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豪锋祝安陈婉君胡洪武
(浙江工业大学杭州310014)
摘要本文以独立学院工科学生为背景,探讨学生课外科技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工科课外科技重要性问题对策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虽然发展历史较短,但发展速度却异常迅速,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支生力军。而课外科技作为二十一世纪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也必将随着独立学院发展的步伐在独立学院学生工作中落地生根。本文将以独立学院工科学生为背景,探讨学生课外科技工作的开展。
1.独立学院工科学生课外科技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课堂教育的任务正是为学生的发展打基础,当然也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基础。课外科技活动作为课堂教育活动的补充形式,对独立学院工科学生来说既是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也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也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1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工科学生接触的理论知识大多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公式、定理、概念等,内容抽象,逻辑性强,学习难度大,加之独立学院学生相较普通高校学生而言基础较差,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课外科技活动能巧妙地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知识的消化吸收。
1.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独立学院人才的培养相较普通高校而言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综合素质型人才培养,而课外科技活动正是该类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课外科技活动是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测试,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反映,同时也是对学生意志力的一次全面考验。在课外科技活动中除了要有过硬的实验技术之外,还必须要有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以及沉着冷静的良好心理素质。课外科技活动既是学生智慧与技巧的发挥,也是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表现,无疑有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1.3提高学生创新素质
加强工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从独立学院工科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角度来看,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是课内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具有课内教育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一是课内教学内容基本固定,而课外科技活动的选题和内容是可以完全自由的,学生个体的素质特点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课内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太多的余地,不容易与学生个体的兴趣和智力周期合拍,而课外科技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基本由学生自己掌握,容易达到与学生兴趣与智力周期的同步发展。三是课内教学的交流以教师为主,不容易产生思维的碰撞,而课外科技活动团队成员之间可以充分交流,有利于创新过程中的相互启发和激励。因此,课外科技工作的开展,为独立学院工科学生发挥和实现他们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机会和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2.独立学院工科学生课外科技工作中的问题分析
2.1学生层面问题分析
2.1.1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独立学院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成绩大多在中等或中等偏下,学习基础不很扎实。因此,在录取时,他们的整体基础相对于一本、二本学生而言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同时,据近年不完全统计,独立学院招生文科类专业录取平均分普遍要高于工科类。这意味着同是独立学院学生,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整体基础又相对弱于文科类专业。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独立学院工科学生在课外科技中存在的整体基础呈弱势。
2.1.2积极性相对缺乏
独立学院工科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超低空飞行”者多,优秀者少;上网吧者多,进图书馆的少;贪玩好耍消磨时间者多,目标明确刻苦学习者少。而工科类课外科技往往涉及较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多的额外课程量,短期内难以出成效,需要占用较多的课余时间来开展。两者相较,矛盾立显,导致许多同学积极性削减。
2.1.3恒心、毅力相对较差
独立学院工科学生家境较好,从小受父母娇宠,面对学习量大、持续时间长、操作过程艰辛的工科类课外科技,往往缺少吃苦精神,缺少恒心和毅力,缺少主动性和自觉性,不能很好地控制和约束自己,消极退缩。调查显示,独立学院有34%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耐力”,而普通高校学生这一数据仅为25%。因此,独立学院工科学生课外科技中半途而废的现象比比皆是。
2.1.4书写能力薄弱
独立学院工科学生一般理科强于文科,甚至有的语文成绩明显偏低,这意味着他们的书写能力没有保障。但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以及从事各项管理的人都与书写密切相关,当然课外科技从事者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科技的成果,一半甚至基本上要以书写来显示的,例如电子设计竞赛需要提交作品报告,课外科技立项评比需要论文,多媒体竞赛要求作品介绍等等。因此,独立学院工科学生书写能力的薄弱也是课外科技发展的限制因素之一。
2.1.5沟通能力欠佳
沟通能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只有在人们的行为中才说得清。工科学生沟通能力的内涵主要有:合作精神与团队精神、人际关系知识及知识表达能力。现代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更多的是以团队为基础展开,这就对队员的沟通能力提出了要求。但是,工作中我们往往发现大部分独立学院工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队员相互之间、队员与指导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合作与主动性,不能准确、合理的自我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科技活动的进度与成果。
2.2学院层面问题分析
2.2.1学院基础薄弱
独立学院由于发展时间短,经费来源特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独立学院工科学生课外科技的学术水平和发展规模,因此独立学院在整体学术氛围、学术水平和硬件基础上与其他类别高校存在差距。
2.2.2组织问题
现行的独立学院工科学生课外科技一般没有固定的指导教师,而是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组织。但是该部门组织其他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组织科技活动则受到了设备、场地、教师、经费等条件的制约。教学部门因为不是组织者,即使是临时参与,也不一定会全力以赴。得不到专业教学部门的支持,特别是持续的、长期的支持,其后果就是科技活动的科技含量极低,活动的内容常常受赛事要求所左右,不利于学生科技能力的培养和活动的有序进行。
3.对策分析
3.1开展全面的课外科技培训
普通的独立学院工科学生课外科技培训往往只重视学术内容,且受竞赛时间左右。临时组织教师、学生培训,而对于学生的基础、书写、沟通、思想等方面的指导有所忽略。因此,有必要制订一套全面的培训、指导计划,一方面开展书写、沟通讲座,提高学生在课外科技活动中的论文书写、言语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部门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不断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同时,工科学生课外科技基础尤为重要,建议可以从低年级着手,结合教务适当开设与课外科技基础相关的选修课,并举办各类经验交流与讲座,提升校园整体氛围和学生整体基础。
3.2多方面措施促进学生积极性
独立学院工科学生课外科技工作中,宣传对于提高学生积极性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普通的通知、横幅、传单对于学生而言似乎效果并不理想。相反,如果能在学生队伍当中挖掘一批真正有兴趣的成员,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同伴效应”原理开展动员,则更有利于校园氛围的建立和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培养。
同时,独立学院工科学生在就业时与其他高校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劣势,容易受到歧视。但是,课外科技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为学生在参与各项活动过程中培养了敏锐的观察能力、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坚定的意志品质,加快了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为今后工作中尽快进入岗位角色奠定了基础。很多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参加各种课外科技活动的成绩,并将其作为是否录用的重要依据。因此,以就业为目标,以真实案例为载体,也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有效手段。
3.3完善机制
为使独立学院工科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相关机制:
(1)组织机制。在深化教学体系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要逐步将课外科技的组织工作移交教学部门,将课外科技的培训纳入正常教学环节,并建立常设机构、制订长期计划来推进该项活动的进行。(2)教师指导机制。形成人员固定、结构合理、经验丰富而又热心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队伍,并建立相关制度,明确他们的工作任务,对他们付出的工作量给予认可。(3)设施保障机制。设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开放实验室,使大学生有固定的场所可以开展活动,有更多的机会将创新想法变为现实。(4)评价奖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评价和奖励机制,特别要与奖学金评定等政策挂钩,激发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璨丹.高校独立学院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对策.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5(6)
[2]姚莉,陈炯.社会对工科学生沟通能力的需求及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
[3]王会金,况广收.挖掘独立学院学生特点探索学生管理新思路.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2)
[4]邹道生,张贤蓉,申洪,谢应茂.课外科技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6)
[5]沈永良,王欣,王艳春.大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模式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7、8)
[6]张良浩,闵容,彭国存.工科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6(12)
[7]张亚志,吕淑云,李可,吴波,杨国峰.高校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研究与实践.教书育人,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