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19027400000083

第83章 网络文化与和谐校园构建

冯志红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杭州310024)

摘要网络技术以其独有的特征,在现代生活中得以迅速应用,由此产生的网络文化也同时影响到了高等学校。本文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和谐校园构建的影响,初步提出了网络文化条件下构建和谐校园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网络文化和谐校园构建

和谐校园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和谐校园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它需要精心的培育,长期的积累,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大学生是构成校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和谐校园的构建过程中也是最为重要的作用。

1.网络文化对和谐校园构建的影响分析

1.1网络文化对校园中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影响

网络信息多样、便利,而构成高校主体的大学生的不成熟与好奇心强的特点,使得不良信息得以趁虚而入,色情暴力等的害处不言自明,更大的危害便是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等都还处于形成阶段,对于事物缺乏正确的判断,再加上好奇心强,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在信息的吸收过程中,便很容易受到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例如在信息中透露出来的西方理性主义,享乐主义,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这种价值观的侵蚀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影响深远。

1.2网络文化对校园道德的影响

网络是开放、自由的空间,目前尚未建立和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这使得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首先,网络文化对校园道德取向有影响。部分网络文化所具有的西方“文化殖民主义”倾向,使极端个人主义、色情暴力、政治反动等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严重影响了青年学生的道德形成,使他们对奉献社会的追求退化。其次,网络文化对校园道德人格有影响。从心理学分析,进入中学以后的青少年,同龄朋友关系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感情重心也逐渐偏向于亲密的朋友。若长期与网络打交道,便会失去积极参与周围现实生活的热情,从而导致情绪低落、情趣丧失、情感脆弱。同时,由于缺少人际和社会交往,从而越来越封闭、孤独、偏执甚至极端,影响学生优秀人格的养成和心理健康的成长。再次,网络文化对校园道德行为有影响。伴随着网络超常的传播速度和无限的传播空间,加之大学生阅历尚浅,认识问题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都存在明显的局限。因此,由于价值观念紊乱而导致的道德行为丧失也时有发生。

1.3网络文化对现实校园生活的影响

网络几乎成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途径,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校园中大学生对于友谊,对于交际的理解。网友代替了现实中的朋友,“网聊”代替了面谈。这种通过网络与外界的交流,极大地忽视了与舍友、身边同学的沟通与交流。网络的虚拟性让学生们的情感得以毫无顾忌的表达,他们感觉很好,但是却与真实世界离得更远了。失去了真实的交流,现实世界的友谊逐渐淡薄,每个人都变得不再关心周围同学,甚至不再关心周围世界,不再关注现实,只习惯生活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慢慢地变得孤僻、冷漠,甚至开始怀疑现实,逃避现实,进而发展到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网络癖等心理疾病。

1.4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影响

大学生们是十分关注自己权力的群体,网络的出现给了他们一个广阔的自由言论的平台,他们有了挫折不是找同学宣泄,而是在网络上寻求安慰。网络的无形性和隐蔽性也是导致大学生网上言论随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们利用网络进行不满情绪的宣泄亦容易使情绪走向偏激。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学生们的宣泄方式的改变,思考方式的改变,他们不再从现实中去思考,去改变,而是直接在网络上探讨,这也使得他们对于很多事情的看法因无法得到系统全面的解释与引导而极易走向极端化。过于注重个人情绪的宣泄而不考虑由此带来的社会效应,造成的后果就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淡薄,这十分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不利于校园的安全稳定。

2.网络文化条件下构建和谐校园的方法与途径

2.1按照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2.1.1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的动力源泉,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可靠保证。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的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使其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正确处理网络上遇到的各种不良政治文化,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

2.1.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诚实守信的品格

思想道德建设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学习现实生活中英模人物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严于律己,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使自己能够对参差不齐的网络文化有所区分,抛弃糟粕,吸收精华,为全面成长成才奠定基础。具有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因此高校要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开展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及加强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大学生做到自我约束,道德自律,在虚拟世界中也能够讲诚信。这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在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崎岖道路上,形成健康的人格。

2.2完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管理方式,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大学生的道德伦理认知还处在一个逐步内化的时期。在网络环境中,青少年过早地感受甚至有了成人化的行为和思想,他们会模仿成人,从而随着网络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而跳跃式地成长。但网络生活毕竟是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成人可以成功地在网络与现实这两种情境中互换角色,而对于心智尚处于发展阶段的青年来说,就容易迷失自我。

高校学生工作管理的规章制度对网络条件下不合时宜的条例及时进行修改,增添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网络环境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实施人性化教学,在紧抓教风建设,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提倡“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精神的同时,加强网络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

2.3充分利用学生干部队伍,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应理性自觉地遵循群体文化的规律和特点,共同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促进形成诚信礼让、理解关心的和谐网络文化氛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开展系列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增强理想信念;积极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提高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合理引导大学生理性应用网络,有效促进网络文化与和谐校园的统一。

2.4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提升自我约束能力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法律意识是衡量一个民族群体素质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法治程度的重要标尺。现在有许多大学生的法律观念存在偏差。首先是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有关法律法规,用足用活党和国家的政策,既要坚持原则,又要机动灵活。其次,制定校纪校规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和修正有关规章制度,使网络管理运转有规范,操作有依据,做到依法治校,遵章上网,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使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时刻意识到法律的存在。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2.5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作用,以夷制夷

青年人可以通过网络自由、民主地表达自己的价值观,接受各种信息、思潮,这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创设了一个新的平台。高校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建立以先进文化为主导的校园思想网站,使先进文化牢牢控制高校的思想领域,成为高校学子的主流文化。思政网站用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世界政治与经济,要敢于直面尖锐,直面矛盾,直面敏感,直面质疑和辩论,从而用自己的先进文化战胜各种有害于高校学生,阻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反社会思潮。

网络发展迅速,在这种情况下对和谐校园的建设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在充分了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基础上,从一切为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材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大学生所想、所思、所需,倾听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合理的利用校园网络,使同学们知道他们最关心的问题能够得到重视,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从而构建网上与网下的和谐,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学生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学生智慧和品德的和谐,并进一步构建和谐文明校园。

参考文献

[1]汪麟.和谐校园构建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9期:113~115(总第33期)

[2]王天德.网络状态下的大学生价值观[J].学术界(双月刊).总第113期:2005(4):175~180

[3]高鸣,成科扬,试论校园和谐网络道德体系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2期总第152期:103~105

[4]刘泽奖,邓晶.高校塑造和谐大学生群体的几点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增刊2006年12月: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