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19027400000012

第12章 比较分析两位培根的认识论思想

方申国郭瑞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杭州310023)

摘要罗吉尔·培根和弗兰西斯·培根是哲学史上两位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在认识论思想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都以改造人类知识为目的。两个培根批判正统的经院哲学,构建唯物主义世界观,并积极倡导经验主义认识论和科学的实验方法。本文主要从认识的形成过程、关于错误认识的根源和认识的检验手段三个方面分析两位培根的认识论思想,通过比较分析来揭示他们思想上的内在联系和认识上的局限性。

关键词罗吉尔·培根弗兰西斯·培根认识论

罗吉尔·培根是中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学者,酷爱自然科学,尤其注重对科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他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型科学家,曾提出许多科学预言和幻想、提倡科学实验方法、强调数学的重要性,虽然受尽教会的迫害,但陆续完成了三部著作:《大著作》、《小著作》以及《第三著作》,被誉为“中世纪思想之王”。而弗兰西斯·培根以“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享誉世界,被马克思赞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反对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主张打破“偶像”和铲除各种幻想和偏见,提倡“双重真理说”,强调发展自然科学的重要性,被认为是经验归纳法的倡导者,著有《新工具论》、《学术的进展》等。

罗吉尔·培根生活在社会政治斗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为了维护当时社会的进步势力——英国国会,他积极参加反对教会和国王的斗争,并站在要求革新的立场上,批判教会的绝对权威、抨击僧侣的愚昧无知。罗吉尔·培根坚决驳斥了正统经院哲学的实在论,否认一般是独立存在的“实在”,肯定了个别事物即具体事物的客观实在性。基于这个基本的唯物观点,罗吉尔·培根构筑了自己独特的科学主义认识论体系。弗兰西斯·培根生活在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期,那时正是文艺复兴的末期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时代,他从进步的资产阶级立场出发,坚决批判正统经院哲学的权威主义、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构建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经验主义认识论思想。

1.关于认识的形成过程

罗吉尔·培根认为,科学认识是以个别的具体事物为对象的,而科学认识的过程则是一个“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在他看来,一切知识源于认识主体对个别物体的感觉,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依据。“如果缺乏感觉知觉,也就是缺乏与那种感觉知觉相联系的知识”,即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任何东西可被充分认识”,“一切事物都必须被经验证实”,只有经过经验事实的实证才能够成为可靠的实证知识。

弗兰西斯·培根也倡导经验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感性到理性”的科学认识过程。他认为,认识必须从客观事物的感觉经验开始,感觉经验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他在他的《新工具》中这样写道:“人们若非想着发狂,则一切自然的知识都应求之于感官。但是他也没有陷入狭隘的经验论的泥坑中,他强调感觉经验必须借助于理性加工才能成为科学认识,就像蜜蜂那样,既从外面采集材料,更要运用自己的力量去改造和加工这些材料。他论证认识过程应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回到实验。他既反对蚂蚁似的狭隘经验论,也反对蜘蛛般的纯粹理性论,主张认识应由感官开始,由感官的知觉沿着一条径直的、有规则的、谨慎的道路达到理智的知觉,即达到真正的概念和公理。

2.关于错误认识的根源

关于人类错误认识的根源,罗吉尔·培根提出了“四障碍”说,相应地,弗兰西斯·培根则提出了“四假相”说,这两种学说存在颇多相似之处,两个人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首先,就罗吉尔·培根而言,他认为,真正妨碍科学认识的主要障碍有四个,这些障碍妨害每一个人,无论人们怎样学习,都无法弄清楚他所学的问题,而总是屈从于谬误甚多、毫无价值的权威、习惯的影响、流行的偏见以及由于我们认识的骄妄虚夸而来的我们自己的潜在的无知。培根的“四障碍说”,将矛头指向正统的经院哲学家,同时也批评了那些缺乏主见的人们。

对于科学认识的获取,弗兰西斯·培根也认为必须要扫除阻碍科学认识的各种障碍,他把这些障碍称为“假相”,并根据哲学错误的不同来源把假相分为四类:

一是“种族假相”(idols of the tribe),这种假相是就整个人类(主体)而言的,也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它作为一种偏见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大致相当于希腊人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现代人所说的“人类中心”论。它使得人类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从主观出发,以自己的主观感觉和成见为尺度,将个人的意志和情感强加于客观世界中,从而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在对自然的认识中掺杂着许多主观的成分。

二是“洞穴假相”(idols of the cave),从名称上看,“洞穴”假相与柏拉图的“洞穴”喻有着一定的联系,相对于“种族假相”而言,它具有一定的后天性。在弗兰西斯·培根看来,“洞穴假相”是个人具有的,也即个体差别形成的偏见。个人主观性、偏隘性等认识偏差源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思维方式、生活习性和所受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就像每个人都居住在自己特有的“洞穴”里,因为受到空间的限制,无法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三是“市场假相”(idols of the marketplace),是指语言交往中产生的误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它所揭示的是“语言”作为一种先见对思维的约束限定作用,这表现为人们在交际中,由于语言概念的不确定、不严格,使人们的认识发生错觉和混乱,造成错误的观念,形成假相。市场假相,相当于现代分析哲学所要消除的“语义的混淆”。培根指出,影响认识的“市场假相”有两种:一是原本不存在人们虚构出来的词汇;二是意义不明确,模棱两可的语词。

四是“剧场假相”(idols of the atre),是指从各式各样的哲学体系以及错误的论证方法中移植到人们心中的假相。这一假相揭示的是传统的和当时流行的各种科学包括哲学原理、体系及权威的思想作为一种先见对人们认识的影响。培根把历史上的哲学和思想比作舞台上演出的一出出戏剧,人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对各种哲学体系的“剧本”信以为真,丧失了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思想受到束缚、认识发展停滞。

两个学说深刻地揭示了导致人们认识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种种认识论根源,目的是清算经院哲学所散播和灌输给人们的种种迷信谬说、偏见和怪癖、空论和诡辩,以及所编造的各种神学唯心主义体系,因而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在内容上,两者存在颇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某些不同,比如“四障碍说”阐述的主要是认识主体后天获得的障碍,而“幻象说”则除此以外,还着重论及了理智自然属性所带来的障碍。相比较而言,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假相”说更有系统性和理论意味,它涵盖了“四障碍”说所涉及的几种因素,并且更加详细地剖析了人类错误认识产生的根源。它不仅分析了认识主体先存的观念、经验、知识、语言以及哲学思想等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影响,而且还涉及意志、情感以及兴趣和爱好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制约作用,这在哲学史上是第一次。但同时也应看到,弗兰西斯·培根的假相说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它仅仅看到了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对人类认识的消极影响,而忽视了这些因素对人类认识在某些方面上的积极作用。

3.关于认识的检验手段

罗吉尔·培根充分肯定了实验方法对科学的确定性作用。他在著作中写道:“耳听到的不可信,归纳和推想出来的也不可靠。自然科学应当予以实验。”他指出:推理和经验是两种获得知识的途径,推理达到结论并使我们认可这一结论,但并没有给我们摆脱一切怀疑的确定性。只要结论没有通过实验的途径,心灵就得依赖对真理的直观。他断言,论证可以总结一个问题,但不能消除怀疑或承认其为真理,除非通过实验表明其确是真理,实验科学比其他依靠论证的科学都完善。他举例说,如果一个从未见过火的人用推理证明火能烧人、毁坏物品,他虽会接受这一结论,但内心仍不信服。除非他用实验证明这个道理,即使把手或其他可燃物置于火中,也不会避开火。但一旦做了这个燃烧实验,心灵就会相信真理的证据。罗吉尔·培根强调实验方法在认识检验过程中的重要性,他通过实验证明了:虹是太阳照着雨水反映在天空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以此驳斥了教会的“上帝的手指在天空划过的痕迹形成彩虹”的谬论。他研究过平凸镜片的放大效果,并且建议可以用这些镜片制成望远镜。培根通过实验进行科学研究之后,提出了许多大胆的科学幻想,比如制造自动舟船、车辆、潜水艇和飞机那样的东西等。罗吉尔·培根从实验科学的实证性、工具性和实用性等三方面论证了实验科学的优越性,即不仅能够作为一种科学的工具论证科学的各种结论,而且还能作为一种达到人为目的的实用工具。罗吉尔·培根的主张和实践导致了实验科学的思潮,并且被后来的弗朗西斯·培根所继承。

弗兰西斯·培根也强调科学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根本手段,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根本性认识。弗兰西斯·培根说:“一切比较真实的对于自然的解释,乃是由适当的例证和实验得到的,感觉所决定的只接触到实验,而实验所决定的则接触到自然和事物本身。”也就是说通过实验可以最后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弗兰西斯·培根还引述古人的思想来说明事理究竟能否知道,不能通过争辩来解决,而应诉诸实验。实验是发现和支配事物的形式的唯一途径;只有实验可以使得那些有利于人类的性质重复出现,可以把不利于人类的性质与事物相分离,并利用简单形式产生出人所需要的新的物体。此外,培根还指出人的感觉本身存在的缺陷可以通过实验和工具来弥补,因为实验使人的感觉范围扩大了。在《新工具》第二卷中,他提到“依赖于实验者多、依赖于工具者少,因为实验的微妙作用,要比感官在受了最精工具的帮助下所具有的微妙性还要大。”可见,科学实验比一般的观察更具准确性。总的来说,认识事物必须与事物密切接触,要通过科学实验、依据感觉经验,以实验结果为准绳,从中寻求普遍必然的规律知识。

由上分析可见,两个培根的实验所指的不仅是感觉经验,还指科学实验。他们把前者称为“自然的经验”,是自发产生的,而把后者称为是“用艺术帮助自然”,即在辅助仪器和适当工具的条件下获得,具有很大的可靠性。因此,两人都充分肯定了科学实验对认识的检验作用,提倡科学实验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注重客观事实,既符合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同时也适应了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4.关于认识论思想的局限性

两个培根的认识论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都未能摆脱神学世界观的束缚和旧思想残余的沉淀,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是由他们所处的时代决定的。罗吉尔·培根虽然在其他方面猛烈地攻击经院哲学,但是却赞同经院哲学的这样一个见解,即一切科学与哲学的目的,都是为了解释与装饰至高无上的神学。他接受了圣经的绝对权威——如果圣经的原本可以重新找到的话——和当时基督教的武断神学的整个体系,他坚信所有学问的目标归根结底是神学,数学作为一种具有实际效用的科学最终还是服务于神学的。弗兰西斯·培根在揭露经院哲学的神学性质时并没有一概表示反对宗教神学,他提倡二重真理论,即认为来自外界物质世界的感觉经验和来自上天的“启示”的知识各不相同。他在《神学大全》中论及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时就曾指出,学问有两种,一种是“从人的理智之光获得的原理中产生的,如数学、几何学等”,一种是“从上帝启示的原理中产生的”,即神学。他还写道:“人的知识就如同水,有的是从天上降落的,有的是从地下涌起的;一种由自然的光亮所陈示,另一种则由神圣的启示所激起……所以人的知识按照两种不同的来源分为神学和哲学两种。”所以说,弗兰西斯·培根和罗吉尔·培根在认识论思想上都具有充满神学的严重不彻底性。

参考文献

[1]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朱金高.笛卡尔和培根认识论共性初探[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0)

[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英]培根著.许宝骙译.新工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余丽嫦.培根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全增嘏.西方哲学史(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