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人生观和价值观多元化,对入党积极性不高
青年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多元态势。少数青年教师受西方资产阶级腐朽价值观的影响,滋长了个人主义和享乐思想,缺乏奉献精神,自我意识增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讲功利、图实惠,或要求各种不切实际的物质待遇,或伸手要官。还有个别青年教师评上了高级职称,感到功成名就,便不思进取,吃喝玩乐,享受生活,丧失了一个人民教师应有的形象。与此同时,青年教师入党积极性不是很高,据调查有些高校中的某些学院或系已经好几年没有发展新党员了,究其深层次原因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多元态势是主要原因。当然还有一部分青年教师认为自己是搞学问的,两耳不闻烦心事,因而不愿加入党组织。
4.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培育对策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必须针对青年教师的师德现状,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1开展外在教育与倡导内在修养的有机结合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校青年教师要努力实现党和国家对教师道德素质的要求,必须自觉接受外在的教育。高校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青年教师制订切实可行的政治理论培训计划,并用制度加以保证。如制定教师学习日制度,举办骨干教师政治理论培训班等。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加强外在教育的同时,要引导青年教师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修养”即古人所谓“修身”、“养德”,主要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以及正确的为人处事态度,以求得学识、才干、道德、涵养等各方面的充实、完善和提高。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教育者,完全具备提高自我修养的能力。学校应该按照党中央的要求鼓励青年教师自觉加强道德修养,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使其在育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提高师德和育人水平。
4.2运用激励手段与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的相互渗透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进行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仅靠说服教育不行,还必须与法制相结合,要法律作保证。可以说,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法律制度,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就难以落到实处。因为在社会意识形态中,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最为密切,本质也最为接近。综观近现代一切文明国家,社会道德规范中最重要的内容,大都被纳入了社会的法律体系当中,成为法律的规则而受到社会的遵奉。也就是说,在一个国家中法制的完善程度和社会道德的状况往往成正相关关系,即法制越是完善,人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越高,社会道德状况越好,从某种意义上说,遵守了法律就遵守了道德。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党和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规、制度,如《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都把师德提到了法规制度的层面,这也标志着我国师德建设步入了新的阶段。高校在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学习这些法规制度的同时,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教学事故处理办法》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使师德建设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师德教育只靠正面的说教灌输难以取得成功,必须与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与教师的工作实际、生活实际相结合,大力创造条件,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实现自身价值,发现自身价值,把师德修养变成教师自觉自愿的内在需要。渴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取得成就,这不仅是青年教师渴望自己成才,实现自身价值的心理需要,更重要的是,这种心理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加强师德修养的心理动力因素。青年教师往往具有创造力,追求自我完善,喜欢参与竞争。创造一个适合青年教师成长的政策氛围,激励广大青年教师奋发向上,不断进取,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青年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兴旺。如建立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制度,在选拔中坚持竞争择优原则,在使用中实行优胜劣汰的方法,高标准地层层筛选等。因此,高校在制定法规制度的同时也应把激励机制作为催化剂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4.3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制订科学道德规范的和谐一致
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应是建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我国传统美德的内涵有人归纳为“尊道贵德,律己修身、仁爱孝悌、诚信好礼、精忠报国、天下为公、以义制利、勤俭廉正、务实宽厚、自强不息。”有的专家则主张将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进行加工与改造,在此基础上注入现代内容和时代精神。他们将其归纳为“八德”:“忠、孝、仁、义、礼、信、廉、俭。”这些意见都是很有价值的。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应和在人民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新道德典范结合起来,并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新时期,对青年教师还要特别强调科学道德。要研究制订科学研究工作的规范,鼓励青年教师们执着地追求真理,研究和认识社会和自然界的不同现象及其运动规律,做到只问是非,不计较个人利害,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抱着强烈的责任感,勇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这是高校青年教师应具备的情操和道德价值观念。
4.4增强感情投入和提高物质生活待遇的辩证统一
提高物质生活待遇,不断完善保障机制。青年教师物质生活待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两方面:一方面依靠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另一方面靠高校自身的活力。我们已欣喜地看到,党中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决心,毫无疑问,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力度。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完全依靠国家的拨款显然难以满足高校日益增长的庞大的资金需求。就国内目前的形势来看,高校依靠自身在教学、科研两方面拥有的优势,广泛服务于社会,扩大资金来源愈来愈显得重要。高校可以通过加强校企联系、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争取社会的捐赠,积极开展广泛的岗位技术培训、自学考试辅导、成人教育、扩大招生等多种形式来增加学校收入,以便有效地改善教学条件和青年教师的生活待遇。
建设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优秀的教师需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学校作为管理者,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高校的青年教师有着强烈的受人尊重、被人信任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青年教师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生充满热情,使自己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另外,青年教师又处在特定的人生阶段,事业刚刚起步,但却受到爱情、婚姻、家庭、待遇、住房等较为实际的困难,因此学校领导要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在居住条件、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等方面作适当的倾斜,扎扎实实地为青年教师排忧解难,使青年教师无后顾之忧,真正感受到来自校方的关心爱护,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中去。
5.结束语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是一个关于中国高等教育跨世纪发展的重要课题。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要抓住根本,突出重点,落到实处,要充分认识到做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互相协作,共同参与,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以此来推动每个教师的个体道德实现师德的内化,形成对师德本质的认同,并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从他律走向自律,使师德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
[2]刘凤英.重视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中国高等教育[J],2002(8)
[3]杨亮.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思考.平原大学学报[M],2002(8)
[4]沈强,李国华.高校师德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现代教育科学[J],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