的人会等在那里,用剑和许多种类的长柄武器迎接他。然而,中国人却有着这种有趣的云梯装置。这种云梯的中间是铰接在一起的。在靠近时,上半部分放下来或收回,但是当这具器械靠得足够近时,杆子会推动上半部分完全伸展开来。一旦靠上了城墙,梯级就更像是一段楼梯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梯子了。
云梯一定有效,因为它在日本和朝鲜广为效仿。在朝鲜,它被称为“触云梯”。而这个像战车一样装置的下半部分有6个轮子,而不是像中国式样的4个轮子。相比之下,日本式样的似乎根本就没有轮子。
火药:变革的催化剂
9世纪中国火药的发明,是世界历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之一。历史的轨迹因为这个发明而改变,它不仅使战争变得更加残忍,而且对于整个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世界上最具毁坏性之一的火药,是由那些试图延长而非缩短生命的人制造出来的。学术界公认,中国炼丹术士在寻找一种长生不老药时发明了火药。中国人用各种天然材料试验,希望可以找到正确的配方,产生预期的效果。这种努力异常艰辛,而且可能耗时数十载。根据其中文字记述,有一次,一个中国炼丹术士把各种恰当的原料混合起来,准备炼50年或更长时间。当试验者年龄越来越大时,这项工作毫无疑问就愈加紧迫。但这就是整个事情的关键所在——有正确的成分,接着就是这些成分合适的剂量。当中国炼丹术士更改着各种成分时,他们也越来越了解这些成分的性质。142年,魏伯阳写了一篇《周易参同契》的文章,其中他描述了当对一些不知名的物质加热时发生的事情。他记录道,反应非常剧烈,而且它们向不同的方向“飞龟舞蛇”。
这也许就意味着中国人早在耶稣诞生之前就发明了火药,但是这些著作都太大众化了,难以提供信得过的证据。研究者们更加确信的,是一本850年唐朝时的著作《真元妙道要略》。寻找永生之道也许是一件致命的事情,作者竭力警告炼丹术士们不要随意摆弄某些物质。这位唐朝的作者说得很清楚,如果把硫磺、硝石、蜂蜜和一种叫“雄黄”的东西混合起来,那么就会造成“烟火”。实际上,他是提醒说,那些对这种混合物加热的人将会“烧手面及烬屋舍者”。
当火药发明之后,中国人就开始找寻这种令人称奇的物质的用途。过去通常都认为,一开始火药是用于善意的用途,比如春节时燃放的烟火。但是现在我们知道,火药从一开始就被用于军事用途。
在中国,第一次为人所知的火药使用,发生在唐朝末期904年的一次围攻战中。唐朝的工匠们用弩砲把缓慢燃烧的火药块点燃扔进敌人的阵地。这是新旧两种技术的结合,而且效果似乎很好。这些战斗中所使用的器械就是“飞火”。
火枪
为人所知的最早的火器是“火枪”,这种武器可以追溯到950年或更早。它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原型枪”,虽然不是真正的枪,但肯定是今天手持武器的远古始祖。
火枪就是一杆长枪,上面有一个用来装填火药的中空管子。士兵会携带一个装满了焖烧灰烬的铁盒子来点燃这个装置。本质上说,它就是一个微型喷火器,喷射的火焰可以覆盖的面积有3米。
火枪的管子大约有60厘米长,用坚硬的纸张制成,有20层厚。虽然主要的目的是喷火,但是中国士兵也会在管子中塞满瓷片、铁屑,还有他们能找到的任何东西。这些零碎的东西能够造成一定的伤害,也可以被认为是早期的“子弹”。
对于防守城墙的士兵来说,火枪再合适不过了。放在支架上的火枪可以在城垛周围来回推动,到达需要的地方。守城者也不需要携带火折子,沿着城墙每隔一段距离就可以放置一盆火炭,作为点火所需。在近距离上,比如当敌人正在沿着梯子攀爬时,这种武器最为有效。
进攻者可能在攀爬时遭遇到火器,而一旦所有其他手段都不起作用时,那么火枪的枪尖还可以用做备用的防卫武器。在1276年,一个叫江济的人发现自己被两名显然已经没有火药了的士兵用火枪在攻击,于是被迫用自己的剑打跑了他们。
对火枪最早的实物证据却仍然有争论。敦煌丝卷的记载可以追溯到10世纪中叶。绘画显示,处于平静和冥想中的佛陀正在遭到魔鬼的攻击。其中一个魔鬼就拿着好像一个火枪的东西在开火,当然这个武器也许只是画家自己的想像而已。其他的权威者则认为,火枪也许并不是像通常的长枪有管子的结构,“真正”的火枪是一个中空的、填满火药的竹管,本质上是一个“单发”武器。
枪和炸弹
不管怎样,第一种真正的枪实际上是由竹子作成,叫做“突火枪”。这种武器第一次出现是宋朝晚期的1259年,不久之后,就开始用铁或青铜制造手铳。可以见到的最古老的中国手铳于2004年被发现。它是用青铜制成,刻着的年份显示为1271年,那时正是蒙古的忽必烈巩固对中国统治的时期。
但是,也许更具意义的是中国人发明了火炮,让人可信的最古老的火炮是1356年制造的。它们用铸铁制成,每个重量从60~270千克不等。发射的一般是石头或铁器,但有时候也会发射装有皮制尾羽的巨大铁镞箭。
实践证明,对于攻守双方而言,炮兵是围攻战中一个关键兵种。当火药一被发明,似乎中国人的创造性就突破了所有限制。火箭以及其他各种各样软壳和铁壳炸弹都被制造出来。软壳炸弹,也被称为“霹雳弹”,实际上是一个中空的竹管,中间插着导火索。竹管外面包裹着30片左右的破瓷片、火药和多层的纸。当导火索被点燃后,可以从被围攻的城墙上面向下扔出去,具有很强的毁坏效果。
硬壳炸弹或者“震天雷”实际上只是另一种类型而已。它们一般被认为是金国的杰作——“金”是由女真一部在12世纪早期建立了统治中国北方的王朝名称。这些炸弹的样子像葫芦,由铁制成,大约有50厘米厚。当爆炸时,这些铁片就像是现代的霰弹一样飞散到空中。
有关火药和火枪的知识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传到西方,其中就包括传说中的丝绸之路。阿拉伯人不仅是诸如丝绸和香料这样奢侈品的中间商,也是新理念的传播者。欧洲人最有可能是从他们那里才知道了火药。
成吉思汗
蒙古人是一群住在戈壁沙漠边缘的游牧部落,他们是勇猛的战士和优秀的骑手,中亚的其他民族也是如此。蒙古人常常被内部分裂所困扰,而部落之间的斗争并非不常见。在12世纪中叶时,很少有外人留意到他们。这也促成了铁木真的崛起,他是一位拥有非凡才干的蒙古统治者,将奠定一个帝国的基础。在数年内,他将以“成吉思汗”即普天下的统治者而闻名。这个头衔并非浪得虚名。到1225年时,蒙古政权正向着成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帝国的方向迈进。在疆域最辽阔时,它从波兰边界一直延伸到中国的东海岸,即使是处于顶峰时的罗马帝国也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
在统一了自己的民族后,成吉思汗开始了他的征服计划。第一步,他把不受约束的部落人组织成一支有效的作战部队,他拥有绝对的指挥和控制权,但是同时也不妨碍他们天生的作战能力。他以十进制为基础来划分自己的军队(一百、一千、一万),而在战斗时,他会大规模地调动部属。
蒙古战士会携带弯刀,但他最具代表性的武器是需有巨大拉力的复合弓。从这种弓上射出的箭特别有力,可以射穿锁子甲。在疾驰时,他射箭的频率和自己马蹄落地的步频一致,能够准确地射出大量的箭。他们还有马镫,这样在骑马的时候就更稳定,射箭时更加顺畅和准确。
成吉思汗与沿着丝绸之路旅行的商人们有所接触,从他们那里他第一次听说了中央政府及其难以置信的财富。这些诱人的传说勾起了他的好奇心,也许还有他的占有欲望。但是他也听说了有巨大城防的城市,还有能够把火抛出很远距离的战争器械。如果成吉思汗想要征服这片神奇的土地,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国在政治上处于分裂的现实对成吉思汗确实有所帮助。在10世纪末,宋朝在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统治,但是宋朝人却难以抵挡住女真人的进攻。女真人是从满洲而来的通古斯满族语系的民族,在1127年夺取了中国北方地区。不久,这些女真人就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就是历史上的金。金俘虏了绝大多数宋朝皇家成员,其中有一个得以逃脱,并建立了一直延续到1279年的南宋王朝。
南宋文化繁盛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人第一次使用了从大炮到手铳的火药武器,同时也拥有世界上最精巧的一些军事建筑。成吉思汗知道他不可能立刻就征服中国,必须要有耐心,一块一块地吞并。征服南宋是成吉思汗死后很久才完成的。与此同时,在吃中国这道大餐前,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才是蒙古人的第一道菜。西夏也拥有着与宋朝城防一样坚固的城市。
第一次蒙古围攻战
坚固的城池将成为蒙古人最大的挑战。他们是游牧部落,对于城市或围攻战一点都不清楚。如果他们希望征服中央王国,就必须要学习,但他们学得很快。对于久经沙场的战士们来说,西夏战役无疑是一个试验场,来验证一下他们是否能够适应改变了的环境和其他攻击方式。
一开始,在面对城墙城防时,成吉思汗采取的是临时策略,运用的是计谋而不是真正的攻城器械。他以一次史诗般的、展现人类忍耐力的行动,开始了这次战役。1207年,蒙古军队靠着喝自己战马的奶和血,横穿过了965公里的炽热戈壁沙漠。
在成功穿越沙漠后,蒙古人马上就围困了西夏的兀剌海要塞。成吉思汗的计划很有创造性,但是今天听起来就像是史家的大话一般。不管怎样,计划尽管有些奇异,却是可行的。蒙古人为高大城墙所阻,因为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像这样的城防。他们成功地实施迂回,绕过了西夏的地面部队阻挠,但是城防却是蒙古人面临的一个全新的问题。成吉思汗试着对城墙展开了攻击,但没有成功。
成吉思汗告诉西夏统帅,如果蒙古人得到贡品的话就撤兵。但是贡品很特别,成吉思汗要的是1000只猫和1万只燕子。西夏人交出了这些东西,但是蒙古人刚把这些动物拿到手,就把小棉絮绑在它们身上然后点燃。
这些惊慌的动物们冲向兀剌海,本能地想回到自家的窝中寻找庇护。它们在城中点燃了无数房屋,让守城军队无心防守,分身来灭火。蒙古人则利用这个机会攻击城墙,很快兀剌海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