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步,鉴别验证。就是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去伪存真,以保证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鉴别验证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互证法。即通过对收集到的各种不同来源的同一类材料进行相互印证,鉴别真伪,查找异同,发现问题。
第二种是内证法。即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材料的逻辑关系,从材料内容的合理性上鉴别真伪。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逻辑性,缺乏逻辑性的材料必然是不完整的材料,甚至是伪材料。发现不合乎逻辑的材料就要大胆的质疑,质疑是科学的来源,没有质疑就不可能获得真实的材料。
第三种是求证法。即通过查核材料的来源和出处,运用权威资料求证材料真实性和准确性。
第四步,补充完善。分析综合后的材料尽管构成了一个材料体系,由于认识的局限性,材料往往却存在着一定的偏颇和漏洞。补充完善就是根据公文拟稿要求,对材料的作进一步的充实。看材料是否完整充实,有没有重复、遗漏的材料;看材料是否贴题、典型,有没有与主题不相干的一般性材料。
如果材料表现主题不足,发现材料有薄弱、遗漏的地方或有质疑的地方,就要及时地补充完善材料,甚至重新收集材料,尽量使材料达到或接近表现拟稿公文主题的要求。
三、整理材料应注意的问题
1.加工润色
材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客观的材料不一定是典型的可用的材料。拟稿公文不一定非要原原本本地照搬客观材料。同样的客观材料,在不同拟稿人的笔下,表现的深刻程度是不尽相同的,有的表现得深刻;有的则表现得平淡,这反映了拟稿人对材料的加工润色“功力”。
公文从总体上说是严肃的,材料整理也应该是客观的,如果在保持公文严肃的前提下,在不违背客观事实的基础下加一点“佐料”,不仅不会破坏公文的严肃性,反而会使公文拟稿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
对客观材料进行加工润色不能掺杂任何个人主观愿望,通过加工润色,使死材料变成富有灵性的活材料,增强公文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2.删繁就简
收集材料主要是凭直觉,材料非常复杂、庞大。拟稿公文中所涉及的题材很多,但在选用材料时绝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根据主旨表达的需要决定材料的详略。
拟稿公文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只选用材料中的一个片段或一个事物中的某个部分,整理材料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根据需要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删繁就简。
删繁就简的方法:一是看材料与主旨的关系,能直接表现主旨的应取其详,反之取其简;能直接说明观点的取其详,间接地说明观点的则取其简。
二是看材料在公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处于主要地位发挥骨干作用的取其详;处于从属地位,只起交代、铺垫、陪衬作用的则从简。
还应注意对新旧材料的比较,新材料要详细整理,旧材料则根据公文主旨的需要取舍。删繁就简,不能断章取义。
3.梳理材料
对收集的各种材料进行仔细比较、筛选和辨别,根据拟稿公文内容安排的需要将材料连贯起来。每一份公文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主题是由事例产生,事例由数据说明,采用“主题+事例+数据”的方法梳理材料。比如,《研究院工会干部教育培训情况的调查报告》,主题:教育培训;事例;设施、内容,效果;数据:参训率等。一般以教育培训为主线,采用纵式结构方式梳理材料,第一、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的现状;第二、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对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的建议。这样梳理出来的材料,调查报告就等于拟好了一半。
一些有经验的拟稿人深知梳理材料的重要性,不惜余力梳理材料,可以说,调查报告就是由一系列事例和材料组成的。因而,公文拟稿必须时刻注意整理梳理材料,用“材料”来说话,用材料来印证观点。
4.关注细节
关注细节就是要特别注意对事件细节的关注,关注细节本身就能提供给授文者丰富的意义生成空间。斯大林曾说:“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一个人怎样死却可以写成悲剧”。细节往往是整篇文稿中最精华的部分,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细节常运用于纪实性文体,如先进事迹报告,经验交流材料、科技攻关纪实等文体。以先进事迹报告叙事方法为例,《心与长天共渺――记研究院飞机设计师们》有一段这样的描述:“仲夏的夜晚,蚊子肆虐,直往裤子里钻,顺手一抓好几只,一边排故一边不时地用口吹掉手上的蚊子,油污的手也无法挠痒。到了白天,机场地面温度高达40~50℃,汗水很快蒸发成盐末,一抹一把”。通过“抓”、“吹”、“抹”等细节动作描绘,使人强烈地感受到航空人的奉献精神。
拟稿中对先进事迹细节部分的精雕细刻,除了能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外,还能提供给读者隐藏在由细节组成的事迹之中的潜在含义。
先进人物事迹,通过叙述事迹过程,描绘事迹细节,本身就能显现出某种有价值的东西,甚至不需要过多地用理论来阐释事迹的意义,就能获得宣传教育的效果。
材料选用
一、材料选择
选择材料既要有与观点相同的正面材料,也要有与观点不同的反面材料;既要有反映综合的、整体的、全局的、一般情况的面上材料,也要有具体的、个别的、局部的、特殊情况的点上材料;既要有反映当前现实状况的材料,也要有反映过去历史状况的材料。只有正反结合,点面结合,历史和现实结合,才能筛选出深刻反映全面情况的材料。
1.选择真实可靠的材料
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中写道,马克思“引证的任何一件事实或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得到最有威信的权威人士的证实。他从不满足于间接得来的材料,总要找原著寻根究底,不管这样做有多麻烦。即是为证实一个不重要的事实,也要特意到大英博物馆走一趟。”郭沫若说:“因为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材料真实性直接关系到公文的科学性,只有真实的材料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选择的材料首先必须要真实可靠,有根有据,有出处,经得起鉴别验证;其次要准确无误,原原本本,准确体现材料的原意。再次要客观现实,原汁原味、避免先入为主,不夹杂个人好恶与偏见,客观地体现现实事物的本来面貌。
同时,还要仔细校核材料的来源,了解、分析材料的背景,尤其要弄清提供材料人的政治态度、生活背景、拟写意图,并加以客观的分析评价,反复考虑选择的事实材料是否真实可靠,以求得最大的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
2.选择全面实用的材料
选择材料要本着全面实用的原则。全面就是选择的材料要有一定的数量,围绕主题尽可能将涉及到各个方面的材料都要完整地收集齐全,如果材料不全面,不充分,缺少了某一方面的材料,公文往往会出现偏颇或漏洞,或由于材料不足难以自圆其说。
实际上,因为材料不全,用想象代替现实,常常会使公文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极大影响公文的执行力。
实用就是选择的材料能充分地表现主题,说明观点。选择材料的依据,只能是拟稿公文所要阐明的中心主题。材料必须服从于中心主题,什么材料可用,什么资料不能用,都要根据中心主题来决定。
如果游离主题的材料,即使再真实、再精彩、再喜欢的材料,都要毫不犹豫地忍痛割爱。牵强附会的材料只会削弱主题,掩盖和冲淡公文观点的表达力。
要根据主旨表达需要决定材料的数量。公文篇幅有长有短,制约因素不在于拟稿人掌握材料数量的多寡,而在于是否切合主旨。有些公文,如命令(令)、决定、决议、批复等等,篇幅很短、用很少的材料即可表明基本精神;有些公文,如报告、意见、条例等文稿,三言两语不足以说明观点,需要一定数量的材料加以证明。
因此,摄入公文材料的数量,一定要服从主旨的需要,否则,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主旨的表达。要特别注意避免不看需要,以为“多多益善”,文稿越写越长,致使主旨被材料所淹没。
3.选择典型新颖的材料
典型材料就是指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毛泽东说,材料不要多,能说明问题就行。典型材料在同类事物中最具有充分的代表性,能起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作用。
在拟稿公文中能说明主题的材料往往很多,而每个材料表现观点深浅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别。拟稿就要根据主旨和观点的需要,在同类材料中选出最生动、最有特点、最富有说服力的典型材料。
所谓新颖材料是相对于受文者的感觉而言的,并不是只有新近发生或前所未有的事件和材料才算新颖。受文者的情况是公文拟稿判断材料是否新颖的前提。
众所未闻的事实材料,自然是新颖的材料,如前所未有,近期才出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发现、新方向等等,如《研究院关于选人用人实施办法》中提出:“职称实行竞聘上岗,职工实行末位淘汰”,就是当前国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新事物。
众所周知的事实材料,自然是陈旧的材料。陈旧的材料不一定是过时的材料,要善于从陈旧的材料中变换角度挖掘尚未发现的价值。新颖材料,不仅仅是对事物产生的时间有所要求(不能太陈旧),更重要的是要从普遍常见的材料中,发掘别人尚未利用的东西,能从旧材料中发现新意,化旧为新。如加强廉政建设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研究院却从普遍中总结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新鲜经验,使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