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爱好观赏园艺学
19026300000018

第18章 观赏植物的栽培管理(3)

第三节花期控制

一、花期控制的定义及意义

花期控制(controlling blooming season)是采用人为的措施,使观赏植物提前或延后开花的技术,又称催延花期。利用花期控制,可使各种花卉在四季均衡开花、在节日集中开放,使不同花期的花卉在同一时期集中开放或使某些每年开花一次的改为年内两次或多次开花。还可做到让原来花期不遇的杂交亲本在同一时期内开花,对提高观赏效果和方便杂交育种均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早在宋代就有用沸水薰、蒸,人工催花提前开放的记载。至清代《花镜》中有“变花催花法”一节,记载了人工将牡丹、梅花、桂花等催花的简单方法,当时在北方冬季常用暖室以火坑增温的办法,可使牡丹、梅花等提前于春节开放。20世纪30年代以来,也有根据植物对光周期长短的不同反应,而采取延长或缩短光照处理,从而提前或推迟花期。50年代起,生长调节物质也被应用到花期控制上,方法也层出不穷。欧美等国常控制郁金香、风信子、杜鹃花等使其在圣诞节开放。在切花市场供应调节中,也常用催延花期技术。

二、花期控制的理论依据

对于开花生理的研究已经将近一个世纪,德国人Sachs(1880年)首先提出,在植物体内存在着某种成花物质。尔后,Klebs(1918年)提出,植物开花的C/N理论。Carner(1920年)认为,光周期对植物开花有着重要影响。以后前苏联的Лысенко(1935年)指出,有些植物开花必须经过春化作用。尽管经众多学者的努力,但是开花过程的本质并未阐明。开花生理的核心问题是对所谓开花刺激物的研究,尽管有人认为花芽的形成是由单一物质所决定的,但是并没有找到这一物质存在的证据。然而很多研究者认为,在植物开花不同阶段的物质合成过程中,除需要所谓开花刺激物之外,可能需要一定数量的植物激素等化学物质。

(一)阶段发育

植物在其一生或一年中经历着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最初是进行细胞、组织和器官数量的增加与体积增大过程。这时植物处于生长阶段,表现为植物不断长高长粗,以后随着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植物便进入发育阶段,开始花芽分化和开花。对木本观赏植物来说,实生苗一般要经过一年或几年的童期(juvenile phrase),才能达到发育阶段。如果人为地创造条件,使其提早进入发育阶段,就可以提前花期。

(二)花芽分化的诱导

1.春化作用

有些观赏植物在其一生中的某一阶段,必须经过一段时期的低温诱导才能促进成花,这种现象称为春化作用。需要春化作用的植物多数是越冬的二年生花卉和部分球根、宿根花卉及木本观赏植物。低温对某些植物的成花可能是一种量的因素。前者不通过一定的低温只能引起植物成花的推迟,成花数量也可能大大减少;而后者不遇到适宜的低温,这些植物将始终不能开花。植物通过春化作用所需低温程度和天数随种类不同而异。有些植物春化的上限温度可以在9~11℃之间,也有些植物春化温度甚至可以引起植物组织形成冰晶的程度,但是多数植物在0~5℃的温度范围内通过春化阶段,植物春化的最有效天数变化较大,最大限度的变动在4~56天才能看到初步效益。

2.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现象是植物在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需要经过一定时间光照与黑暗交替,才能诱导植物成花的现象。一般认为,长日照能促使长日照植物开花而抑制短日照植物开花;短日照能促使短日照植物开花而抑制长日照植物开花。当然,有时光照处理还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配合才能奏效。目前的发展趋势认为长日照植物的光照阶段不是绝对地要求某一长日照条件,而是要求逐渐延长光照时数的环境;而短日照植物的光照阶段,也不是绝对地要求某一短日照条件,而是要求光照时数逐渐缩短的环境。还有人认为光周期诱导真正需要的不是足够长的日照和足够短的日照,而是足够短的暗期和足够长的暗期。

3.碳氮比(C/N)学说

植物成花的过程,不仅需要环境因素的诱导,同时也需要一些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等)的积累。一些试验结果表明,促使植物开花的因素并不是某些类型物质的绝对含量,而是其含量的比值。当糖类物质含量多于含氮化合物时,植物便开花。当糖类物质含量低于含氮化合物时,植株不开花或延迟开花。

4.积温学说

实验证明,植物体平均发育速率与植物发育期内环境的最低(下限)温度以上的温度总和(积温)呈直线关系,尤其是那些对光周期要求不严格而生育过程又与温度条件密切相关的植物种类,完成发育的全过程就要求一定的积温。有时,在满足积温的基础上,植物才接受环境中光周期或低温春化的诱导。最后在这些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才能够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

三、花期控制技术

(一)温度调节

很多植物在高温时形成花芽,也在较高温度下开花,如白兰、茉莉、紫薇、月季等。这类植物在气温下降前,继续给以高温,夜温保持在22℃以上,则可以不断发生新枝,形成花芽,连续开花。有些植物在高温下进行花芽分化,但必须经过低温休眠阶段方能开花,如早春开花的梅花、桃花、牡丹、樱花等。这类花卉可在花芽分化基本完成以后,在休眠期给以高温(如28℃)以打破休眠,可望提前开花。但升温必须循序渐进,否则只开花,不长叶,或出现畸形,反而不美。如休眠期不足,则开花不整齐,或花与叶同时长出,同样事与愿违。反之,在这类花卉休眠期即将结束,而气温即将上升时,如继续给以低温,保持0℃左右,延长休眠期4~5个月,即可推迟花期,如杜鹃、水仙、梅花、桃花等。但桂花秉性喜凉,入秋后降温时开放。故在高温下花芽分化后,如给以25℃高温,则可推迟开花;而在18℃以下经过5~7天,即可开花。

(二)光照调节

如前所述,光周期对花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三色堇、金光菊、唐菖蒲、凤仙花等在春、夏季长日照时开花;菊花、叶子花、蟹爪等在冬季短日照条件下开花;翠菊等花芽分化在长日照条件,而开花则在短日照条件,为长日照植物;瓜叶菊等花芽分化在短日照条件,开花在长日照条件,为短日照植物。对于短日照植物,可利用短日照办法,每日给予14~16小时的暗处理,则可提前开花。如菊花依品种的不同,经50~60天,即可开花。一品红在5月中旬至9月中旬,单瓣种处理45~55天,重瓣种处理55~65天,则自7月初至11月连续开花。叶子花经45天短日照处理,即可提前开花。暗处理时遮光必须连续,不可漏光和中断,遮光时的温度不高于30℃,长日照处理唐菖蒲等花卉时,每日给以14~16小时光照,则可提前开花。菊花如行长日照处理,则可推迟花期。用昼夜倒置的办法,使夜间开花的昙花在白天开放。

(三)生长调节剂处理

生长调节剂中,赤霉素制剂如“920”有打破休眠的作用,乙烯利有催熟作用,B9、萘乙酸有阻碍离层的形成及推迟果实成熟,减少落果的作用。当茶花花芽在7~8月高温下进行花芽分化,2~3月开花,可在8月底至9月初开始以500~1000mg/L的“920”每日或隔日涂抹一次花芽,1个星期或半月后剥除鳞片4~6枚,继续涂抹,经25~30天,即可开花。海棠、苹果花后70~80天,以20~40mg/L萘乙酸或B9喷射植株,每半月一次,连续3~4次,则可抑制离层的形成,推迟落果,延长观赏期。当芸香科植物橘子、柚子、香橼等果实长到绿色开始由浓变浅,果皮开始变光滑时,以500~1000mg/L的乙烯利每隔10~15天涂抹果实一次,则可提前半个月变色以供观赏。

(四)改变繁殖期

采用分期播种或扦插的办法来调节花期,如凤仙花、万寿菊、孔雀草、百日草等,可自3~7月分期分批播种,则可从6~10月陆续开花。唐菖蒲4~7月分期种植种球,则可在7~10月开花。孔雀草、一串红等5~7月扦插,则可在9~10月开花。

(五)改进栽培管理

采用修剪的办法,月季在正常生长状态下,修剪后45天可萌生新枝开花。象牙红每次花后进行强修剪,一年可开3~4次花。紫薇于开花后期8月中旬左右进行修剪,经45天又可再次开花。采用修剪与施肥相结合的办法,甚至一年内能开3~4批花朵。一串红花后摘除花序及其以下1~2片叶,则25~35天后又可再次开花。此外,调节水分,减少氮肥,增施磷、钾肥等措施,均可在调节花期上发挥作用。值得说明的是,在花期控制中,应根据不同植物种类的开花习性及要求开花的时间,采取相应的措施。但任何措施都不是孤立的,而必须与其他措施相配合,成为一个整体,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