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19027400000005

第5章 大学生认知教育的本质、特征及方法浅析

何星舟李晓

(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教科学院杭州310014)

摘要认知教育(cognitive education)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教育模式,它是一种通过改变人已有的不健康的认知结构及其信息加工模式预防或者治疗、矫正不健康的认知行为,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核心在于帮助大学生学会建构健康的认知模式,关键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认知教育本质特征

为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背后到底有什么认知作为支持,必须将“认知教育”(cognitive education)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认知心理学为“认知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可以说从认知心理学的视野中去“窥探”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认知教育。认知教育(cognitive education)通过改变人已有的不健康的认知结构及其信息加工模式预防或者治疗、矫正不健康的认知行为,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其核心在于帮助大学生学会建构健康的认知模式和培养元认知能力。

1.认知心理学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个心理学的新流派,并已经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从广义上说,心理学中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学派都可称为认知心理学派。但目前在西方,大多数指狭义的认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而也叫认知加工心理学。确切地说,它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即感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语言等,它强调人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

人格的认知理论认为人格的差异是由人的信息加工方式差异造成的,也就是说人们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人的人格。该理论认为,处在同样的情景中,不同的人建构世界的方式不同。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或认知模式决定着我们个人内在动力组织以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个人在各种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行为方式,个人适应环境的习惯系统,个人生活风格、个人生活方式等等受到我们认知模式的影响,以及我们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这些内在的动力系统也受到我们思维方式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任何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都有其认识根源,不健康的心理常常来源于不健康的认知,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背后到底有什么认知作为支持,所以将“认知教育”(cognitive education)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显得非常重要,而且认知心理学为“认知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可以说从认知心理学的视野中去“窥探”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认知教育。

2.认知教育的界定

2.1认知与认知教育

所谓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过程,指人们在对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并构成想法和观点的过程。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刺激和反应的终结,外界刺激正是通过认知这一中介发生作用,而使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行为。面临同样的问题,不同认知结构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所以,认知方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所谓的认知教育(cognitive education)基于这样一种假设:一个人的思想和信念是引起心理问题的根源,人的大部分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都来源于认知的不科学和不合理。正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我们认为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的原因主要是认知方面的。所以,认知教育(cognitive education)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教育模式,它通过改变人已有的不健康的认知结构及其信息加工模式预防或者治疗、矫正不健康的认知行为,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其核心在于帮助大学生学会建构健康的认知模式。

2.2认知教育的本质与特征

认识教育(cognitive education)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基于心理健康的认知理论的假设,即:一个人的思想与信念是引起心理问题的根源。知、情、意、行,知是第一位的,没有科学的、健康的、良好的认知,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情感,不可能产生马斯洛所描述的攀登人生最高境界时不断出现“高峰体验”的美好体验,也不可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认知教育如此重要,那么它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有何不同?就其本质而言,认知教育就是一种教会学生如何建构健康认知模式的教育。

大学生认知教育的特征:(1)强调思维方式或认知模式决定人格特征,根据其心理发展水平,通过改变学生原有不科学的认知结构,对其不健康的认知行为进行预防、治疗与矫正;(2)引导学生注意环境、年龄以及生理等等的变化,自己心理方面会有哪些变化及其对策,学会自我保护与自我救助;(3)引导学生注意自己是如何思考、感受,了解自己在信息加工过程中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4)最终帮助学生学会建构健康的、科学的、良好的认知模式。

3.大学生认知教育的核心——学会建构健康的认知模式

3.1大学生认知教育方法的心理学理论基石

目前影响比较大的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包括医学模式、心理动力模式、行为认知模式、社会文化模式等等,大学生认知教育的方法来源就是变态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模式。

认知心理学家不满以过于简化的S-R(刺激-反应)来解释人类的行为,他们认为信念和期望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中介影响,即个体对刺激的认知因素才是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重要变量。心理健康的认知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利斯(Ellis,A.)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T.阿龙、贝克(Beck,A.T)的认知疗法与迈切鲍姆(Meichenbaum,D.)的认知行为矫正法(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简称CBM)。

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一下艾利斯(Ellis,A.)的ABC理论以及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他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于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主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与评价所引起的。在ABC理论当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以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所以,在认知心理学看来,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克迪特斯所说:“人不是被事件本身所困扰,而是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外部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于诱发事件所持续的信念、看法、解释,即是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更直接原因。艾利斯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出日常生活常见的产生情绪困扰、甚至导致神经症的11类不合理信念。而理性情绪疗法则是引导来访者认知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同时学习以合理的信念来取代不合理的信念,以改变认知方式来消除不良情绪和矫正心理异常。

3.2加强元认知培养是大学生认知教育关键所在

艾利斯的宗旨与大学生认知教育的本质或核心不谋而合,我们应当借鉴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提出大学生认知教育的主要方法,核心是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建构健康的认知模式,关键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是究竟指的是一种什么现象呢?对于这一问题,不同的研究者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国内研究者们认为,元认知的实质是“个体对当前认识活动的认知调节”,是一种活动过程,这种调节活动通过两种基本过程而得以实现,即监测和控制。以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者皮亚杰的理论分析,人类的知识,无论是群体的还是个体的,其构成都是“双向建构”的产物,即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自身的认识结构也得到了提升,而且人又不断使用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锤炼的“认识结构”这一利器,反过来解剖自己的认识(其至包括认识结构本身)并及于其他专属于人的领域——意识的、思想的、情感的、人际的、个性的诸多方面。那么教会学生建构健康的认知模式关键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就显得重要而迫切了。

除了艾利斯(Ellis,A.)的ABC理论以及理性情绪疗法歪,伯恩斯的三栏目与寻根术以及塞利格曼的ABCDE记录等心理技术其实包含着元认知的成分,通过自我认知治疗与认知改组达到建构健康的认知模式。

无论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还是归因疗法,无论采取何种技术,都要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不断反省,强化对自我认知特点的认识,就会逐渐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聪明,心情会更加舒畅,人格朝着健全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玲等.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王晓峰等.论认知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22(4)

[3]王玲.变态心理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