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高职院校精品专业建设是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
精品专业有利于引导受教育者选择学校和专业。教育服务质量的事后验证性使品牌形象对教育消费者的选择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受教育者必须为自己受教育付出相当的成本,同时为接受教育服务的结果负责。对受教育者来说,接受高等教育已经不是政府培养人才的行为,而是为自身寻求出路的手段。受教育者是责任的承担者,因此更关心教育的质量。随着学习化社会的来临,人们对于自己的学习机会和教育质量考虑得越来越成熟,这时,受教育者的教育投资就需要一个有效的引导。精品专业是受教育者选择专业和院校的有效引导,高职院校的精品专业是参与教育市场竞争的胜利者,是受教育者的首选对象。建设高职院校的精品专业可以优化高职院校的品牌形象,满足受教育者事前分辨教育质量优劣的需求。
精品专业有利于凸显职业教育的专业教育本质。高职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生产和管理的教育。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必须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性,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高职教育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高职院校是以职业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机构,它与普通本科院校有本质上的不同,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高职教育偏重的是实际应用的技能训练,教育的目的就是进入岗位工作,而不是理论工作或管理工作。职业教育本身就要求更强的专业化教育和操作性训练,对文化基础课的要求不高,重视的是某一个狭窄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职业教育本身就有较强的专业性。精品专业建立还有利于高职教育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以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精品专业合理的教学和培训下,毕业生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样专业教育才能成为他们进入企业岗位的敲门砖。
精品牌专业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市场竞争力。精品牌专业不仅对受教育者有市场号召力,对用人单位同样有号召力,它在无形中会给用人单位优质教育的暗示。精品专业标志着教育质量也标志着劳动技能。受教育者接受了高质量的教育,训练出高水平的技术自然提高受教育者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从这一点上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更需要精品专业的宣传效用。
三、高职精品专业建设的要素框架
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是集专业开发、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教学为一体的活动。专业建设的要素框架应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其一,市场分析;其二,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包括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教材等方面;其三,实践教学体系和基地建设;其四,师资队伍建设。在四个要素中,市场分析是前提;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是核心;实践教学体系和基地建设是基础,同时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构成了精品专业建设的动态系统。
1.进行市场分析
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依托行业、企事业单位,充分分析人才市场和职业与岗位的具体要求,开发创办新专业,调整改造旧专业。要认真进行市场调查研究,深入进行专业开发、设置和调整的可行性论证,做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分析,做好市场分析。在整个专业建设全过程中,坚持“背靠行业,双向介入,全方位参与”的原则,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将教学与生产、科研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途径。要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紧密结合,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承担学校教学任务,特别是承担实践教学的任务。各高职专业都应有专家指导委员会,求得他们参与教学运行和质量评估工作。从逻辑线索和市场性需求线索建立起实践教学基地和就业基地。通俗地讲,要建立起血肉相连的关系。
2.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征,依据岗位、职业、行业与人才市场的要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人才培养模式。
3.加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
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改革教学内容与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课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课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是高职教育精品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4.加强教材建设
要切实做好高职教育教材的建设规划,加强文字教材、实物教材、电子网络教材的建设和出版发行工作,确保自编教材的质量和适应市场性的要求。
5.加强课堂建设、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的研究
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式等“亲验式”教学方法,鞭策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理论结合实际,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改革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可以采用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演练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态度、个性、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全面发展。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使用,做好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工作,加速实现教学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使之在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有适合高职课程要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6.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与制度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高职教育专业的特色
及时吸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更新教学仪器设备,提高科技含量,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同时,要建设好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7.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精品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多种途径,使现有教师明确定位,适度提升学历层次,鞭策教师走向实践,取长补短,真正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苦工夫,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改善师资结构,优化教师的整体素质,逐步形成专兼结合的适应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适应专业建设和市场性的要求,淡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界限,鼓励教师一专多能。根据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师职务评审办法,为中、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精品专业建设方案
方案就是对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高职院校精品专业建设方案一般包括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内容)、建设要求、管理措施(办法)等,它是精品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和实施纲要。
案例借鉴:湖南省职业院校精品专业建设方案(试行)
1.指导思想
按照“职业岗位明确,层次定位准确,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质量优良”的要求,建设一批省级精品专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全面提高我省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2.建设目标
到2010年,全省建设200个省级精品专业点,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各100个,形成精品专业集群和专业品牌体系,形成一定规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建设中南地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3.建设要求
(1)专业建设措施。职业院校领导高度重视精品专业建设,学校成立精品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学校有与重点建设专业大类一致的精品专业建设规划,并逐年实施;设立了精品专业建设专项经费。
(2)专业培养目标。有明确的职业岗位指向,人才培养规格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层次,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3)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建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全过程,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依托专业兴办相关产业,形成“专业+公司+师生员工”专业建设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兴办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中等职业学校依托专业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积极开展应用技术推广与咨询,不断吸收与消化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根据企业的需要,按照专业对口、保证专业培养规格的基本原则,大力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订单式”培养的比例达到本专业在校生的40%以上。
(4)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岗位知识、能力、态度要求进行充分调研与论证,形成完整、严谨、针对性较强的论证报告;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由系部初审、教务处二审、学术委员会三审、院长终审并签字颁布;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教研室初审、教务科二审、校长终审并签字颁布;根据职业岗位知识、能力、态度特点,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确定本专业的课程和课程结构,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内容达到50%以上(文科类专业不低于30%);专业教学方法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专业课程特点,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法,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来设计专业综合实训项目;精心组织并实施毕业实践环节,毕业实习结果以学生作品为主,辅以实习报告、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毕业作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毕业实习每名教师指导学生不超过15人,且有一定比例的、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现场专家参与毕业实习指导;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在校园网上建立精品专业网页,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主干课程教案、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目录、部分授课录像、网络课件、在线测试等相关资料在网上公布,实现资源共享,方便学生在网络中自主学习;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学习态度、职业态度、身心健康的培养;建立体现职业能力的专业考核体系和评价制度。
(5)专业教师队伍。形成职称、学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团队,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达到30%以上,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达到50%以上,“双师型”教师达到70%以上,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职业资格;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其中45岁以下教师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的比例不低于35%,中等职业学校教师80%以上达到本科学历,其中45岁以下教师本科学历达到100%;教师全部获得湖南省职业院校“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合格证书”;专业教师团队中要有20%以上的现场专家;主干课程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强,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有较全面的把握能力,具有较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吸收、消化和推广能力;专业负责人在本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有1名以上省级专业带头人或本专业正高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中等职业学校为副高专业技术职务);制订并实施了专业教师培养方案。
(6)专业教学资源。专业主干课程拥有学校与现场专家一起开发的校本教材、实验实训指导书、教师教学指导书和学生学习指导书等,建成集纸质与电子、静态与动态的图书和网络资源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习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方案等要素;校内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完全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实验实训设施设备技术含量高,达到当前企业现场设备的一般水平,实验实训的设施设备项目达标率和开出率达100%,价值达标率在80%以上、完好率达90%以上,有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课余向学生周开放时间10小时以上,有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实验实训;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机制,能满足顶岗实习的需要,校外实践基地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效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