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爱好观赏园艺学
19026300000016

第16章 观赏植物的栽培管理(1)

第一节观赏植物的露地栽培管理

一、整地与作畦

整地是观赏植物露地繁殖和栽植前的必要的工作。整地可以改变土壤的物理结构,改善土壤的透水、通气条件,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快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使土壤疏松,便于根系伸展。通过整地还可以清除土壤中的杂草、病菌和其他杂物等。整地的深度依观赏植物种类及土壤状况而定。通常情况下,沙土宜浅,粘土宜深。如土壤过于瘠薄或土质不良时,可将其上层土壤移去以新土或培养土代替,或施入大量有机肥料。一二年生花卉生长期短,根系浅,一般深耕20cm左右即可满足其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宿根和球根花卉根系较庞大,需深耕30~40cm,木本观赏植物多以穴植为主,乔木栽植穴宜深,灌木穴宜浅,大苗的穴深为80~100cm,中型苗60~80cm,小苗30~40cm。绿篱可开沟栽植,沟深40~50cm。作畦方式依地区、地势、植物种类和栽培目的的不同而异。雨水较多、地势低洼地区,应以高畦为主,畦面高出地面,两侧设排水沟,沟深约20~30cm。雨水较少、地势高燥地区,宜用低畦,畦面较低,两侧为高出畦面的畦埂,埂宽20~30cm、高约15~20cm,以利灌水和排水。畦宽一般为1m左右,其走向为南北方向。

二、移植

露地栽培的观赏植物,绝大多数均先在苗床育苗,经过移植,最后根据园林设计要求进行定植。移植包括幼苗移植和大树移植。移植时由于主根被切断,可以促进侧根的发生,并能抑制苗期的徒长,增加分枝以扩大着花部位。一般说来,多数种类需移植两次:第一次是从苗床上移出来,先栽在苗圃地内,用加大株行距的方法培养大苗;第二次是从苗圃地移出或者出售,或者定植于园林中。移植分起苗和栽植两个步骤。起苗是把幼苗从苗床或圃地挖掘出来,通常可以分为带土球起苗和裸根起苗两种方式。带土球起苗适用于常绿针叶、阔叶植物和一些较难移植成活种类大苗,土球的大小依苗木的大小和方便运输而定,大土球要用草绳等包扎。裸根起苗多用于小苗或较易成活的大苗,木本植物起苗可将裸根沾上泥浆,以延长须根的寿命。起苗后如不能立即栽植时,要就地假植。大树移植还要设立支柱,对一些幼嫩的苗木还要适当遮荫。木本植物移植时,可适当疏剪一部分枝叶,以减少蒸发。

三、灌水

露地栽培观赏植物可以从天然降水中获得一部分水分,但常常因不及时,远不能满足其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尤其是在干旱季节和移植后,灌水就显得更为重要。灌水按其方式不同可分为地面灌水、地下灌水、喷灌(sprinkler irrigation)及滴灌(drip irrigation)等。

地面灌水是将水引入畦面进行畦灌或穴灌,此法设备费用较少,灌水充足,生产上常用,但用水量大,易使土壤板结,土面不平时,易造成水量分布不均。地下灌溉是将素烧瓦管埋入土中,当水经过瓦管,可以从管壁渗入土壤中,此法用水节省,水流不经过土面,不致造成土面板结,但管道成本高,易淤塞,表面土层易湿润不均,不宜在幼苗期使用。喷灌是将水通过喷头喷成细小的雨滴进行灌溉,此法与地面灌溉相比,省水、省工,占地面积小,又能保水、保肥、保土,地面不板结,在干热季节,可显著提高空气相对湿度,降低温度,改善小气候,对提高花木质量大为有利,但投资大,不宜大面积使用。滴灌是利用低压管道系统,使灌溉水成滴状,缓慢而经常不断地浸润植株根系活动范围的土壤,必要时可分别给予不同的需水量,此法节约用水,植株间土面干燥,能抑制杂草生长,但投资大,管道与滴头易堵塞,在0℃以下低温时不能使用。

灌水量、灌水时间和灌水次数依季节、土质及植物种类不同而异。就每次的灌水量来说,应以浇透为原则,避免“拦腰水”对根系产生伤害。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壤较干旱,灌水次数较多,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植物进入休眠状态,需水量小,一般可以不浇。粘土灌水次数宜少,沙土次数要多。草本花卉和幼苗根系较浅,灌水应勤;木本观赏植物根系分布深,抗旱能力强,灌水次数可相应减少。在一天中,夏季应在早晚灌水,此时水温与土温相差较小,不致影响根系活动,而冬季灌水应在中午前后进行。灌溉水用河水、塘水、湖水、井水或自来水;城市及工厂废水常有污染,对植物有害,未经处理,不宜使用。

四、施肥

(一)肥料的种类

无论是化肥或有机肥,均不得含有毒物质。无机肥肥效高,常为有机肥的10倍以上。商品无机肥有氮肥如尿素、硝酸铵、硫酸铵、碳酸氢氨;磷肥如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钠等;钾肥如硫酸钾、氯化钾、磷酸二氢钾等。此外还有复合肥料,其中氮、磷、钾的百分比可能不同,但顺序不变。如肥料袋上标明5-10-10的肥料,为含氮5%、含磷10%、含钾10%。有的是说明三要素之间的比例,如2-1-1,意为氮的含量为磷、钾的2倍。国外花卉专用商品肥中有一种缓解肥(Osmocote),其优点是不会淋失和引起灼伤,肥效期长达3~16个月。有机肥来自动植物的遗体或排泄物,如堆肥、厩肥、饼肥、鱼粉、骨粉、屠宰场的废弃物以及制糖残渣等。有机肥由于肥效慢,多作基肥使用。

(二)施肥时期

施肥当然是在观赏植物需肥或是表现缺肥时进行。植物养分的分配首先是满足生命活动最旺盛的器官,一般生长最快以及器官形成时,也是需肥最多的时期。因此,春季应多施氮肥,夏季不宜重施氮肥,否则会促使秋梢生长,入冬前不能成熟老化,易遭冻害。施肥后应随即灌水。在土壤干燥情况下,还应先行灌水再施肥,以利吸收并防止伤根。

五、覆盖

覆盖是将一些对花卉生育无害而有益的材料覆盖在圃地上(株间)。它具有防止水土流失、水分蒸发、地表板结、杂草滋生的效果以及调节土温的作用。有机覆盖物夏季使地面凉爽,研究证明能降低地表温度达17℃;秋冬两季气温逐渐下降,覆盖对土壤又有保温作用,给根部创造了一个较稳定的温度环境。覆盖物应是容易获得、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的材料,应因地制宜进行选择。常用天然覆盖物有堆肥、秸秆、腐叶、松毛、锯末、泥炭藓、树皮、甘蔗渣、花生壳等。覆盖厚度一般为3~10cm。目前还有用黑色聚乙烯薄膜、铝铂片或喷沥青等作覆盖物。

六、松土除草

在降雨或浇水后,土壤容易板结,不利于根系的生长,杂草反而生长速度较快,与观赏植物争夺水分、养分及阳光,所以要及时松土除草,使表土疏松,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温,使土壤内空气流通,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为观赏植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松土的次数和深度因植物种类及生长时期不同而异。一般草本花卉松土次数较多,木本植物松土次数较少;根系分布浅的应浅锄,分布深者应深锄。幼苗期应浅锄,以后随植物生长逐渐加深。除草工作应在杂草发生的早期进行,在杂草结籽之前必须清除干净。不仅要清除栽植地上的杂草,还应把四周的杂草除净。对多年生宿根杂草应把根系全部挖出深埋或烧掉。小面积以人工除草为主,大面积可用机械除草或化学除草。

七、防寒越冬

防寒越冬是对一些耐寒力差的观赏植物实行的一项保护措施,以保证其成活和正常生长发育。防寒越冬的方法很多,一般常采用以下几种措施:

1.覆盖法在霜冻到来之前,在地面上覆盖稻草、落叶、马粪、蒲帘、草帘以及塑料薄膜等,待翌年春季晚霜后再把覆盖物清理掉,此法常用于一些两年生花卉、宿根花卉和一些在露地越冬的球根花卉。

2.培土法即壅土压埋或开沟压埋植株基部或地上部分,等冬天过后再将土除去,使其继续生长。此法适用于一些宿根花卉和较低矮的花灌木。

3.灌水法由于水的热容量大,灌水后可以提高土壤的导热性,将深层土壤的热量传递到土壤表面,可提高地面温度2~2.5℃。因此灌水可起到保温和增温的效果。

4.薰烟法在霜冻和寒流到来之前,在圃地周围点燃干草堆,使浓烟遍布苗木周围上空。因烟和水蒸气组成的烟雾能减少地面散热,故可防寒。

5.包扎法对一些大型观赏植物,因植株高大,无法培土或覆盖,常用草或塑料薄膜包扎防寒。如芭蕉、夹竹桃和一些新移植的木本植物。

第二节观赏植物的温室盆栽管理

一、温室环境的控制与调节

在温室中,观赏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主要环境条件几乎都可以人为控制和调节,其中的温度、光照和空气最为重要。

(一)温度

温度对观赏植物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室内温度的高低、温差的大小以及与空气湿度、通风和光照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在保证温度不超过植物的最高和最低极限温度的前提下,室温的控制和调节应符合自然规律,也就是中午温度应较高,早晚温度应较低;春、秋两季的室温高于冬季的室温,并防止温度的骤然升降和温差过大。

调节温度的方法有:①利用燃煤或暖气提高室内气温,也可以利用阳光照射和电热线加温来提高盆土或床土的温度。②夜间屋顶覆盖草帘和关闭门窗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保持室温。③白天打开门窗通风,室内喷水或玻璃屋顶上遮荫都可以降低室温,但要避免低温高湿情况的发生。

(二)光照

遮荫是调节光照的主要方法,有时也可以交换位置来调节。冬季阳光不太强烈,不论是阳性植物还是阴性植物都需要有良好的光照,一般不必遮荫;而春、秋两季中午光照较强烈,最好采用遮荫措施。夏季阳光强烈,即使是阳性植物,有时也难以忍受,因此需要给予适当的遮荫降温。其他方法还有:覆盖苇帘、尼龙网或用石灰水涂刷玻璃窗,以降低透光效果。

(三)湿度

温室的盆栽植物摆放相对集中,一般不需要增湿也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但有时因加温、日照强烈或室内通风也会降低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为此也需要调节。常用的方法有在室内地面、花台、花架上喷水或修建水池,或安装弥雾设备定时弥雾。当室内湿度过大时,可在晴天午间打开门窗通风,以降低湿度。

(四)通风

温室往往通气不良,以致影响到观赏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为了克服保温、保湿和通风之间的矛盾,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根据天气情况,最好在中午开窗通风,以免影响室温。②最好在通风的同时,保持室内的相对湿度,有条件的温室最好在通风的同时进行弥雾。

二、观赏植物的进出房与室内外摆设

温室盆栽的观赏植物,绝大多数因夏季室内温度过高、通风不良,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而要在每年春季晚霜之后,把植物移至室外养护,待秋季气温下降,早霜出现之前,再将其搬入室内保护越冬。仅有少数种类可留在室内。如仙人掌及多肉植物,以及夏季休眠的仙客来等。

盆栽植物的进出房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事先应有妥善安排。盆栽观赏植物因较长时间在温室内条件下生活,比较娇嫩,经不起环境的剧变,所以在出房前要给予锻炼。从2月底开始,遇到晴天要打开门窗通风,降低室内温度,适量减少水分供应,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以促进植株组织老熟,增强抗性,逐渐适应室外的环境。

盆栽植物出房后,要根据其生物学习性来安排摆放的场地,阴性植物应放在荫棚的北侧或中间,如厥类植物、八仙花、万年青、一叶兰、冷水花等;喜半阴植物可放在荫棚的东、西、南三侧,同时可以给阴性植物遮光,如文竹、朱蕉、棕竹、蒲葵、文殊兰等;中性植物多放在树阴下或大型阳性花卉的北侧,如橡皮树、桂花、米兰等;阳性植物应放在阳光充足的场地,如茉莉、扶桑、一品红、五色梅等。有些既怕夏季暑热,又怕雨淋,要求通风良好的观赏植物应专门搭设防雨荫棚来养护,如君子兰、倒挂金钟、仙客来等。一些株型高大、抗风能力差的种类,最好放在温室或其他建筑物的南侧,必要时还应设立支柱防折,如叶子花、白兰花、龟背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