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休闲爱好观赏园艺学
19026300000060

第60章 园林植物造景(2)

虽然我国园林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可是大量可供观赏的种类仍然处于野生状态,而未被开发利用。在园林植物造景中常感到植物种类贫乏,园艺栽培品种不足及退化,大大影响了植物造景。一些西方国家尽管在植物种类的收集、园艺栽培品种的培育及植物造景等的水平大大超过我国,但他们对观赏植物育种工作的点滴成就都以商业秘密不予泄露,还窥视我国野生资源中的最优单株,以期进一步提高育种的成果。1987年4月,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在贵阳召开了全国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研讨会。代表来自全国25个省、市,73个单位,这是建国以来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一次学术性聚会,为促进开发利用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推动植物造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会议一致认为观赏植物在园林绿化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丰富人民生活和发挥经济效益等方面逐步得到全社会的认识。这为发展我国观赏植物事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会议还认为,观赏植物种质资源是我国的宝贵财富,是发展园林事业的物质基础。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进一步开展资源考察,摸清家底,加强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的工作;对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应以就地保存和转地保存相结合;积极引种,开展种质资源研究和选育良种工作。对现有的珍贵种类应明确保护是手段,开发利用是目的,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开发利用当地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既能丰富园林植物种类,又能突出地方特色和克服从外地长途贩运苗木的弊端,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来,各地在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及引种、推广中已初见成效,沈阳园林科研所引种辽宁省野生花卉70余种获得成功,并在公园应用中推广20多种。山西太原园林科学研究所采集鉴定野生观赏植物标本2500号,隶属97科,168属,326种;引种成功103种,隶属43科,72属。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写出了西双版纳热带野生花卉专著。广州华南植物园、昆明园林科学研究所、浙江富阳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武汉园林科学研究所等已引种木兰科植物近90种、栒子属植物60余种。北京植物园引种小檗、丁香等20余种。华南植物园引种石槲属植物近40种。广西南宁树木园和南宁市园林局收集金花茶20余种。武汉东湖磨山植物园收集梅花150多个品种。昆明植物研究所在参考有关名录和调查采集研究的基础上统计出云南观赏植物共2040种,其中裸子植物计8科,25属,66种;双子叶植物78科,248属,1504种;单子叶植物8科,73属,296种;蕨类植物22科,47属,174种;其中以杜鹃花科、兰科、报春花科、龙胆科为最多,均超过100种以上。

第二节园林植物造景的布局原理

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的高度统一。即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植物景观中艺术性的创造极为细腻又复杂。诗情画意的体现需借鉴于绘画艺术原理及古典文学的运用,巧妙地充分利用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进行构图,并通过植物的季相及生命周期的变化,使之成为一幅活的动态构图。

一、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

园林植物姿态各异。常见的木本乔、灌木的树形有柱形、塔形、圆锥形、伞形、圆球形、半圆形、卵形、倒卵形、匍匐形等。特殊的有垂枝形、曲枝形、拱枝形、棕榈形、芭蕉形等。不同姿态的树种给人以不同的感觉:高耸入云或波涛起伏,平和悠然或苍虬盘舞。与不同地形、建筑、溪石相配植,则景色万千。之所以形成不同姿态,与植物本身的分枝习性及年龄有关。

(一)单轴式分枝

顶芽发达,主干明显而粗壮。侧枝从属于主干。如主干延续生长大于侧枝生长时,则形成柱形、塔形的树冠。如箭干杨、新疆杨、钻天杨、台湾桧、意大利丝柏、柱状欧洲紫杉等。如果侧枝的延长生长与主干的高生长接近时,则形成圆锥形的树冠,如雪松、冷杉、云杉等。

(二)假二叉分枝

枝端顶芽自然枯死或被抑制,造成了侧枝的优势,主干不明显,因此形成网状的分枝形式。如果高生长稍强于侧向的横生长,树冠成椭圆形,相接近时则成圆形,如丁香、馒头柳、香椿等。横向生长强于高生长时,则成扁圆形,如板栗、青皮槭等。

(三)合轴式分枝

枝端无顶芽,由最高位的侧芽代替顶芽作延续的高生长,主干仍较明显,但多弯曲。由于代替主干的侧枝开张角度的不同,较直立的就接近于单轴式的树冠,较开展的就接近于假二叉式的树冠。因此合轴式的树种,树冠形状变化较大,多数成伞形或不规则树形,如悬铃木、柳、柿等。

分枝习性中枝条的角度和长短也会影响树形。大多数树种的发枝角度以直立和斜出者为多,但有些树种分枝平展,如垂枝柏。有的枝条纤长柔软而下垂,如垂柳。有的枝条贴地平展生长,如匍地柏等。

乔、灌木枝干也具重要的观赏特性,可以成为公园的主要观赏树种。如酒瓶椰子树干如酒瓶,佛肚竹、佛肚树,干如佛肚。白桦、白桉、粉枝柳、二色莓、考氏悬钩子等枝干发白。红端木、沙棘、青藏悬钩子、紫竹等枝干红紫。棠棣、竹、梧桐、青榨槭、河北杨、毛白杨等枝干呈绿色或灰绿色。山桃、华中樱、稠李的枝干呈古铜色。黄金间碧玉竹、金镶玉竹、金竹的杆呈黄色。干皮斑驳呈杂色的有白皮松、榔榆、斑皮柚水树、豺皮樟、天日木姜子、悬铃木、天日紫茎、木瓜等。

花是植物最重要的观赏特性。暖温带及亚热带的树种,多集中于春季开花,因此夏、秋、冬季及四季开花的树种极为珍贵。如合欢、栾树、木槿、紫薇、凌霄、美国凌霄、夹竹桃、石榴、栀子、广玉兰、醉鱼草、木本香薷、糯米条、海州常山、红花羊蹄甲、扶桑、腊梅、梅花、金缕梅、云南山茶、冬樱花、月季等。一些花形奇特的种类很吸引人,如鹤望兰、兜兰、飘带兰、旅人蕉等。赏花时如能闻香则更为宜人,所以如木香、香水月季、菊花、桂花、梅花、白兰花、含笑、夜合、米兰、九里香、木本夜来香、丁香、茉莉、栀子、柑橘类等备受欢迎。不同花色组成的绚丽色块、色斑、色带及图案在配植中极为重要,有色有香则更是上品。根据上述特点,在景观设计时,可配植成色彩园、芳香园、季节园等。

很多植物的叶片极具特色。巨大的叶片如桄榔,可长达8m,宽4m,直上云霄,非常壮观。其他如董棕、鱼尾葵、巴西棕、高山蒲葵、油棕等都具巨叶。浮在水面巨大的王莲叶犹如一大圆盘,可承载幼童,吸引众多游客。奇特的叶片如轴榈、山杨、羊蹄甲、马褂木、蜂腰洒金榕、旅人蕉、含羞草等。彩叶树种更是不计其数。如红叶李、紫叶桃、紫叶小檗、变叶榕、红桑、红背桂、金叶桧、浓红朱蕉、菲白竹、红枫、新疆杨、银白杨等。此外,还有众多的彩叶园艺栽培变种。

园林植物的果实也极富观赏价值。奇特的如象耳豆、眼睛豆、秤锤树、腊肠树、神秘果、相思豆等。巨大的果实如木菠萝、柚、番木瓜等。很多果实色彩鲜艳:紫色的紫珠、葡萄;红色的天目琼花、欧洲荚蒾、平枝栒子、小果冬青、南天竺等;蓝色的白檀、十大功劳等;白色的珠兰、红端木、玉果南天竺、雪果等。

二、园林植物造景的布置形式

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的古典园林中,植物景观多半是规则式。究其根源,据说主要始于体现人类征服一切的思想,植物被整形修剪成各种几何形体及鸟兽形体,以体现植物也服从人们的意志。当然,在总体布局上,这些规则式的植物景观与规则式建筑的线条、外形,乃至体量较协调一致,有很高的人工美的艺术价值。如用欧洲紫杉修剪成又高、又厚的绿墙,与古城堡的城墙非常协调;植于长方形水池四角的植物也常被修剪成正方形或长方形;锦熟黄杨常被剪成各种模纹或成片的绿毯;尖塔形的欧洲紫杉植于教堂四周;甚至一些行道树的树冠都被剪成几何形体。规则式的植物景观具有庄严、肃穆的气氛,常给人以雄伟、壮观的感受。

另一种则是自然式的植物景观。模拟自然的森林、草原、草甸、沼泽等景观及农村田园风光,结合地形、水体、道路来组织植物景观,体现植物自然的个体美及群体美,从宏观的季相变化到枝、叶、花、果、刺等细致的欣赏。自然式的植物景观容易体现宁静、深邃、活泼的气氛。随着各学科及经济飞速地发展,人们艺术修养不断提高,人们向往自然,追求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植物景观。于是,在植物造景中提倡自然美,创造自然的植物景观已成为新的潮流。

三、植物造景的自然美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植物种类丰富多彩。在自然界,任何植物种都不是单独地生活,总有许多其他种的植物和它生活在一起。这些生长在一起的植物种,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和面积,按照自己的规律生长发育、演变更新,并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称为植物群落。按其形成可分为自然群落和栽培群落。

自然群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育过程中,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及生境条件下自然形成的群落。各自然群落都有自己独特的种类、外貌、层次、结构。如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群落,在其最小面积中往往有数百种植物,群落结构复杂,常有6~7个层次,林内大、小藤本植物、附生植物丰富;而东北红松林群落的最小面积中仅有40种左右植物,群落结构简单,自然群落的组成成分单一,常常仅有2~3个层次。总之,环境越优越,群落中植物种类就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栽培群落是按人类需要,把同种或不同种的植物配植在一起形成的植物群落,服从于人们生产、观赏、改善环境条件等需要。如果园、苗圃、行道树、林荫道、林带、树丛、树群等。

植物造景中栽培群落的设计,必须遵循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并从丰富多彩的自然群落组成、结构中借鉴、提炼,方能在科学性、艺术性上获得成功。切忌单纯追求艺术效果及刻板的人为要求,不顾植物的生理特征和生态习性,硬凑成一个违反植物自然生长发育规律的群落。

(一)自然群落的组成

群落是由不同植物种类组成,这是群落最重要的特征,是决定群落外貌及结构的基础条件。因此首先要查明群落内每种植物的名称。各个种在数量上是不等同的,通常将数量最多、占据群落面积最大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优势种最能影响群落的发育和外貌特点。如云杉、冷杉或水杉群落的外轮廓的线条是尖峭耸立;高山的偃柏群落则表现为一片贴伏地面、宛若波涛起伏的外貌;热带榕树占优势的群落,则见悬挂大小粗细不等的气生根,以及独木成林的景观;海湾胎生的红树林,在海水退潮后就显露一片圆柱形。

(二)自然群落的外貌

群落的外貌除了优势种外,还决定于植物种类的生活型、高度及季相。

1.生活型

是长期适应生活环境而形成独特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态习性。因此,生活型也可认为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型。同一科的植物可以有不同的生活型。如蔷薇科的枇杷、樱桃、杏呈乔木状;毛樱桃、榆叶梅、绣线菊呈灌木状;木香、花旗藤、太平莓(Rubuspacificus)呈藤本状;龙芽草(Agrimonia pilosa var.japonica)心叶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lis var.cordifolia)为草本。反之,亲缘关系很远,不同科的植物可以表现为相同的生活型。如旱生环境下形成的多浆植物,除主要为仙人掌科植物外,还有大戟科的霸王鞭、菊科的仙人笔、番杏科的松叶菊、萝藦科的犀角、葡萄科的青紫葛、百合科的芦荟、鲨鱼掌、十二卷以及景天科、龙舌兰科、马齿苋科等植物种类。只有极少数的科,如睡莲科,其不同的种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活型,如莼菜、芡实、莲、睡莲及萍蓬草等。

2.群落的高度

群落的高度也直接影响外貌。群落中最高一群植物的高度,也就是群落的高度。群落的高度首先与自然环境中海拔高度、温度及湿度有关。一般说来,在植物生长季节中温暖多湿的地区,群落的高度就大;在植物生长季节中气候寒冷或干燥的地区,群落的高度就小。如热带雨林的高度多在25~35m,最高可达45m;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高度在15~25m,最高可达30m;山顶矮林的一般高度在5~l0m,甚至只有2~3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