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19027400000076

第76章 保障外来民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高校务工队伍(1)

俞军良

(浙江工业大学工会杭州310014)

摘要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外来务工人员已逐渐融入到和谐的校园氛围中,通过他们长期以来付出的辛勤劳动,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社会的高速发展,学校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各方面保障相对滞后,致使外来务工队伍极不稳定,向劳动部门或上级部门上访、投诉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外来务工者的劳动权益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本文通过对高校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情况及面临问题的调研与分析,提出几点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和谐

日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提到:“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加强劳动保护,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已由过去的封闭型向社会化变革,由单一的行政事业型向多元化的社会型转变。职工的构成也由原行政事业编制占绝对多数向多种“身份”转移,社会佣工与正式职工相比已占到相当的份额。加之社会的高速发展,学校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各方面保障相对滞后,外来务工队伍极不稳定,向劳动部门或上级部门上访、投诉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外来务工者的劳动权益工作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高校外来务工队伍基本情况

1.1数量众多,层次复杂

随着高校办学的多元化以及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不断向前推进,高校职工出现多种“身份”,各类社会佣工占正式编制教职工的比例不断上升,基本接近50%的水平。主要集中在产业、后勤、保卫、二级民办学院等部门。各类社会佣工的组成既有文化知识水平层次较高的大中专毕业生,又有城市下岗职工和退休职工,但主体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占各类社会佣工的80%。按人员身份和用工性质分,主要有学校人事部门核批的实行人事代理的企业研发、管理人员,产业企业自聘的合同(聘用)制工人和研发管理人员,学校人事部门核批的各院部、保卫处等事业性部门使用的临时工,后勤企业自聘的临时工等四个层次。

1.2待遇较社会企业相对较低

在到高校工作的各类外来务工人员中,由学校人事部门代发工资的计划外流动编制人员主要集中在担任企业开发、管理方面的人员。在民主权益维护方面,学校各级工会组织做了大量工作,有的已邀请外来务工人员代表列席本单位教代会,参与本单位、本部门的民主管理,如产业、后勤集团外来务工人员代表列席二级教代会,二级民办学院外来务工人员代表列席三级教代会等。在保障经济权益方面,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层次人才,无论是人事部门核批的计划外流动编制人员,还是用人单位自聘的人员,大都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参照事业单位工资标准发放劳动报酬;对产业企业工人,由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按照有关规定发放劳动报酬,按时交纳“三金”;对临时佣工,大都未签订劳动合同,劳动报酬虽均高于市最低标准,并享受一定的劳保福利,但比起社会许多企业的佣工,待遇总体不是很高。

虽然在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维护方面已做了一些工作,但总体上说,他们的合法权益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特别是后勤、保卫等部门的佣工,存在未能实行同工同酬,主人翁地位未能充分体现,劳动争议无处申诉的现象。

1.3流动性大,外来务工队伍极不稳定

外来务工人员中,特别是临时佣工,流动比较大,队伍极不稳定。

1.4劳动力无序转移及信息不对称

据报载,当前我国农村已有将近1亿富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同时,我国农村尚有

1.3亿富余劳力。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大批农村富余劳力将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涌入进城打工者的行列。其中仅有部分是有组织地转移,大多数是自发、无序、分散地涌入城市。尽管近年以来出现了“民工荒”,但由于就业信息不畅、文化水平不高、职业技能不强等原因,对于就业愿望迫切的进城务工人员来说,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并非易事。

1.5城乡差别对文化心理的影响

农村与城市、外乡与本土文化的差异发生碰撞,人们头脑中的文化偏见在短期内很难清除。不少师生把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的责任都算在外来务工人员头上。再有,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卖淫嫖娼、偷窃、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和不讲卫生等不文明行为也强化了这种文化偏见。文化上的偏见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疏离感,使很多师生无法真正信任外来务工人员,与他们平等地交往,并为他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2.存在问题

2.1核心问题是经济利益

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其核心主要是涉及经济独立核算单位的经济效益和利益格局重新分配的问题。因为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由单一的行政事业型向多元化的社会型转变,高校后勤、产业社会化,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都逐步地在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实行了经济成本独立核算,并且在用工、分配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自主权。作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它的最终目标,同时由于它又与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后勤的利润率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稳定,因此又兼顾着学校的综合社会效益。由于有些部门外来务工人员数已超过正式职工,利益分配格局就要重新调整,从而会打破现有的平衡,甚至会波及学校与产业、后勤企业间管理体制的重新调整。

2.2思想观念上还有障碍,没有认识到外来务工人员是工人阶级新成员

外来务工人员的主体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现状,使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对农民工的阶级属性的认识还停留在:农民工来自于农村,在农村他依然是土地的所有者,他的阶级属性依然是农民。而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所以对农民工加入工会在思想上还存在这道藩篱,还没有认识到他们是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应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更新思想观念,统一思想认识,才能使这项工作的开展减少阻力。

2.3保护性法规和制度滞后

虽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受教育权、获得报酬权、人身权等各项权利,《劳动法》、《私营企业条例》等法规也对劳动安全、劳动保险等事项作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但侵害进城务工人员包括妇女权益的事件还是屡屡发生,其主要原因之一还在于我国现行的部分地方法规和条例,涉及非公企业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障的较少,也没有出台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在具体的法律解释上存在空白、留有死角。学校在具体行政工作中对于外来务工者的倾向性制度也相对薄弱或滞后。

2.4政策和体制上的缺陷

二元社会结构剥夺了农民的自由迁移权和自由择业权,抑制了农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使城乡之间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综合素质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差别,导致了农民进城后难以很快融入城市居民群体和城市文明的后果。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呈现的户籍壁垒还没有被彻底打破,进城务工人员在就业住房、子女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受到种种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