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并列法
就是在具有同等重要的内容部分进行并列拟稿的方法。并列方法往往把文稿要表述的内容划分为若干层次,这些层次关系是并列的关系,分别与主旨密切联系不可缺少。
实际上,并列的层次内容在表现主旨中是有所不同的。一种是各个层次在表现主旨中同等重要,彼此没有主从关系,在内容的铺陈上不分轻重详略,在排列顺序上不分先后;另一种是各个层次虽然都是与主旨密不可分的内容,彼此仍然是并列的关系,但是在表现主旨中的重要性上有强弱之差。因此,要分清主次,在内容铺陈上对核心的、重要的、密不可分的层次内容要详细阐述。
并列拟稿方法层次关系简单明了,轻重主次一目了然。例如:《关于实施寓军于民的情况报告》,一是研究院的战略定位;二是处理好军品与民品研制生产的关系;三是非航空产品在研究院发展的作用和地位;四是建立寓军于民的科研机制。这几个层次都呈并列状态,内容部分不分主次轻重,在内容上相对独立,在关系上互相并列,表现手法十分清楚。
4.直叙法
就是以时间先后为序,依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直接叙述的拟稿方法。直叙法的逻辑关系较之递进法要松散一些,层次内容较之并列法相对要直接一些。
直叙法强调层次顺序,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时间顺序,把事情合理地分成若干个层次,各个层次内容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和连贯性。一般形式是“结果、原因、结论”三段式。
直叙法比较单一,脉络清晰,常用于内容简单、叙事性强、时间性强的公文文稿。例如:《实施军民分线管理体制的实践》,第一段,军民分线管理体制的历史渊源;第二段,军民分线管理是航空科研管理机制的必然选择;第三段,完善航空科研军民分线管理机制的建议。这三个段按照时间顺序,从提出军民分线管理到建立军民分线管理机制,层层展开直叙,内容上相互关联,思路清晰。
再如《关于职工对工会工作需求的调查》,第一段,职工对工会组织的评价;第二段,职工对工会工作的基本要求及原因分析;第三段,职工对工会工作适应职工需求的建议。该文采用三段式方法直叙,把职工对工会工作的需求作了透彻的分析,具有较强的逻辑性,非常有说服力。
5.综合法
就是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和多种逻辑思维方式的拟稿方法。综合法在拟稿实践中比较难以把握,运用得恰当,文稿平添色彩,如果运用失当,文稿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综合法有两种:一种是整体总分,层次并列,段落递进或直叙,以周密的思路安排结构层次,综合观点,谋篇布局。表现方式主要采用分级标题法,如大标题、小标题或一、二、三等等。如《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经营的思考》,首先总论科研与生产结合的条件和问题,然后对科研与生产结合的条件和问题总分为两大层次,分项分条展开并列式讨论,运用递进的方法层层深入,指出科研与生产结合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最后提出科研与生产结合的可行性模式。该文通过多种表现方法的综合运用,使错综复杂的问题得到了清晰的表达。
另一种是先发散再综合,即边分析边综合。每一个层次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层次之间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这种形散意聚的拟稿方法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形散而神不散,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拟稿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标题上,例如:《积极探索跨地域职代会组织形式》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基本组织形式。(一)一个报告;(二)一个会议主题两地召开;(三)领导两地参会,职工代表属地参会。第二部分,具体做法。(一)协调沟通,确定会议主题;(二)各自表述,属地提案;(三)统一部署考核,两地落实,。第三部分,取得的效果。(一)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二)科研能力显著提高;(三)两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从形式上看,大标题是发散的,互不联系,实则紧密联系,密不可分。
文尾结束语
文尾结束语是文稿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稿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若首唱荣华,而媵句憔悴,则遗势郁湮,余风不畅。比《周易》所谓‘臀无肤,其行次且也’。”可见,文尾结束语对整篇文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结束语拟写基本要求
与一般文章相比,公文的结尾有特殊的要求,它不能用象征、隐喻、暗示的方法去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而必须明确提出结论性的意见、请求或执行要求。
1.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结束语集中反映出制文单位对事物的意见,表达出领导对所反映问题总的观点和主张,是全文的精髓,在全篇公文中具有总结强调的重要作用。
结束语就是对文稿主题、内容作出集中准确的高度概括归纳总结,是全文得出的最终总体结论,目的在于给阅者以清晰明确的总印象,使其得其要而悟其旨。
2.意尽言止,干净利索
结束语讲究“辞达而已矣”,不留“余味”,不添“蛇足”,更不能草率。提出结论性的意见、请求或执行要求,都要清楚地表达出来。
结束语不能随随便便,草率了事,要准确、鲜明、生动,严谨,使文稿结束得有声有色,意尽言止,干净利索。
3.简洁有力,意味深长
结束语篇幅不宜太长,要言简意赅、简洁有力,无论是收篇点题,深化主题,或者提出希望、要求、建议,或者强调说明,作出补充,或者表示祝贺、慰问,结束语都要简洁有力。
语句要精美,要有一定的气势和节奏感,念起来要富有节奏感,具有很强烈的号召力和感染力,余音绕梁,意味深长,使人精神振奋,产生共鸣。
4.展望未来,鼓舞士气
结束语要如异峰突起,不能平庸无奇。结束语陈言俗套,语言干巴,缺少文采,或尽是些令人生厌的套话,随心所欲地空发舆论,缺乏光彩和活力,没有富有哲理的语言,平淡无味,就不能对阅者有所启发和鼓舞。结束语要运用号召性、鼓动性的话言,以强烈的感染力,使人们情绪激动,热血沸腾。
结束语是文稿发展的自然结果,公文作不作结语,要看内容发展情况。如果得不出明确的结论,也可不作结束语,或有意地不作结语,或引而不发,让人们自己去得出结论。
总之,结束语要符合文体的需要,首尾呼应,互作补充,成为整个文稿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结束惯用词语
(一)指令性惯用语。主要用于下行文,具有很强的严肃性和法定的权威性,指令要求受文者在公文限定范围内必须遵照办理。常用于“命令、通知、决定”等文种。如“请遵照执行”、“请贯彻执行”、此令“等等。
(二)呈报性惯用语。主要用于上行文。让上级机关和领导了解和掌握有关情况,具有向上级报告的特征。如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等等。常用于”报告“等文种。如”以上报告妥否,请指示“、”特此报告“等等。
(三)周知性惯用语。一般不具有明显的对象性,受文对象一般也不确定,要求普遍知道和领会。由于受文对象不是特定的,所体现出来的含义往往比较郑重、严肃。常用于”通报“、”公告“等文种。如:“特此通报”、“现予公告”等等。
(四)请答性惯用语。事关请上级机关答复和批准,常用于“请示”、“报告”等文种。如“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准”、“以上请示可否,请批示”或“妥否,请批示”、“特此请示,请批复”等等。
(五)期盼性惯用语。一般适用于平级且关系较密切单位之间的来往函件,请求和期盼答复。如“函复为盼”、“希见复为荷”、“函请查照”等等。
结束语是公文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沿袭下来的习惯用语,是规范化、定型化了的语言模式,具有收束全文、显示文种、表达愿望的重要作用。结束语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套语,而是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请示文种,“大意失荆州”屡见不鲜。因此,在拟写结语时千万不能马虎大意,草率行事,避免不应有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