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19027400000074

第74章 以人为本:高教管理第一要务(1)

叶文兰俞军良

(浙江工业大学工会杭州310014)

摘要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核心,确立以人为本的高教管理理念是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时代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对人潜在能力的充分信任和对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追求基础上。高校管理的以人为本内涵就是对教师学生进行人本化管理,为教学科研活动创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达到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目的。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教管理要务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它随着人学的研究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观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高校教育及管理各个层面。现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思想不仅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起点和终点皆是“人”,而且还包括另外一层含义:即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调以人的生活条件来分析和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以人为本”核心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人类的一切活动要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享受等各种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把人作为手段与目标的统一。

1.解读高教管理下的以人为本内涵

“在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中,通过建立教育关系和教师劳动对象化而实现的人性发展,就是教育的本质”。高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地,这几项功能都离不开与人的联系、管理、教育等过程,故而,教育是人的活动,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活动,人是教育的主体。高教管理活动是一项特殊活动,它是通过管理人员与学生、教师的双向互动进行的,要达到高教管理的良好态势,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就必须以转变高教管理理念为前提,以人为本,尊重人格,顺应历史与环境为出发点。在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以人为本”内涵体现在对学生和教师以及教学资源的人本化管理,“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际关系及其影响,强调情感作用,在理论上表现为“人-人-人”关系,有别于传统的“物-人-物”的高教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教育是所有领域中与人关联最直接、最紧密的,“以人为本”既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一种方法论,落脚点在“人”,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即: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新时期高校建设必须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根准绳,努力促进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高校作为一种组织,具有与其他类型组织不同的特点,但也面临着和其他组织一样的根本性问题,大学的人是具体的,学校的制度安排、政策选择和校园文化建设、维护等,必须以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人员这样的自然人为本。

在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育人以学生为主体,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校办学必须以人才为本,落实到具体的人就是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努力创造教职员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环境,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形成教育战线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发展局面。

在高校倡导“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客观要求。21世纪是强调“以人为本”世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日益成为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创新是为了发展,发展是高校的终极目标,但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是为了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发展同样也是一个手段,人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目的,而发展需要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只有构建和谐高校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2.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教管理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是要把人作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来满足人的需求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所在。

作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既是高教管理的主体,又是高教管理的客体。人是有情感、需要、动机、个性等的生命体,对人的管理始终是高教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效率的关键。在高教管理实践过程中,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从来都不会被动、消极地接受来自高教管理主体发出的各种信息、控制指令的。故此,高教研究只有从人出发,在充分研究人、了解人、充分满足人的合理需求的前提下,才能保障教学机制的正常运行,使高教管理达到预期目标和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