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冲吴婷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杭州310014)
摘要本文从人文素质和素质教育的内涵谈起,分析了现今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意识到建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对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有一些探索性的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人文素质人文教育基地建设
1.人文素质及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理性觉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它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人文素质包含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等多个方面,人文精神作为其中的核心内容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人文素质体现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意志、仪态、文艺技能等方面,是构成人的气质、风度和人格的内在因素,它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是能够在日常的培养中逐步完善的。
谈到人文教育,首先想到这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道德、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人文教育也是文化教育,尤其是民族文化的教育。人文教育还体现在人类意识教育和精神修养的教育两方面。概括而言,人文素质的教育就是不仅使人“学会做人”,还要做一个有良知、有智慧、有修养的人。
2.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创建的背景
21世纪的人类社会迈入了高度综合化的新时代,高等教育在教育体系、内容和方法上都呈现出不同于往常的新趋势,增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潮流。
1994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周远清同志在华中科技大学做了题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报告,提出将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教育观念改革的切入口,自此揭开了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帷幕。而后,在杨叔子先生的大力倡导下,华中科技大学积极推行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我国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为全面深入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教育部于上世纪末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文件,为更多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从1999年1月开始,教育部先后两次批准建立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共计93个,涉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57所,主要目的便是在于探索高校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结合的情况,重在推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3.目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由于部分高校在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道路上,没有将其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存在思想不够重视、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而且开展工作过程中针对性和有效性都不强。此外,能够在教育部批准下建设素质教育基地的高校毕竟只占少数,如浙江省拥有几十所高校,而经教育部批准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却只有两个。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进程。
由此产生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今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普遍不够理想。这一方面在于学生自身对素质教育缺乏高度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学校缺乏足够的软硬件条件,没有很好的载体去统一进行管理带来的后果。因此,如何借鉴其他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和成功经验,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形式;如何设计学生第二课堂,开展校内外实践平台,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都成为当下学校促进发展的首要任务。最终希望能够探索出校内外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实施方案和途径,形成可持续运行的模式和机制,指导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也提升学校的文化品味,
4.创建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的重要性及具体措施
根据实际的调查,许多理工科大学生不仅文学知识、艺术知识欠缺,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和文化遗产知之甚少,且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审美能力严重不足。其实,不只理工科学生如此,文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也不容乐观。目前,大学生忽视的不仅仅是文史哲方面的知识,更是一个人的综合人文素质,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可以看到,如今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只关注目前有用的证书和必修课程考试的分数,缺少长远的眼光,对有益于自身全面成长的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和讲座不加重视或者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他们认为学习这方面知识难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成效,似乎与求职或者考研毫无关系。这种错误且短浅的思想和意识反映到具体行动上,就体现为学生对学校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活动不能积极地给予配合,只为应付了事。老师再竭尽心力开展工作,与学生的努力方向不一致,各行其是,那么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建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为学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主战场,是一个能起到统一管理的主要载体,为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学校要通过开展多样性的宣传活动,使得师生统一思想,提高对建立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必要性的认识,从而积极主动投身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的工作。在搞好基地建设过程中,领导是关键。为此,学校和学院都应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考核制度,将基地建设与评价先进集体和个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搞好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相对于整个素质教育的大背景来说,算是一个专门负责学生素质教育的分会场,它必须为学生提高人文素质、丰富课余生活提供广阔的平台,因此要以多样的教育和发展模式吸引学生的眼球,比如可以针对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特点,从尊重学生意愿的角度出发,开展主题教育、人文风讲座、打造校园精品文化等活动,采用的方式可以涉及文艺演出、艺术作品欣赏、文体竞赛、社会实践等方面。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展示自我的平台,而且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就锻炼了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5.人文素质教育多方面的探索
要通过宣传教育的舆论工具,大力倡导全社会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高校要作为先锋队,引导全社会认识到:真正合格人才的标准,其基本素质应当是全方位的,不但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这是从深层次反映人才的质量,也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要应付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必须要转变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质量观念,以此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成功实施提供可
靠的保证。
任何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都是隐性课程,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熏陶作用不容忽视。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会时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醒他们要努力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的资源,比如利用好黑板报、电视广播、橱窗、校报等文化宣传设施,结合校园的绿化、美化成果,使校园环境的主题充满人文教育的文化品位,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舒适的育人环境。
社会大环境和校园氛围的营造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只是一方面,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应是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课程内容水平的高低、教学方法的好差,都会与学生人文视野、人文内涵、人文能力形成和发展产生因果联系。高水平的教学内容,反映人文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前沿动态和前沿成果,回答现实世界中令人费解的社会问题和困惑,体现现代人文素质教育的规律和人文素质发展的规律。学生通过这样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接受新鲜全面的人文知识,也能及时进行深入的人文思考,最终获得人文修养的提升。
可以发现优秀教师在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教
师的教学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成长、创造其完美人生的过程。人文素质培养要求挖掘各个学科教学中的人文因素,特别要充分利用好文科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内容中的欣赏性功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感悟,能领略到人文精神,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极大提高人文素质水平的目的。
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才是关键。因此,在方式方法上要避免说教式、注入式等形式化倾向,还人文学科本身的魅力。要探索多元化的人文教育形式和内容,诸如举办人文知识的系列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知识竞赛、开展阅读与人文教育有关的书籍活动、外出参观人文景观等。通过开展人文教育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并积累人文知识,既增强了人文意识,又提高了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何制定出适合学校和学院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举措,如何利用已有优势,提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改革思路才是当务之急。在高校建立人文素质教育基地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答案,当然这还是一个不十分成熟的想法,今后的具体实施方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2版,211~212
[2]包涵.包涵心语[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195~196
[3]郝晓敏.试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106~107
[4]李岩.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22期,237
[5]叶磊.略论加强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年第8期,33~34
[6]张剑英,马国庆.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69~70
[7]向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文史博览,2006年第3期,56~57
[8]邓倩.人文素质教育观下的高校课程改革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年11期,10~11
[9]杨叔子.身需彩凤双飞翼——谈高校加强文化素质培养问题[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