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动物的危机与保护
19014400000011

第11章 动物需要我们的保护(1)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从人类自身生存的角度来说,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类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长,但是人类也只是这个星球上的一个物种,必须依赖于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物圈的良性循环才能生存和发展。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人类也不是万物的神灵,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更新观念,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美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动物消失对生态的影响

科学家们认为,在距今3000年以前,在新西兰的自然界中还有许多恐鸟存在。而世界上最先见到恐鸟的是毛利人,这些波利尼西亚人的后代在1000多年前从塔希提岛出发,渡过了漫漫大洋来到荒无人迹的新西兰岛时,就遇到了这种不会飞的恐鸟。

当时的新西兰生存着15种以上的恐鸟,高达3米以上,有的高达4米,是鸵鸟的2倍,重量为300千克以上。也有一类是矮小种,侏儒恐鸟,只有大恐鸟的一半。这些恐鸟长着两条粗壮的长腿,脑袋很小,脖子很长,翅膀和肩带退化,胸骨扁平而没有龙骨的突起。

恐鸟虽然叫“恐鸟”,但它们却不让人恐惧,因为这是一种性格温驯、老实本分的草食性大鸟。一生吃素而不沾腥荤,嫩树叶、浆果、树子就是它们的美餐了。但恐鸟长得高大,所以看起来很吓人。

毛利人用长矛、棍棒和弓箭就能轻易地捕捉恐鸟,作为餐桌上的肉食佳肴。看到食物来的如此容易,这些毛利人就开始大肆猎杀恐鸟,现在你在岛上能随处见到的垃圾堆,里面可能就留着大量的恐鸟骨头。除此之外,恐鸟的毛皮保暖性能极好,人类就开始用它制作衣物,甚至连鸟蛋也要用来制作容器,吃剩下的鸟骨就用来制作弓箭箭头等武器、装饰品和工具。恐鸟的灭绝一方面在于人类大肆捕杀做食物,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失去了栖息地,这主要是当地的毛利人疯狂砍伐森林来开垦农田而导致。

贴士: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人类于1000年前到达新西兰时,新西兰有着16万只左右的恐鸟,而人类让恐鸟的灭亡只花了160年,有人称之为“闪电灭亡”——这样快的灭绝速度是已知灭绝动物群中最快的。

以恐鸟为食的新西兰巨鹰随着恐鸟的灭绝,也在生物的谱族中消失了。新西兰鹰是一种猛禽,身体巨大,翼展可以达到3米,它在猎食恐鸟是,先用锐利的爪子抓住恐鸟的背部,将其击倒再撕食。没有了庞大的恐鸟才为食,这些巨大的猛禽再也找不到果腹的代替品,恐鸟灭绝,它们也只能随着恐鸟一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恐鸟灭绝所导致的连锁反应就是是新西兰鹰的灭绝。

鹰没有了,人类在登陆时带去的鼠没有天敌的克制,大量地繁殖,大面积地偷食岛上的鸟蛋,结果就是大量的鸟类因此而灭绝。

这是很好的一个某个物种灭绝带来生态大灾难的例子一一某种动物的灭亡不只是这个种类的不幸,更不幸的是因为食物链中的某一环缺失,整个食物链会发生变异,从而给环境与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

中国动物保护现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环境危机的加重,各国都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我国也开始意识到动物对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在《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第15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案。那么,目前我国的动物生存状况怎样呢?我们就此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分别对野生动物和驯养动物的生存现状做简要介绍。

一、我国野生动物的保护现状

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是当前世界上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并已成为国际文化交流和人类共同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据统计,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占世界种数的10%以上。其中兽类500种,鸟类1258种,爬行类412种,两栖类295种,鱼类3862种。许多野生动物属于我国特有或主要产于我国的珍稀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鹦、普氏原羚、白唇鹿、褐马鸡、黑颈鹤、扬子鳄、蟒山烙铁头蛇等;有许多属于国际重要的迁徙物种以及具有经济、药用、观赏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既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把保护野生动物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在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资源考察、驯养繁殖等方面付诸了一系列的实践。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经过各级政府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民众的努力,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野生动物资源的需求和压力不断增大,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使得许多野生动物严重濒危,野生动物的整体生存状况令人堪忧。

(一)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取得的成绩

1.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国务院早在1962年就颁布了《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外贸部在1973年也发表了《关于停止珍贵野生动物收购和出口的通知》;同年,林业部拟定了《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条例》;1979年,国务院颁发了《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1981年,林业部《关于加强鸟类保护,执行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请示》由国务院批转发布;198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的通令》;1985年,国务院对全国公布施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88年11月8日投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其中,确定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总方针是:“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200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这一法律进行了修改。同年12月,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该名录规定保护的动物达335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动物97种、二级238种)。另外,各省、市自治区和北京、四川、福建、新疆等也已规定了地方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此外,还有《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严禁收购经营珍贵稀有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关于禁止制止乱捕、滥猎和倒卖、走私珍稀、濒危动物的紧急通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陆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收费通知》、《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大、政府也制定与之配套的法规和规章。我国还参加了《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公约》。还与日本和澳大利亚分别签订了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等等。就此,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为核心野生动物保护法律体系。

2.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在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方面,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已开始建立自然保护区,改革开放以后,自然保护区得到了巨大的发展,2005年前我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1999个,占国土面积的14.4%,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保护区网络。目前全国80%的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绝大多数都在自然保护区里得到较好保护。与此同时,中国自然保护区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日益扩大。中国已有21处自然保护区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1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3处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1992年1月3日,我国政府加入《湿地公约》,现有自然湿地约为3620万公顷。2001年启动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工程”,将湿地保护列为重要建设内容。国务院2006年正式批准启动由国家林业局、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建设部等10部委共同编制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4~2030年),确定了到2030年使全国湿地自然保护区达到713个,国际重要湿地达到80个,使90%以上天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完成湿地恢复工程140.5万公顷,建成53个国家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形成较为完整的湿地保护、管理、建设体系。实现使我国成为湿地保护和管理先进国家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和任务目标。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实施了濒危动物拯救措施

我国还建立了14处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初步建立起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繁育体系,收容救护了大量伤病等非正常来源的野生动物,并实施了大熊猫、扬子鳄、海南坡鹿、高鼻羚羊、野马等物种拯救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一直稳定在1000只左右;扬子鳄在20世纪80年代初从野外引种200条,现在发展到7000条。马鹿、野马和高鼻羚羊已发展到了一定的种群,现在正恢复其野性,分批地让其重新回归大自然。梅花鹿、火鸡、鳄鱼、鸵鸟、虎纹蛙、珠鸡、蓝孔雀和绿头鸭等野生动物人类已驯养繁殖成功。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我国的一些野生动物的濒危物种繁衍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4.充分掌握野生动物资源动态

在野生动物资源动态上,国家组织了多次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单项或综合性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掌握了野生动物资源动态,为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奠定了基础。特别是1995—2003年,国家林业局(林业部)组织开展了首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掌握了调查物种的种群数量、分布、栖息地状况,对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为了加强对野生动物的管理,国家林业局分别成立了“野生动物进出口监测中心”、“野生动物资源监测中心”和“野生动物资源管理培训中心”等机构。同时国家林业局中国鸟类环志中心多年来一直在开展鸟类环志工作,共环志各种候鸟9万多只,另外组织开展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生态学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为这些物种的保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尽管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仍令人忧虑。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一些原本分布广、种群大的物种数量急剧减少,许多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处境更加艰难。

(二)我国野生动物生存与保护面临的问题

1.滥捕乱杀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制止

由于现有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主要关注的是濒危野生动物,大量的野生动物并没有受到法律保护,于是许多人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或者其他商业目的,对动物大肆猎杀,许多原本数目繁多的动物面临灭绝之境。数十年前,我国青藏地区羚羊数目极其丰富,但当人类发现他们的皮毛可制成名贵的装饰品时,藏羚羊遭到了毁灭性的猎杀,据统计,1990到2000年在我国每年至少有25,000只羚羊遭到猎杀,短短十年间,原本数目极其丰富的藏羚羊已濒临灭绝。在可可西里,伴随着对藏羚羊的残杀。其他的野生动物如黄羊、白唇鹿、马鹿、棕熊、野驴等都遭到噩运。据青海野生动物办公室1995年的调查,在野牛沟一带,白唇鹿、马鹿种群数量在近10年中下降90%以上,在青海湖地区,过去广为分布的普氏原羚、野驴、盘羊等已基本绝迹。据国内一些媒体的公开报道,深圳市平均每天要吃掉10吨以上的蛇,饭店、酒楼经营的野生动物近40种,95%的被访者吃过野生动物;南昌市有一条街每天销售青蛙达3000公斤;南宁市园湖路的一些酒楼、粥店推出了麻雀宴、麻雀粥、烤麻雀来招揽顾客,平均每天有3000多只麻雀成为南宁人的腹中物;海南疯狂捕杀野生鸟类,使全省的鸟类从原来的344种减为214种。

在国家林业局1995~2003年的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资源数量保持稳定或稳中有升的主体,但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特别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其中我国部分野生动物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单一种群物种面临绝迹的危险。白臀叶猴多年来一直未曾发现,这次调查仍未见到任何踪迹,可能已经绝迹。四爪陆龟、扬子鳄、莽山烙铁头蛇、鳄蜥、朱鹮、黔金丝猴、海南长臂猿、坡鹿、普氏原羚、河狸等单一种群物种不仅种群数量少而且分布狭窄,一旦遭受自然灾害、疫情或其他威胁,则面临绝迹的危险。

另外,对其他野生动物的猎杀也会危及珍稀动物。捕捉野生动物会对珍稀动物的食物、环境、生活造成极大的干扰,而且捕捉动物的机关、工具也会“有意无意之间”伤害珍稀动物,海上捕鱼队的鱼网每年困住并溺死上万头海豚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