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19027400000072

第72章 浅析高校科研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构建(1)

俞路曦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杭州310014)

摘要科研激励机制的建设与形成,是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推动科研工作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营造激励氛围,依据人性化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管理激励方法,则是科研激励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激励机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双重任务。高校科研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职能,是现代大学制度的特征之一,在高校科研管理系统工程中,科学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的建设与形成,是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推进科研工作大力开展的重要手段。

1.激励理论与激励机制

所谓激励,在组织行为学中,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发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这也是人们通过所说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人的积极性高低,总是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及内在承受力的作用而不时地变动着。它一旦被激发出来并达到相当高度,其业效可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地提高。

激励理论按其所研究的激励侧面的不同及其与行为的关系不同,可归纳和划分为需要型、过程型和行为矫正型三大类。按照马斯洛(A.H.Maslvo)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赫茨伯格(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指出,激发人的积极性的因素有两类:一是保健因素,它能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如工资、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等;另一类是激励因素,它能促进人们的进取心,激励人们做出最好的表现,如社会承认、成就、进步等。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有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它认为目标是一种刺激,合适的目标能够诱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的方向;美国行为科学家洛克提出的目标设置理论,它认为致力于实现目标是工作的最直接的动机,目标会使人的行为具有方向性,引导人们去达到某种特定的结果。行为矫正型理论最著名的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即行为与影响行为的环境有关,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可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

激励是以人为本理论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它追求管理活动的人性化。机制则是以制度为导向的、追求管理活动的制度化。在组织中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就是追求管理活动人性化与制度化的平衡。因此,激励机制的实质就是: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即组织或管理者)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即组织成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一定的激励机制会“自动”地导致激励客体的一定行为,呈现出某种规律性。激励只有形成机制,才能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

2.高校科研人员的特点

人的积极性与需要密切关联,需要是积极性的来源,动机是行为的直接动力,目标是行为的诱因。需要的满足是发挥积极性的动力系统,因而满足每个高校科研人员的需要,是高校科研管理目标的内容之一,是高校管理者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搞好科研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从科研者的需求结构出发,正确认识到他们的需求特点。

首先,与基本生活相关的物质需要增加。物质需要在人类各种需要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基础性地位。古人言:“君子忧道不忧贫”,而今高校教职工既“忧道”又“忧贫”,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他们的职业受到社会赞扬,而收入水平却不如其他职业,一些人不能全身心的工作,甚至放弃科研转而经商或做兼职。因此,必须提高科研工作的经济效益,使他们更好地从事教学、科研活动。

第二,自我实现的需求强烈。对于高校的大多数职工来说,虽然基本物质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能依然敬业爱岗,对事业执着追求。他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在科研和教学上的成功,以不平凡的业绩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来实现自我价值。据相关调查资料表明:目前高校中、青年教师主体意识增强,可望建功立业,95%以上的中、青年教师的兴奋点集中在“事业成功”、“有所作为”和“贡献社会”上。

第三,中、青年科研人员中学习深造的需要突出。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使高校广大职工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急迫感和危机感。他们时刻的认识到,21世纪科技、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对高校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如果不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补充边缘学科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就不能适应未来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需要,也难以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因此他们渴望能有机会继续深造、参加国内外进修学习或攻读学位,得到更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这一方面的需求对于中青年科研者显得更为迫切。

第四,公平需要日益增加。随着主体意识的唤起和对公平认识的提高,面对现实中存在的某些不公平现象,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的公平需要日益增长。尤其是在高校内部分配制度、人事制度、职称评聘、进修学习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公平需要。因此,无论是收入分配、利益分配还是晋升与奖励制度都要有严格的考核标准,以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积极性。

3.目前高校科研管理中采用的主要激励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3.1目前高校科研管理采用的主要激励方式

在近年高校科研管理中,目标激励、强化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等大部分方法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应用,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的激励措施有:(1)加强科研规划和目标管理。通过合理设定目标、分解目标、统一目标,使全体科研人员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增强责任感、积极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更好地实现整体目标。(2)营造重视科研、尊重科研人员的良好氛围,加强对科研先进任务的宣传,强化精神激励,提高科研人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3)树立典范,加强考核,量化管理,提高科研人员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其工作动力。(4)设立科研人才专项经费,加强人才培养,积极为科研人员参加学术交流、培训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5)促进领导治校和教授治校两者的有机结合,推进管理的民主化进程,提高科研人员参与科研管理的程度,更多地给予科研人员发言权和提高其主人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