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动物的神奇本领
19014300000012

第12章 动物的避敌手段(5)

这种蜥蜴可以依靠自身的“盔甲”防御。它有伪装色,如果危险来临,它会一动不动。它的角和背上的刺能刺穿蛇或鸟的咽喉,当它遇见一种产于北美大草原的狼以及狐狸和狗时,它也可以通过发出嘶嘶声或把自己鼓大来恐吓对手。最令人称奇的是,有角蜥蜴能够从眼睛后的凹处喷出污秽的血液,这对于防御敌害很有效果。不过这只在遇到危险袭击时才会喷出,毕竟喷出大量的血液也会危及自身。

但这些防御手段却无法对付当地人类的攻击,它那奇怪的外形和颜色已经吸引了许多爬行动物收藏者。而它那保持不动的习性又极易被东西碾过。人们引入的一种有角蜥蜴不能吃的奇异的火蚁正逐步替换有角蜥蜴赖以生存的当地蚂蚁,这对有角蜥蜴的生存有着致命的影响。

千般变化的章鱼

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章鱼像孙悟空那样具有善变的本领,这令人们惊叹不已。

章鱼体长60厘米,全身棕色,触角非常长。当遇到危险时,章鱼可以改变自己身体的形状和颜色,模仿海洋中有毒动物的外形,令天敌望而生畏,以脱离危险的境地。

鞋底鱼、鱼狮鱼和海蛇等动物,是章鱼经常模仿的对象。章鱼可以通过喷气,使自己达到需要的速度,然后收紧触角,使身体变得像一片树叶一样轻。远远望去,章鱼就像一条鞋底鱼在随波逐流。如果章鱼伸直自己的触角,模仿鱼狮鱼和其有毒的鳍,再加上它的体色变化,真可以以假乱真。章鱼还能通过改变体色,模仿海蛇身上的黄黑条纹,收紧6条触角,保留剩下的两条触角在水中挥舞,此时,它又成了一条游动的海蛇。尤为厉害的是,章鱼还可以根据潜伏在附近的“敌人”决定模仿哪种动物。比如,如果章鱼遭到小热带鱼袭击,章鱼就会模仿带条纹的有毒海蛇,把小热带鱼吓跑。

贴士:千万年过去了,章鱼家族变得越来越聪明,有的章鱼能够分泌出一种足以把人杀死的超强毒素,有的章鱼(如深海章鱼)的吸盘则变成了发光器官以吸引猎物……

有人认为,章鱼的这种神奇本领是在恶劣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最初可能是章鱼为了捕食才把“家”从珊瑚礁搬到了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滩上。这里地形并不复杂,章鱼也无处藏身,容易遭到梭鱼、鲨鱼、鲶鱼和其他动物的捕食,而那些与鞋底鱼、鱼狮鱼或海蛇相似的章鱼能够得以生存,章鱼的这种特性经过自然的选择被保留了下来。

乌贼会喷出黑色烟幕

乌贼,又称花枝、墨斗鱼或墨鱼。乌贼和章鱼一样属于软体动物,因为肚子里装满墨汁,所以也叫“墨斗鱼”。其皮肤中有色素小囊,会随“情绪”的变化而改变颜色和大小。乌贼头的两边是两只大大的眼睛,嘴的周围长着十条长长的手臂。乌贼的游泳方式很独特。在游动时,它的触手下面的漏斗会喷出强大的水流,于是它就可以像火箭一样飞速前进了,最高时速能达到150千米呢!

乌贼家族各成员之间的差别很大。例如,体形最大的大王乌贼长达20多米。它们生活在深海中,常常和鲸鱼发生冲突。最小的乌贼是雏乌贼,它们的大小和一粒花生米差不多,体重只有0.1克。另外,还有一种能发光的萤乌贼。它们发出的光可以照亮0.3米远处,强烈的光常常会吓得捕食者仓皇而逃。

乌贼肚子里的墨汁可以用来保护自己。一旦有凶猛的敌人扑过来,乌贼就会立刻从墨囊里喷出一股墨汁,把周围的海水染成黑色,模糊敌害的视线,含有毒素的墨汁还能麻痹敌人的神经。在黑色烟幕的掩护下,乌贼便能逃之夭夭了。

贴士:相传以前有一个人借钱后用乌贼的墨汁写下了借条,当时看着字迹非常鲜亮。过了几年,这个人还没有还钱,于是债主拿着借条去要债。但是借条上的文字已经完全褪色了,债主便认为是有乌黑色墨水的贼偷了他的钱。于是人们便开始叫这种动物“乌贼”了。

在乌贼的头部腹面,有一个漏斗,对于乌贼来说,它不仅是生殖、排泄、墨汁的出口,还是重要的运动器官。当乌贼紧缩身体时,体内的水分就能从漏斗口急速喷出,借助水的反作用力,乌贼就像强弩离弦,迅速前进。由于乌贼的漏斗总是指向前方,因此乌贼运动时一般是后退的。乌贼的特殊构造使它在游泳时十分快速。为了适应这种游泳方式,乌贼的贝壳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逐渐退化,并被完全埋在皮肤里面。

在所有的海洋生物中,乌贼是游泳速度最快的动物。乌贼之所以具有较快的游泳速度,是因为它与普通鱼不同,普通鱼靠鳍游泳,而乌贼是靠肚皮上的漏斗管喷水的反作用力向前进,其喷射能力就像火箭发射一样,能够使乌贼从深海中跃起,跳出水面7~10米高。乌贼可以在空中飞行50米左右。它在海水中的游泳速度可以达到每秒15米以上,最大时速能够达到150公里。即使鱼类游泳冠军旗鱼,时速也只有110公里,与乌贼相比,只好甘拜下风。

刺鲀是水中刺猬

小小的身材,浑身长满了刺,刺鲀就像海洋中的刺猬一样,虽然弱小,却敢在最强大的对手面前横行。刺鲀是河豚的近亲,它们最大的特点便是密布于身体表面的坚硬的剌,以及随意变化大小的身体。

贴士:当人们从海里捞起一条刺鲀时,由于它来不及吞水,它就吞进大量空气,迫使身体胀大,浑身棘刺倒竖。只有当它觉得警报解除时,它才恢复平时的样子。

刺鲀生活在温暖地区海底的珊瑚礁旁,体短而宽,有着大大的眼睛和呈喙状的牙,满身都长满坚硬的长棘。刺鲀没有腹鳍,靠着背鳍和臀鳍的摆动在海水里游泳,所以它的游泳能力很弱,在残酷的海洋世界,长棘是它惟一的武器。每当遇到危险时,刺纯就会吞人大量海水,这时,它的身体马上会膨胀到原来的两三倍大,近乎一个球形。同时,棘刺也会根根竖起如同钢针,以此吓跑敌人,这一点与陆地上刺猬的自卫方式真是如出一辙啊!刺鲀身上的剌是由鳞片演化而来的,除了露在外面的尖锐部分,还有底部的刺基,每当棘剌竖起,剌基也会随之一块块连接起来在身体表面覆上一层硬甲,避免受到伤害。等到危险解除,它们又会把体内的水吐出来,恢复成原来的模样。这时,那些棘刺就像其他鱼儿身上的鳞片一样,平平地贴在身上,顺溜溜、光滑滑的,一点也看不出来。

剌鲀之所以能够如此“肆意”地变大变小,不是因为刺鲀拥有神秘的能力,而是由于刺鲀拥有一个不能消化食物,却强大无比的胃。刺鲀的胃非常大,不过,它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消化功能,吃进的食物都会直接进入肠道消化。刺鲀的胃变成了简单的容器,而且有着数不清的褶皱。当刺鲀不断地吞食海水和空气时,胃的褶皱被撑开,逐渐变成了圆球,刺鲀的身体也会由于胃部的撑大而变大,长棘也会硬如钢针。

鱼目混珠的叶形鱼

叶形鱼,原产于亚马逊河、圭亚那,又名枯叶鱼、叶鱼、多棘叶形鲈。体长达10厘米,体高,侧扁,就像一张树叶。头吻很尖。口大,口裂下斜。下颌比较突出,上面长有一硬触须。背鳍、臀鳍、鳍基很长直到尾柄,硬棘数比软鳍条数多。叶形鱼的胸鳍很小,腹鳍在胸鳍以下稍前。它的尾柄短小,尾鳍呈圆形但不发达。叶形鱼的体色会随着环境光线的变化而变化,能变成绿色,还能变成枯黄色,它伪装成一张落叶飘落在水中,既可以躲避强敌,又容易捕获猎物,是善于伪装的珍贵鱼种。

许多鱼类为了防御敌人,都有自己特殊的自卫武器和保护色彩。叶形鱼也是如此。

叶形鱼生活在南美洲的小河里,个头很小,外形就像叶子,颜色与红叶树的老叶相同。叶形鱼头的前端长着一个形状类似叶柄的小突起,看上去就像一片树叶,当它在小河两岸边的水草丛中穿行时,真像一片叶子。叶形鱼的行动也很奇特,在水中它没有任何游水的动作,好像是在顺水漂浮,经过仔细观察,人们才能发现叶形鱼在频繁地摆动着鳍划水,由于它们的鳍很小,而且透明无色,因此在水中几乎看不出叶形鱼在摆动。叶形鱼常常一动不动地躺在水底,和落在水里的树叶几乎没什么区别。当人们用网捞起叶形鱼时,叶形鱼也没什么动静,人们必须经过仔细挑选捞到的树叶,才会发现叶形鱼的存在。生活中有“鱼目混珠”的说法,但像叶形鱼这样以“鱼身混叶”的还真少见。

贴士:叶鱼适宜温度25~28℃。常活动于水的上层和水面,长时间地不动声色,缓缓地接近目标,尔后来个突然袭击。

比较小的鱼和昆虫,是叶形鱼的捕食对象。叶形鱼的捕食方法很有特点,当它进行捕食的时候,它会在水中躺1个小时、1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不动声色。如果有猎物靠近它,它会仔细地甄别猎物的大小与强弱。但是如果猎物比它大一点或者性情比较凶猛,它宁愿继续等待也不愿冒险触及。如果它认为可以攻击,就会来个突然袭击,然后十拿九稳捕获猎物。

满身毒刺的海胆

海胆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海洋动物。它个头不大,直径大约20厘米,体形各异,有球状的、圆盘状的或心脏形状的。

当发现猎物或受到攻击时,海胆会用针刺将毒液注射进对方的身体内。这些毒液是由覆盖在针刺下的腺体制造的。每当海胆将针刺扎入敌手体内时,针尖就会折断,于是毒液就沿着针尖注入到伤口里去。

毒原性蛛网海胆是最危险的海胆,被称作“海胆杀手”。实施攻击时,它们会用带毒腺的长“探针”扎入猎物的体内。尽管这样做以后,“探针”会从海胆身上脱落下来,但它仍能继续往敌手伤口里注入致命的白色毒液。这种海胆的毒素对人体的毒害作用非常大,可以导致身体瘫痪,甚至能够置人于死地。还有一种海胆叫做“冠海胆”,它们的紫色毒液不是那么危险,但这种外观美丽的海中怪物却有着像织衣针一样长且尖利的针刺,让人们对它们敬而远之。

贴士:海胆以巨藻为食,而海獭捕食海胆。如果某处的海獭灭绝了,海胆就会把巨藻吃光。最终这片海域变得非常荒凉,人们称它为“海胆荒地”。

海胆看起来好像不是生物,不具备运动能力。实际上,海胆会随着摄食而作出运动。如果食物丰富,海胆每天可能只移动10厘米;如果食物稀少,海胆每天则可以移动1公尺多的距离。

海胆是靠透明、细小、数目繁多的黏性管足及棘刺运动的。管足在进行运动时,与海星极为相似,能够抓紧岩石,而在底部的棘刺能够抬起海胆的身体,帮助海胆随意运动。海胆运动时不用转头,能够随时以步带的方向作为前导。当海胆被反转时,它的棘刺和管足可以把它翻正。

有些海胆为避免自己被海浪冲到深水的海床,出生后就开始不停地挖掘,它们把自己藏在洞穴中。如梅氏长海胆,就是这样。梅氏长海胆利用自己在新陈代谢时排放出来的碳酸(因排出的二氧化碳溶於水中生成)把洞穴壁进行软化,并利用口器和棘刺使洞穴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