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懂得选择不要放弃
19014000000018

第18章 在人际交往中游泳(2)

香港“景泰蓝大王”陈玉书曾言及他创业初期在一公园漫步时,偶尔碰见一女士和她的孩子在玩荡秋千山。由于此女士身单力薄,玩得十分吃力。于是陈先生主动上前帮忙,使她们玩得很开心。临走时此女士留给陈先生一张名片,说以后若需帮忙可以找她。原来此女士竟是某国大使夫人。后来陈先生通过此女士弄到了一张一批运往香港的货物的签发证,从中赚了一大笔钱,由此成为他事业的一个起点。

由此可见,帮助别人,往往也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也是“混”好自己的一个捷径。生活的哲理是:有付出,必有收获;你帮助的人越多,困厄时你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多。纵观那些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无不是乐于助人、善于借助他人的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罗尼克认为,一个人走向成功,必须通过6道关口。在20多岁至30岁是第二道关口——脱颖而出。这期间,多数人投入可观的时间,动脑筋钻研业务,和别人比高低,希望能得到好声誉。然而,有些人为了使自己凸现出来,便会经常地批评别人,贬低别人,对别人不信任;称赞自己,把功劳归于自己。这样,他们就很难得到别人的合作。甚至不得不与其他人处于对抗之中,也就失去了在群体中的地位。这些人往往得不到别人的信任和好感,难于与他人合作,因此,得不到上司的赏识、同事的接纳和合作,常常失去晋升的机会,这样的人也不可能混得好的。

在现实中,有不少人容易将孤独执着为一种性格特征,甚至演化为孤傲、孤僻和孤行等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给自己设置一道成功路上的鸿沟障碍。虽说“古与今圣贤皆寂寞,没有豪杰不孤独”,但这寂寞,这孤独,主要指的是个体独自修炼和工作时一种专注的精神状态,决非是真正圣贤豪杰们的全部选择。

7.逢人说话要留神

说话看对象要注意选择: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人鬼皆在说胡话。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还有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你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又何必只说三分话呢?

老于世故的人的确只说三分话,你一定会认为他们很狡猾,是不诚实的。其实说话须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对方如果不是可以尽言的人,你说三分真话已经是不少了。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倘若不是你交往很深的人,你也畅所欲言,对方的反应是怎样的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你说么?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显出你没有修养;你说的话是属于对方的,你不是他的诤友,又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你说的话是属于国家的,对方的立场如何,你没有明白,对方的主张如何,你也没有明白,你偏高谈阔论,轻言更易招扰呢!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这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有冲突。

事无不可对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并不是必须尽情向别人宣布。老于世故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对人言是另一问题,他的只说三分话是不必说,不该说的关系,更不是不诚实,更不是狡猾。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作长谈,这叫做通达世故的人。

8.沉默也是一种坚持

当人们都热衷于滔滔不断之时,你不妨选择沉默,沉默自有沉默的妙处。

当人们想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用以争取别人的认同时,往往会犯一个大毛病,那就是——说话太多;尤其是推销员最容易犯这种毛病。

所以有时你不妨试试这种办法,就是由自己提出问题,让对方畅所欲言。他对自己的问题,必然比你更清楚。所以你应主动先问别人问题,他一定会回答出一些你不知道的答案。

如果你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不要忙着立刻打断他的话,这样做很冒险。因为当对方仍有意见尚未表达完整时,绝不会注意你说什么。所以最好维持良好的风度,耐心的仔细聆听,并且要鼓励对方充分表达他的意见。

有位在报社任职多年的小记者,后来成了一家大企业的公关主任,薪水上升了几倍。认识这位记者的人都知道,他是个身材矮小、口才迟钝又没有任何耀人的学历。这样的人何以在数十个应征者中脱颖而出呢?

原来他在接到面谈通知时,立刻去图书馆资料室,知道了这家企业创办人的生平背景。

从背景资料中他发现这位企业负责人,早年进过牢狱,不过那些不足为外人道的事,这位记者都暗记在心。同时他知道这个大老板在出狱后,从一个路边的水果零售店起家,后来涉足建筑业,最后成为现在的大企业。

这位记者在面谈时,故意装糊涂的说:“我很希望在这样组织健全的大企业服务,听说您当年是只身南下闯天下,由一个小小的水果摊开始,到今日领导万人以上的企业,那是真的吗?”

那个大老板有段不堪回首的牢狱生涯,所以从不愿提起过去。不料这个记者能避开那面,直接把出狱后的创业和他南下闯天下连起来。这样他就能名正言顺的说起他的成功史,而且毫无愧色;甚至说到超过面谈时间,大老板还说得意犹未尽。

最奇怪的是,原本面谈应该是应征的说,负责人听。讽刺的是,这位记者几乎不用说任何与将来有关的计划,甚至连自己那毫不傲人的学历也不用提到,只要当听众就行了。

听完大老板志得意满的一段话后,这位记者就换了工作,获得了人人称羡的地位。他用的方法和其他应征者不同,他花时间去研究怎样能让大老板多讲话。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鼓励别人多讲话,是交谈的一项绝招。

假如谈话的对方,不能自然地打开话匣子。你可用各种关键语,使对方的舌头润滑一点,这就是“打开交谈之扉”的秘诀。

每个人在找到体贴而值得信赖的听众时,都会想自我夸耀一番。即使是想和外人商量时,也只是希望获得安慰、鼓励、忠告、或突然想起某件事情。这时,你只要以一些轻微的身体语言,像皱皱眉、露出惊愕的表情、或发出叹息,便可得到他的信赖,开始把心中的话一股脑地倾诉出来。

你先确认谈话的主题,然后选择适当的钥匙,慢慢地插入锁孔,轻转一下,就可轻易地打开言语之匣。成为关键的钥匙,不外乎是下面这些话:

“要不要帮忙?”

“是怎么回事?说给我听听。”

“我们好好谈一谈。”

“我想我能为你效劳。”

如此,善加引导对方步上自己铺设好的轨道,启开对方的话匣子。

什么叫口才好的人?说穿了,就是能让对方多讲话的人。

9.切莫急功近利

办任何事情,都会有得有失,重要的是要学会权衡利弊,权衡得失,决不能急功近到,得了芝麻丢了西瓜。

小朋友都爱看动画片,大人们爱看一夜致富的神话;前者是因为一个不起眼的小女孩,能够顿时飞上枝头成凤凰。而一位遭遇平凡的人,能够因为某个机会,立刻赚得大钱,多么振奋人心,多么引人入胜,令众人羡慕不已!因此,正如拍电影、写小说为追求戏剧效果、吸引观众,必须放弃冗长无聊的细节,而将一个白手起家的富人或一家成功的企业,全归功于一两次重大的突破,把一切的成就全归功于少数几次的财运。戏剧的手法就把漫长的财富累积过程完全忽略了。但是小说归小说,电影归电影,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那么肤浅而富戏剧性的事情。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难题是好高骛远,看不起小报酬,总希望能找出致富的突破,一鸣惊人,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一出击就能有惊天动地的结果产生。但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绝大多数的富人,其巨大的财富都是由小钱经过长期的时间逐步累积起来的,初期大部分人所拥有的本钱都是很少的,甚至微不足道。一个人想成功,想致富,就必须首先要从心理上摒弃那种“一夜致富”的幼稚想法和观念,这才是投资理财的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

有一位白手起家、靠投资股票致富的人曾说过:“现在已经过来了,股票涨一下就能进账数百万元,赚钱突然间变得很容易了,挡都挡不住。回想30年前刚进股市的那段日子,费了千辛万苦才赚一二万元,真不知道那时候的钱都跑到哪里去了。”

这种经历对许多曾历尽千辛万苦、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的人而言并不陌生。万事开头难,初期钱很难赚,等到成功之后财源滚滚,想不要都不行时,又不知道为什么赚钱变得那么容易了。

每个人都渴望有轻轻松松地赚第2个100万、1000万的能耐,达到财源滚滚的境界,问题是要赚第2个100万之前先有第1个100万。但是,怎样才能赚到第1个100万呢?若你想利用投资理财累积100万的话,则需要“时间”,必须要经历长时间的煎熬,熬得过赚第1个100万的艰难岁月,自然能够享受赚第2个100万的轻松愉快。

从复利的公式可以看出,要让复利发挥效果,时间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长期的耐心等待是投资理财的先决条件。尤其理财要想致富,所需的耐心不是等待几个月或几年,而是至少要等20、30年,甚至40、50年。

然而今天我们身处事事求快的“速食”文化之中,事事强调速度与效率,吃饭上快餐厅,寄信用特快专递,开车上高速公路,学习上速成班,人们也随之变得愈来愈急功近利,没有耐性,在投资理财上也显得急不可耐,想要立竿见影。但是,在其它事情上求快或许能有效率,惟有投资理财快不得。根据观察,一般投资者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半途而废”。遇上不利时期极易心灰意懒,甚至干脆卖掉股票、房地产,从此远离股市、房地产市场。殊不知缺乏耐心与毅力,万事是很难有所成就的。

心态体现你的世界观,要怎样的世界,就用怎样的心态去演绎吧。

有一天,一只狐狸走到一个葡萄园外,看见里面水灵灵的葡萄馋涎欲滴。可是外面有栅栏挡住,无法进入。于是狐狸一狠心绝食3日,减肥之后,终于钻进葡萄园内饱餐一顿。当它心满意足地想离开葡萄园时,发觉自己吃得太饱,怎么也钻不出栅栏。无奈,只好再饿肚3天,才钻了出来。

10.审时度势方能赢

与人交际,说话办事不能太过于拘泥,适当的根据环境的变化,审时度势选择不同的方法加于引导,可以取到很好的效果。

河南儒生乐羊子的妻子,是一位普通人家的女子,连娘家姓什么也无从查考,但她在劝导丈夫勤学向善所表现出的美德和卓识,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一次,乐羊子在走路时拾到别人遗失的一块金子,回来后把它交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饮盗泉之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嗟来之食,何况是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贪图利益而玷污了自己的品行呢!”丈夫听后十分惭愧,便把金子放回原处,而外出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回来了,妻子问他什么缘故,乐羊子说:因为长期在外而想家,没有别的情况。”妻子听完,拿起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绸子从养蚕抽丝开始到一丝一丝地织,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织成一匹有用的帛。如果割断这绸子的话,就会前功尽弃,既糟蹋了原料,又延误了时光。你积累知识,应当每天学习自己所不懂的东西,用来成就你的道德和学业;要是学到半路就回来,同割断这绸子有什么不同呢?”乐羊子被妻子的话深深感动了,便又回去进修学业,7年没有回家,终于德成业就。

美国总统林肯曾任过律师。有一次,一位富农诬告一位贫农偷了他的一匹马。为此,这位富农请了能言善辩的律师罗根。老农口舌笨拙,又无钱请律师。林肯知道后,表示愿意以被告律师的身分出庭。

开庭的那一天恰巧是一个大热天,人们只穿衬衫来法庭。原告律师罗根匆忙中穿反了衬衫。开庭后,罗根首先发言,他滔滔不绝的确表现了他对马的广博知识及口才。然后林肯替被告答辩。他一上台就说:“罗根先生花了一个多小时谈论关于马的种种情况,为的是要叫我们这些农民从兽医书籍里学些关于马的知识。但我们怎能相信他的话呢?他连自己的衬衫都穿反了。”全场哄堂大笑,原告败诉。

林肯利用了罗根穿反衬衫这一视觉信息,引导人们根本不相信罗根在庭上所讲的一切,仅用几句话就胜了罗根。

1935年,高尔基应邀在苏联作协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演讲,代表们一见到高尔基便长时间鼓掌,高尔基即兴说:“如果把花在鼓掌上面的全部时间计算起来,时间就浪费得太多了。”高尔基的开场白使得全场十分活跃。这种临时适应情境的动态性演讲结构启示大家,如能在辩论时掌握情境的变换和调整,就可更有效地实现说辩目的。

1956年4月,日本农林相河野一郎率代表团去莫斯科参加日苏渔业谈判时,会见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经过一番寒暄后,布尔加宁按着让客方先行就座的规矩,要河野自己选择室内座位。河野环视了一下室内布置,就近选了一把椅子说:“我就坐在这儿吧。”布尔加宁说“好”,便在河野的对面坐了下来。河野后来回忆说,他选的椅子在方向上是背着光线的。所以在谈判中他很容易看出对方的表情,甚至布尔加宁在谈判中露出的倦容也能看清,从而根据他的情绪变化来掌握谈判的进度和措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