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文拟稿
19025200000019

第19章 持续纠差控制(3)

二、白箱控制方式

所谓白箱,维纳在《控制论·序言》中指出:我把“某些具有已知结构的物体叫白箱,用它们表示所求展开式的各项。”就是说把某种已知结构按一定的关系式表达出来时就是白箱。

公文拟稿白箱控制主要是通过闭环的“关系式”展开并实施拟稿纠差控制的。前面我们说了,任何控制方法首先必须具备一个闭环的系统。拟稿闭环性是指领导意图目的和拟稿结果之间的一种具有负反馈行为的变换关系式,如果把“工作成绩――具体做法――经验体会”拟写方法作为拟稿目的,在拟稿过程中就会出现这样的变换:“经验体会――具体做法――工作成绩”。例如:《党员责任制度的实践》经验材料,其基本关系式是:(一)党员责任制度的具体做法;(二)实施党员责任制度的启示;(三)建立了党员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这个拟稿过程就是闭环的,领导意图目的变换成了拟稿结果,并且出现了变换的循环关系,因而使整个拟稿系统出现负反馈拟写行为,拟稿控制是有效的、符合意图目的的。

如果领导意图目的不变,在拟稿过程中出现这样的变换:把经验材料拟写成了“工作总结”拟稿结果与意图相反,这个拟稿过程就是非闭环性的,拟稿目的没有转化成为领导意图结果,授意和拟稿之间不是变换的循环关系,因而整个拟稿控制纠差系统不能出现负反馈拟稿行为,拟稿过程是失控的、无目的的。

这种无目的的拟稿方式,目前还普遍左右着公文拟稿。公文固定程式化约束了拟稿行为,从公文规范性看,程式化是为了让拟稿人认识公文,适应公文,换句话说,就是为了培养认识公文体例,适应各种公文拟写的拟稿手。

从控制论的角度看,公文拟稿是一种“离散型控制”,即没有反馈和调节的控制。很多拟稿人只顾埋头拟稿,不随时向领导汇报,没有反馈信息,等到完成文稿后,这才发现离题万里。这是造成公文拟稿效率低下、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

白箱控制就是建立拟稿的同构关系,用维纳的话来说,就是把已知结构按一定的关系式表达出来,形成了“白箱提纲”,就能以此去鉴别拟稿过程控制是否“准确到同构的范围内”。“同构”就是指领导意图要求与拟稿结果表达格局相同。

在拟稿中,全面正确地领会领导意图是比较困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比如,工作报告拟写控制,如果把领导意图目的确定为公文程式化的方法,那么,工作报告从整体上来讲,就由“工作成绩、经验体会、形势任务、措施要求”四个部分组成,拟稿按照这四个部分展开式表达领导意图,拟稿纠差控制就可以大致做到“同构”的程度,从而完成拟稿。

总而言之,用控制论的方法指导公文拟稿,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一)例外情况

一般情况下,拟稿只要按照已经确定的提纲起草,就可以完成任务。实际上,在拟稿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黑箱现象,即例外情况的发生。

一般出现例外情况有两种:一种是现实情况发生了变化导致文稿失效。例如,科研计划稿,按原计划预测,应当按任务节点完成某项设计发图,但是,由于成品试验件不能及时到位,导致试验数据无法取得,设计发图出现“停工待料”的状况,根据实际掌握的情况,科研不是能按计划发图,而是整个研制项目出现延误趋势迹象。计划因实际情况发生变化的几率较高,要引起高度重视,加以规避。

另一种是文稿的总体思路有缺陷。比如,拟制科研管理改革措施,按照原确定的思路是进一步加强总师的行政指挥权,但是,多项目情况的出现,使原本加强总师行政指挥的措施,变化为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实行“家、长”分离,使总师从繁忙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做好技术工作。这两种例外的情况正是拟稿反馈控制的重点,拟稿人应在公文拟稿过程中对实情况进行及时了解掌握,适应客观变化了的条件和新形势。

(二)信息反馈

及时反馈拟稿过程中的信息,是确保文稿成功的关键。拟稿提纲确定后不等于文稿内容就完全符合领导意图,拟稿往往受到新情况、新经验、新变化的影响,对拟稿过程中出现的最新信息材料,尤其是对控制文稿主要观点、主题思想的信息材料,要重点整理和分析,及时向领导反馈。

拟稿的有效性表现在领导意图的符合性上,如果说领导意图和客观条件都属于拟稿的客观依据,那么,拟稿思路的形成就是拟稿人的主观愿望,所谓形成明确的思路,就是客观需要和主观愿望合上了拍,对上了路。

拟稿过程要始终保持高度的信息灵敏性,能够敏锐地有意识地抓住关键信息,见微知著,并在细微末处觉察出例外情况的发生,对重要的信息进行准确地分析、归纳和摘要,及时反馈,使领导随时掌握拟稿动态,从而保证文稿的有效性。

(三)偏差纠正

反馈信息的目的在于纠正拟稿过程中的偏差,确保文稿符合性。纠正偏差的一般步骤是:发现问题、弄清情况、分析原因、反馈请示、调整思路、重新拟稿。

在拟稿中发现偏差时应及时向领导请示汇报。请示汇报的目的在于深化文稿的主题,并对重要观点达成共识。请示汇报可以是当面向领导请示,也可以采用局域网络或电话等形式。

发现偏差就是拟稿人发现自己的思路与领导的决策意图出现了偏离。出现偏差的原因很多,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理解领导意图有偏差,对领导意图领会不深,认识不足,或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不甚了解;二是领导决策的目标与客观实际有一定的差距,实现目标的条件尚未成熟;三是拟稿人本身的知识能力不够。最主要的是拟稿人掌握的实际材料与领导决策意图相抵触,这就需要对掌握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把最重要的对文稿主题或结构产生关键影响的材料择要整理出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传递信息。

对产生偏差的原因要弄清楚,是由于拟稿人认识问题不足,还是实现决策目标缺乏应有的条件?情况清楚后就要进行初步分析。通常某些结果与领导意图相吻合,多数情况是拟稿人对所拟写的决策意义认识不足,而产生的疑惑。如果是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应进一步分析原因。

分析原因通常的做法是组织一个小型的讨论会,对拟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进一步讨论交流。讨论交流主要是对获得的重要信息材料和变化了的情况进行讨论,并对文稿提纲提出修改意见。参加讨论会的人必须了解情况并是所讨论问题的专家,以确保讨论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讨论会不仅仅为领导传递了一些重要信息,更重要的是拟稿人与领导交换了文稿思路。通过讨论交流,领导一般都会对拟稿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明确的修改意见,拟稿人根据修改意见,就会顺理成章的起草文件了。

在拟稿过程中,如果发现偏差首先应进行自我适应。自我适应就是依据掌握的信息材料对拟稿提纲进行重新审视。如果是预料中的信息材料,而且对文稿具有说明性,通过提炼见诸于文稿,一般不必向领导请示。如果是例外情况,而且涉及文稿结构、主题、观点方面的偏差,应持慎重态度,在及时向领导反馈的同时,通过深入调查向领导提出建议,在领导认可后再实施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