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职教学管理是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双重职能的一门管理科学,只有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才能保证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转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高职教学管理运行与创新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支适应素质教育和教学管理运行改革要求的、具有奉献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素质高、能力强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教学管理者的素质。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修养。高职院校作为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园地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肩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与开展社会服务三种主要的社会职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必须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情操,才能适应高职院校教学运行管理与创新的需要。二是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与管理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只有掌握了现代管理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了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和教育管理的科学方法、现代化手段,才能使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出成效。三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者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和创造力,对学校的发展、教育的改革能提出新方案,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要能通过探索、研究,找到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道路,如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就是在扬弃学年制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结果,它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极大地调整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是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及网络知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要涉及许多数据信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既方便又快捷,而且准确率高。五是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做好管理工作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应当能准确、清晰、简练地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管理信息;能熟练地起草各种公文,撰写通讯、评论等;能把握和领会院校教学管理文件、材料、教育信息等的主要内容,从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六是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必然会涉及各种矛盾和问题,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它有利于管理者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以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效率。
3.推进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与创新
高职教学管理运行与创新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适应形势发展和高职院校需要的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实现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
首先,要建立由学院统一设置专业的管理体制,以避免各系在专业设置上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和混乱,也有利于节省资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学院现有的师资和设备,扩大教学规模,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开课和小班小课的浪费现象。另外,由学院统一设置专业,可以统一调配全校各专业师资力量,可以增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也有利于稳定各专业人才队伍。
其次,建立和完善学院、系两级管理模式,逐步使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重心下移,使系成为教学运行管理的主体,进一步明确学院和系的责权利,建立科学、严谨、规范高效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重心下移,有利于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率,充分调动院系基层教学单位和教师对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明确管理责任,促进院系自我发展运行机制的形成。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建立后,学院与系之间的管理权限应有明确的分工,学院主要是进行政策、机制上的调整,进行评估检查,健全规章制度。系则是负责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监管。管理重心下移是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的需要,也是落实责任、增强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需要。在高教学运行管理过程中,要注重激发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注意发挥教师的民主参与作用,要充分听取和及时采纳教师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合理意见,以便实现教学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
第二节高职课程教学运行的组织管理
高校教学管理是高等学校为了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计划、组织、规范、协调、控制活动。
一、高校教学运行管理的基本内容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高等教育部高教司(1998)33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各种类型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都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工作的中心,教学管理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管理,整个教学过程的运行管理、学籍管理、教师和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等教学基本建设的管理。
1.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管理
高校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指南,以专业为基础制订课程分类和设置,课程学分,学时分配,开课学期等。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弹性,教学计划的设置要使学生要保证基本质量和专业特色的前提下,有较多选择的余地,使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出他们最大的潜能。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包括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各类实践环节,必修课要形成一个专业基础平台,学生可在此平台上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修相关的课程群来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旨在形成学生的专业方向,公共选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散性思维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修课和选修课要按科学合理的比例来设置。
教学大纲不仅是给教师授课提供一个纲要,而且更是便于学生了解某门课程授课学时、学分、课程内容及选修课条件等,保证学生能清楚明了地选课。全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均应有课程简介,它是教学计划的附件,是导师指导学生选课的依据。课程简介应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编码、学时学分、课程主要内容、使用教材及参考书、选修课程、选修对象等。教学计划、课程大纲、课程简介都应印制成册或上传到校园网,供学生随时查阅。
2.整个教学过程的运行管理
教学运行管理包括学期教学计划的审核,形成教学任务并下达,排成课表,组织学生选课。
随着现代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管理成为教学运行过程管理的主要手段,所有环节都在一个功能齐全的教务管理系统中完成。学分制下排课与学年制排课不同,学年制是以班级为单位排课,同一个班的学生上课时间和地点都是相同的,而学分制下学生是根据学校的总课表来选课,最终形成自己的课表,同一个班的学生上课的时间和地点不一定相同,学生可以通过网上查询或打印自己的课表。为保证学生选课顺利进行,教务部门应给学生提供选课指南,指南中应包括选课原则、选课办法、选课程序、选课时间等。教务部门向学生提供下一学期全校开设的课程和任课教师,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课,最后返回到教务部门,经协调后确定下一学期的所有选修课程。
3.考试管理及学籍管理
考试是检查和考核师生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教学过程相对宽松、自由、灵活、分散,不管学生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只要某门课程达到规定的要求即可,为此学校要严格考核制度。由于选修课的大量开设,学生可以跟班重修、自学重修,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考什么内容、采取什么考核方式、怎样组织考试,是学分制下考试管理必须考虑的问题。
高职院校由于实行弹性学制,给学生学籍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做好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实行学分制及弹性学制后,有些学校取消了补考,有些学校仍然允许正考不及格后补考一次,必修课考核不及格的必须重修,选修课考核不及格的可重修或改选。学分制下一般取消留级制度,采用跟班试读制度,每学年进行一次学分审核,学分获取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劝其退学。学生可以辅修其他专业的课程,获取双学位,可申请免修课程等,学分制下学籍管理是整个教学管理过程最为复杂的一项管理工作。
4.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的最主要的内容和任务,也是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高职教学质量管理是对高校整个教学活动所进行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它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过程性等特点。
高职教学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既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均得到发展,也要从系统分析的观点,重视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质量,重视人才培养的全面教学质量。高职教学质量管理是全员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涉及全校各个部门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学质量管理就是要调动每个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奋斗。教学质量管理贯彻整个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从招生到学生就业的有关教学工作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要对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可能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教学信息、内外部因素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建立质量控制系统,保证教学质量。教学工作过程主要是招生、计划、教学、教学辅助四个过程。教学质量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各要素管理、教学进程各环节管理和现代教学技术管理。考核教师教学全过程的基本思路,即考核中要看教师的教学文件、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的状况和效果、教师教书育人的态度、教学改革的措施及效果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最关键的“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的状况和效果”的考核,可以采取专职督导组成员专门听课,学生问卷调查、观摩课教师点评、校教学指导委员听课测评、外聘专家听课测评等方式进行综合考评,保证考评成绩的客观、公正。专职督导组成员由学校聘任的各主要学科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组成,具体负责各种教学评优的日常教学检查工作,对于申报参评优秀主讲的教师,校督导组在一学期内要组织多位专家对该教师随机跟踪听课并评分。在学生问卷监控方面,为确保学生评价的客观,教务部门调查时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每班发放一定数量的问卷,份数要做到男、女学生,好、中、差学生均衡。在外聘专家测评方面,每学期学校特别邀请校外专家到校进行听课调研。对于申报优秀主讲教师的课程,校外专家要重点听课,并按照已制定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教师评分,指出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这种多层次,全方位的监控体系,可以较好地保证评选结果的公正,也极大地促进教师狠抓日常教学工作,注重在每个环节上精益求精。此外,我们还可以做一个新的尝试,即努力探讨把ISO9000族质量认证体系应用于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问题。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中国教育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我国的高职教育管理只有与国际教育标准接轨,才能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而教育质量认证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条与国际接轨的途径。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质量认证体系为ISO9000族质量认证体系,而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我国教育质量管理领域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规范、实用性广的认证体系标准,因此,将ISO9000族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化,再行推广,对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很有必要。
5.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教学基本建设包括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学风建设、教学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它们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应以学校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为依据,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在每项基本建设中要不断提出改革措施,创造稳定、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基本建设规划应在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指导下,由教务处牵头,学工处、人事处、设备处等部门积极参与共同制订,经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后付诸实施。
(1)学科和专业建设。根据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科学规划学校的学科和专业结构体系。要拓宽本科专业口径,扩大专业基础,主干学科或主要学科基础相同的专业应尽可能建立基础教学平台,增强学生的适应性。要稳定和提高基础学科水平,形成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互补;重视发展应用学科和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更新传统学科及专业,适度发展新兴学科、交叉边缘学科专业;发挥本校优势,办出特色。要注意根据学科与社会发展,适时进行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