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文拟稿
19025200000001

第1章 想要说的话

不隐晦地说,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为了女儿。

女儿理科极好,大学毕业到一家国有企业做机关工作。

女儿不懂公文,经常打来电话问:“老爸,《通知》怎样写呀?《报告》和《请示》有啥区别?员工培训方案又如何制定呀?”我说:“你到书店买一本公文写作看看,不就全明白了么。”“我买了好几本呢,看了,而且认真读了,不得要领。还是老爸给我说说吧!”女儿每次在电话里都这样央求我,没有办法,我只好在长途电话里不厌其烦地给女儿补习公文拟写课。

一天深夜,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睡梦中吵醒。我连忙拿起话筒,是女儿从北京打来的。这么晚了,女儿一定有什么急事。我赶紧起身,急切地问:“菲菲,有事吗?”好长一阵,电话那头嘤嘤传来女儿的啜泣声。“别哭,发生什么事了?”我有点着急。“没有……好好的。”女儿带着哭声说:“我今天挨领导批评了。”说着女儿就委屈地哭了起来。我说:“就这呀!还值得哭鼻子。”我紧张的心才放了下来。

原来,女儿为公司一位领导起草的会议交流材料稿,领导不满意。女儿从小要强,那能遭受这样的打击。

在女儿断断续续的叙说中,我终于明白了女儿受委屈的原因。我说:“你是在为领导拟稿,而不是你自己在写作,明白吗?”

我准备帮助女儿。女儿刚参加工作,第一次为领导起草交流材料,得有一个好印象。

我打开了微机。

天亮的时候,我和女儿通过MSN对话,终于完成了交流材料稿。

熬过漫长的一天,晚饭时女儿打来电话了。我急忙抓起话筒,电话传来女儿兴奋的声音。“老爸,你施了什么魔法,领导对稿子非常满意。”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半年后,我家的电话费与女儿拟稿能力成正比增长。年末的一天,我在办公室接到女儿从大连打来的电话。“老爸,我给您买了部手机,彩屏的呢!”我说:“太奢侈了,乱花钱”。“是用奖金为您买的,爸,您那部手机早该换了”。“你那来那么多奖金?”“我拟制的公司工作报告,领导奖励的呀!”女儿骄傲的说。

工作报告在公文中属于重要文件,一般资深的拟稿人也难以胜任。一个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就能完成如此重要的文件稿,我真的为女儿感到自豪和高兴。我说:“女儿长大了。”

“老爸,您写部公文拟稿的书吧?”女儿恳求说。我说:“你爸哪有这个能耐呀,随便说说还行,写书那绝对不行。”“爸你准行。女儿可等着拜读老爸的大作呢。”女儿不依不饶。

在女儿再三的鼓励下,公文拟稿一直困扰着我。

我去图书馆查看资料。有关公文写作方面的书籍刊琳琅满目,汗牛充栋,我着实被那些巨著宏论震住了。

我请教专家,“公文写作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隧道,弄不好会劳而无获”。我有必要钻这条看不见希望的隧道吗?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一年过去了,女儿已经能独立拟制各种公文稿件了。我还在彷徨、徘徊,始终不敢涉足。女儿有些耐不住性子了,在电话的那头着急地说:“爸,再别犹豫了”。女儿激将说:“爸,您就不想为中国公文事业做出点贡献?那就算是女儿求爸了,为女儿做出点牺牲吧!”

公文基础知识,我还是比较扎实的,我经常受聘到企事业单位培训班作讲座,反映不错,给了我更多的鼓励。再说,这些年公文研究方面的书越来越多,但真正适合企事业单位公文拟稿的书还是难找,我想,写一本适合基层公文拟稿方面的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在女儿和朋友们的鼓励下,我终于鼓起了勇气。

邓拓说:“要想专攻一门学问,或者专门研究一个问题,就必须读尽这一门学问或一个问题有关的一切图书资料。”

浩如烟海的图书资料,几乎让我透不过气来,看不到一丝希望。

我该从哪里入手呢?这么多大师级的著作,碑高仰止,我能有什么作为呢?弄不好“嚼别人嚼过的馍”,落个拾人牙慧的结果。

我感觉自己就像《红楼梦》里的刘姥姥,不经意闯进了贾府的大观园。

初夏的太白山,在阳光下郁郁葱葱。我漫无目的走在树林里,参天大树下无数棵树苗透过密林的阳光摇曳着鲜活的枝叶,这使我非常感动。

大树已成材,小苗尚可追。

拟稿,这个在公文处理中使用频率最高、应用最广泛的领域,被林立的公文写作挤压得见不到阳光。

于是,我决定拓荒这块未开垦的领域。我不知道这棵沾满泥土的树苗能否木秀于林,也许它永远都是大树背荫处的小树,难见天日。

公文拟稿,本身就带有中间态,至今公文学界没有定论。公文拟稿的概念,也许不会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可。但是,拟稿确实是现实客观存在,并且是公文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在企业,在单位,甚至是在国家机关,“拟稿”、“拟稿人”赫然显现在各种公文签发、审核和承办单上,没有一家企业、单位或机关把起草公文稿称为写作,或是把执笔人称为作者。相反,一致的普遍的称谓都是拟稿。公文拟稿作为写作的概念,恐怕是文人学者附会给拟稿的华丽饰物。

不妨,我们看一下什么是写作。《现代汉语辞海》这样解释:写作就是“写文章,有时专指创作。”可以说,凡是以书面或微机屏幕语言为工具表达的精神产品都是写作,如散文写作、论文写作、书信写作等等。我国著名作家茅盾在《鲁迅谈写作》中说:“写作就是通过语言表达你自己的思想。”就是说写作是以表达作者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的复杂创作,是以主观愿望对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是以我为主的创作过程。

从广义看,公文也属于写作范畴。但从狭义看,公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写作。

公文拟稿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是通过语言表达制文机关或领导意图的拟制过程,是“表达别人的思想”。

写作与拟稿的本质区别是,写作在于“作文章”,而拟稿则在于“拟文章”。“作文章”的实质具有自我性的特征,而“拟文章”却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特点,其根本是为“他人做嫁衣”,合不合身,拟稿人作不了主,得由授文者说了算。所以,有人把公文拟稿称为“奉命为文”。奉命为文只能是拟稿,而不是写作。

拟稿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据《论语·宪问》记载:“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孔子说,郑国制定外交文书,由裨谌拟稿。到了唐代拟稿有了专门职务。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朝皇帝下诏,都由中书省拟定,中书舍人拟稿,此所谓”定旨出命“。清代咸丰十年(1860年)秋,曾国藩决定移军祁门,弹劾李元度。学者冯佐哲在《和坤评传》记载:“李鸿章不愿拟稿,愤而离营。”杨尚昆在《我所知道的胡乔木》中说:四十年代初,苏德战争爆发,《解放日报》著名的《苏必胜,德必败》社论,“就是胡乔木拟稿”。《毛泽东选集》中绝大部分文章就是毛泽东为中央的代拟稿。

新中国成立后,拟稿在公文处理中使用相当普遍。1981年中共中央指示“各级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起草重要文件”。2001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明确把起草公文稿定义为“拟稿”。

拟稿不确定性,给拟稿人平添了很多苦恼和困惑。替人代笔,难就难在“你不是领导肚里的蛔虫”,拟稿自然就有许多说不明道不白的苦恼。“不怕腿跑断,就怕领导让我拟文件”。

网络作者梅影对拟稿这样描述:阳光探进玻璃扫描,微机屏幕前的智商,被一一浏览记录。麻雀在电线上炫耀,走钢丝的绝技,找寻字眼的手指,恼羞成怒。半杯茶叶彻的水,色浓却无味,广播里预报明天降温,请及早准备。

多少拟稿人埋在文字堆里,皓月当空,夜夜青灯,头悬梁,锥刺骨,“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代学者注释《论语》“颜苦孔之卓也”时说:“颜之所以苦无它焉,惟苦孔子之道卓远耳。”公文拟稿实际上就是在走“钢丝”颤悠悠,左右惊险。挖空心思,揣摩领导意图,惟苦与领导思想“卓远耳”。这是拟稿“定旨出命”的必然现象。

公文作法公文学界竞相探索。鲁迅就从来不相信作法,他说:“从《小说作法》学出来的作者,我们至今还没有听到过。”他认为:“创作并没有什么秘诀,能够交头接耳,一句话就传授给别人的东西。”(茅盾《鲁迅谈写作》)。拟稿的作法很难说清楚,往往说不清楚的却是可以领悟的东西。陶渊明写作全凭领悟“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以,公文拟稿全在于会意,对领导意图,苦思冥想得一悟,这大概就是公文拟稿的作法。

《企事业单位公文拟稿》(以下简称:公文拟稿)就是我在长期拟稿实践中的一点感悟,不是什么锦囊妙计,更谈不上什么要诀密授,而是拟稿一些常识性的解构。

仅仅为了强调常识,科学家韦林斯基曾经悲叹:我们不得不费尽力气付出惨重的代价。认识常识乃是知识、智慧和人格诸多因素综合才可实现的一种感悟,正是因为这样,认识常识并且有所感悟,那才是精神的最高境界。著名作家余杰说:“有歌唱权力的往往并非夜莺,而是喜鹊;有写作权力的往往并非大师,而是御用文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拟稿的点滴感悟,也就成了“御用文人”。

《公文拟稿》是对拟制公文过程的重新审视,其显著特色在于深层探讨公文拟稿现象的实质,指出拟稿同构因素的联系。意图领会、管理决策、文化表现能力以及纠差控制等内容在其他公文写作中不曾涉及,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因素,正是影响公文拟稿最为关键的因素,却被人们忽视了。《公文拟稿》试图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探讨,更多的认真吸收了公文研究成果和结论,当那些已有的理论足以说明问题时,《公文拟稿》更注重实践经验,尽量使用恰当的事例,使拟稿人有所启迪,有所感悟。

我们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感受着生活,都有自己特有的那么一点感悟。我们面对的时代,绝不是坐在书斋中便可洞悉其规律的时代。在这瞬息万变的伟大时代,在这创造未来的艰难跋涉中,我们对生活的感悟显得那么的微弱。相信透过这些微弱的、肤浅的,甚至是偏执的感悟,我感到一个茁壮的沾满泥土的小苗正在悄悄地生长。

《公文拟稿》也曾想请名人作序,朋友也极力热情介绍和推荐了一些公文界著名学者,业内要好的成功人士也表示愿为作序。那样总觉得有些“拉虎皮作大旗”之嫌,最终作罢。

一切都是从平凡开始,又由平凡结束。那些鼓噪一时的浮华都是过眼烟云。几十年来,我默默无声息的耕种,田野黄澄澄的果实,收获者永远都不会是我。我已用痛苦与快乐铸就了坚强,不需要从虚妄的观念中打捞一点自我。我无怨无悔。也许正是在开拓荒野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寻找到了自己生存与进步的价值,寻找到了付出与收获的平衡。

前方永远是一片未开耕的田野,身后是我载下一行行生机蓬勃的秧苗。

这就是我要想说的话,是为序吧。

赵占春

二零零六年十月十六日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