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的学生党员公开答辩制度为例
陈冲李鸿浩胡利勇
(浙江工业大学杭州310014)
摘要高校党建工作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全局。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党建工作面对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必须与时俱进,自我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以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实行发展学生党员答辩制为例子,探索学生党员公开答辩制对高校党建的重要意义,分析答辩机制尝试的效果和亟待改进的问题,寻找党建工作创新的新路子,并且提出一系列完善答辩制的措施及相应意义。
关键词高校党建、学生党员、公开答辩机制
1.高校党建问题以及工作方式革新的重要性
高校党建历来是我党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中的党建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党年轻后备力量的输送,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和未来发展。
高校大学生以其风华正茂的年龄和较为高级的知识构成,不仅担负起党的未来,而且也将肩负起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社会物质文明有了显著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积极的改善,国民经济也处在持续稳定的增长中,但是改革开放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因素,这些负面效应也侵袭了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如:大学生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倾向;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严重,社会责任、集体主义意识淡薄;思想消极萎靡乃至颓废,不思进取;大学生犯罪的现象虽然属于极个别,人数不多但却在逐年增长,形势不容乐观。
在学生党员(包括预备党员)中也较为普遍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理论水平低下,有些甚至对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知之甚少;入党前后行为举止发生根本性转变,个别党员以为自己成为正式党员以后便可以“高枕无忧”了,不但学习放松,而且思想行为也与普通群众无异,丝毫不见先进性,没有发挥党员应有的模范作用。而在各大高校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跟不上数量的不良现象。目前,有些党的基层组织考察对象的人数远远超出正式党员、预备党员的人数,考察工作难度加大。有些学生党支部片面性地把党员发展的数量作为衡量支部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最为根本的党员质量。更有甚者,个别党支部中出现这样的提法:“可发展可不发展的,要发展;迟早要发展的,早发展,有缺点留在党内来解决。”这种绝对错误的想法和思路,直接导致学生党员的质量下滑,间接影响我党党员整体素质和我党的先进性。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成才、影响到他们的个人前途,而且更影响到他们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党员,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够支撑起党和国家的事业以及民族的未来。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建设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还相当不少,党内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的不符合甚至违背党的先进性和人民利益的问题也相当不少,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我们需要研究的新情况、解决的新问题也相当不少。”
当前,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预备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如何建立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是高校党务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重要课题。
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的“十六”大报告向全党明确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好大学生入党前的教育工作,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保证新党员质量,从而保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环节。
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当传统的党建工作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就有必要对现有的工作方式加以改革和创新,使之适应这个时代发展的需要。
针对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中容易出现的松懈现象,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党组织进行了深入调研和思考,着力从制度层面来考核原有党员发展、考核与监督办法中存在的不足,确立了以预备党员转正为契机,试行公开答辩制的基本思路,期望以此目标化管理为导向和机制,来更好地引导和监督党员在各阶段的表现,提高党员质量,进而探索出一条具备长效机制的高校党建新途径。
2.公开答辩机制在党员发展中的尝试性应用及具体操作
为切实扭转党员发展管理乏术、党员教育引导乏术的被动局面,目前,国内有一些院校开始或者已经在党员发展工作中引入答辩制度,如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扬州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淮海工学院等。淮海工学院是实行“组织发展预审答辩”和“发展党员公开答辩”双结合的原则。而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实行了“预备党员转正答辩”等答辩制度。
2006年5月,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11个学生党支部首次召开了学生预备党员转正公开答辩会。此次答辩会共有46位预备党员参加答辩,由学生党建专职辅导员、各学生党支部书记担任评委,另有50多位支委、正式党员和部分群众代表列席旁听。
答辩分三个环节:第一,脱稿自我陈述转正申请;第二,学院党员之家自律委点评;第三,答辩者回答评委和现场党员、群众代表的提问。
在自我陈述环节,答辩人要全面总结在预备期的思想、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等各方面的进步表现,同时进行自我批评,分析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学院党员之家自律委的点评主要提供关于答辩人预备期有无违纪情况和学习进步、落后情况的客观数据。在提问环节,评委们依据答辩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提问,并抽查其对党的相关理论、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掌握情况。另外,支部在讨论预备党员能否按期转正过程中,必须征求学生代表的意见,把群众对该学生预备党员的意见作为决定的重要依据。
经过紧张有序的现场答辩,此次共有5位预备党员分别因考试违纪、学习成绩下降明显、组织纪律意识淡薄等主客观原因,被建议延期转正。
在2006的10月份和12月份,学院又相继举行了两场答辩会,答辩会的规范度和影响度都在不断地提升。
鉴于学生预备党员转正答辩制度处于试行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正以全院学生的集体智慧积极补充和完善这一答辩制度,并准备全方位地推行答辩制度,将答辩制度广泛地应用到党员考核的各个阶段中去。
2.1在预备期间加入“期中检查”——“预答辩机制”——即预备考察期满半年时进行一次预答辩。在现行的预备党员转正答辩机制中引入“预答辩”环节,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增加一次“期中考”的考查力度,还在于给广大学生预备党员以更加强烈的自我要求意识和危机意识,保证预备党员再教育的卓有成效。
2.2对同一批发展的预备党员,预备考察期满时,引入“末等待定转正机制”。以往的做法是,只要表现基本合格(即预备期间成绩没有明显下降、没有违规处分,答辩环节表现一般以上)都给予通过;而现在同一考察群体内,一定比例的相对欠优秀的学生预备党员都可能被请上“待定席”接受更加严格的考核。
2.3无论规模大小,答辩准备工作都尽可能地充分、严谨。发展时间上的梯队能有效地引导大家向先进分子跟进、看齐,因此学院在党员发展的规模上能实现严格的控制。不以参加答辩人数的多少来决定对答辩会的重视程度和严肃程度,确保了各场答辩会在难易程度上、规范程度上都有稳定的保障,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2.4答辩形式尽可能多样化,答辩内容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管现有的答辩制度已经包含了自我陈述、党员之家点评和提问环节,但仍需在提问与答辩的方式上下工夫。在通过审核的前提下,允许答辩者以更加活泼、生动的形式展现自己的成长和收获。提问环节除了必要的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内容外,尽可能地结合答辩者自身的特点,这也反过来要求答辩会各位负责人自身具备一定的党员素质并且经过认真的准备。
2.5考评过程应尽可能以批评不足和激励先进为主,评价结果尽量做到客观、全面。答辩现场,对于学生预备党员的表现,不足的应当场提出;表现突出的给予通报表扬,使之再接再厉。评价结果除了综合评定,还要对学生预备党员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细节打分。坚持做到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
另外,预备期间的考评结果,将作为学年奖学金评定时的重要考核内容。被判定建议延期转正等情况的学生,将影响其学年奖学金评定,这样,势必要求学生在平时注意方方面面素质的提升,也有助于高校发展素质全面的学生党员。
此外,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党总支正考虑逐步展开学生党建各环节全方位、全过程的公开答辩制如下图所示。“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答辩制”、“预备党员转正答辩制”、“正式党员年度述职答辩制”等机制的连环实施,使答辩制度贯穿学生入党的全程,达到从头到尾把关党员素质的目的,以此来全面推进学生基层党组织健康、长效的发展。
贯穿党员发展全过程的公开答辩制图表
3.党员公开答辩机制尝试的效果和亟待改进的问题
自尝试实行答辩机制以来,在党员和群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们普遍认为实行答辩机制对于保障党员权益、发扬党内民主、增强党的活力,探索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3.1.1推行党员公开答辩制可进一步考验学生入党以及要求转正的动机、思想,并且让学生党员和学生群众在进一步巩固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过程中,客观上督促他们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使学生党员的思想进一步得到锤炼与净化。
3.1.2推行党员公开答辩制使组织发展工作进一步公开、透明,便于群众监督,而且有利于遏制“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等侥幸心理、投机行为的蔓延,有效地改善过去发展党员的最后一道程序流于形式的状况,保障了新接收党员的质量。
3.1.3推行党员公开答辩制使党组织能够和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乃至普通群众进行直面的无障碍交流,使组织和个人之间有更充分的相互沟通和了解机会。从长远来看,这对党的工作开展和党的自身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当然,在本课题研究和探索的起步阶段,不论是党员公开答辩制度本身还是其实施过程,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不足,亟需我们及时地加以改进。
3.2.1一次高质量、科学合理的公开答辩会,从策划、实施到最后审议,需要相当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答辩制度的大规模推广。如何做到既简化答辩设
计,又保证答辩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3.2.2公开答辩会不可能通过有限的几个问题实现对一个考察对象的全面了解,只能做到在某一方面的比较深刻的了解或者整体上的大致了解。因此,一“辩”定“结果”的方式,其科学性、合理性还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3.2.3部分学生党员和学生群众还是存在一些临时抱佛脚的情况,企图利用答辩制度可能存在的一些漏洞而“蒙混过关”。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要合理科学地设计答辩方式,减少“运气”的成分。
3.2.4全方位、全过程地实施党员公开答辩制度,需要与一系列的党建工作接轨。党建工作要创新求变,改变固有的一些工作模式显得尤为迫切,而全局性工作的持续改善,显然难以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我们所处的时代决定了高校学生工作对其党建工作者的决心、毅力和耐心有着更高的现实要求。
4.结束语
党建工作任重道远,高校党建的任务同样不可小觑。
学生党员公开答辩制度,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推广,从推广到完善,是一种创新,是一种发展,不但为高校乃至全党的党建工作提供了一条新路子、一种新想法,而且也充分显示出我党蓬勃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自我完善的创新意识。
目前,答辩制度的引入,应当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值得肯定。但也不能固步自封,要看到党建过程中层出不穷的各种问题,答辩制度并不是万能的。
要完善党员答辩制度,必须不断探索和研究,寻找更多更好的措施和方法。这样才能促进答辩制度的进步和完善。而这些宝贵的创新精神和严谨意识,才是我党永葆青春和活力的关键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桂珍、卢新明、司奉彦.试论高校大学生党支部建设.青少年研究,2006(3)
[2]杨天华.淮海工学院试行发展党员答辩制.http://www.cqvip.com
[3]张建、周文原、张文宇.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