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的负担抗日战争时期,全边区只有23个县,人口约150万。而中央及边区所属单位约有4.5万人,后来增加到10万以上(最多时为12万),占边区总人口的8%。由于外援断绝,他们的供给全靠边区。这对于地瘠、人稀、经济不发达的边区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仅以粮食为例,据1941年到1945年5月统计,共征公粮835000余万石(每石300斤),还要经常往前方运送粮食、被服、医药及其它物资。1941年还发行抗日公债500万元,边区人民都超额完成。盐池县完成16000元。边区人民为支援战争保障前方供给,竭尽全力,不惜一切。有些群众宁愿自己挨饿,也要把节省的粮食交给公家。盐池县当时只有2万人口,耕地20万亩左右,每年负担的公粮则在2200多石(细粮),合110多万斤。每年秋收后,群众都是早交粮,交好粮,一面打碾,一面赶上毛驴把粮食送往仓库和前方。所以彭德怀曾经感动地说:“边区的劳动人民,使我看到政治上最有觉悟,最有认识的人民。”(甘肃人民出版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3辑269页)下面,以盐池县人民的负担为例。
公粮1937年盐池县成立了各级征收救国公粮委员会,县征委会主任赵万国,一区主任张谔、二区主任陈崇仁、三区主任马德张、四区主任杨占江、五区主任白玉山。各区设立了粮食仓库:一区仓库设县城内,主任邵书林;二区仓库设高家圈,主任张俊;三区仓库设曾家畔,主任冯玉山;四区仓库设雷家沟,主任李廉;五区仓库设牛家寨子,主任牛万宾。1937年,分配给盐池县救国公粮任务350石,实际完成567石6斗6合。超额完成217石6斗6合。
据《1942年三边征粮工作总结》记载,1942年边区分配给盐池县的救国公粮任务是:细粮1700石,杂粮600石,地方附加粮200石,合计细粮2200石(以小斗50斤计算,共折合110万斤);公草28.5万斤。当年,盐池县实际完成救国公粮2359.832石(细粮),超额完成159.832石;完成公草(谷草)29.7049万斤,超额12049斤。当年,盐池全县耕地面积192335亩;粮食收获量折合细粮13060.735石,副业收入折合细粮6308.072石,合计细粮19368.807石;实证细粮2359.832石,平均占总收获量的12%强。
1942年,盐池县共有人口3377户、19810人。边区政策规定,征粮的目标完全集中在富有者身上,家有羊只在100只以下的贫困户免征公粮、公草。当年,盐池县实际征粮户1915户、12569人;免征户1462户、7241人。据统计,负担在0.5石以下的有815户,0.51石至3石的942户,3.1石至10石的140户,10石至20石的15户,20石以上的3户;起征率占总收获量6-10%的790户,11-15%的585户,16-20%的288户,21-25%的140户,26-30的112户。1948年,盐池的征粮任务增加到3800石(草随粮走,每斗公粮随证谷草10斤)。
畜牧业税羊只以15只为免征点。起征点(16只)以上,绵羊羔1只折合征米1.5斗,白二毛皮1张折1斗,白胎皮1张折0.3斗,山羊羔1只折0.8斗,山羊羔皮1张折0.15斗,小牛、驴1头折3斗,驼羔1头折1.5石,小骡、马1匹折1石。役畜(使用的牲畜)免征。
救国捐、救国公债1940年2月初,边区分配盐池县抗日救国捐1万元(含本县抗、工属救济捐2000元)。2月底,全县实际完成10570元,超额完成570元。宝生珍商号一家捐款1150元。
人民对负担的态度可以说,在战争年代,盐池农民的负担是很沉重的。但是,盐池人民抗日救国的热情很高,衷心拥护共产党,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缴纳救国公粮、公草。据1940年2月13日的《盐池县扩征工作报告》记载,陕甘宁边区及三边分区给盐池县分配的扩征任务是粮食600石(每石500斤),扩兵40名,募集救国捐10000元。“扩征”就是在正式征集之后又增加的数额。结果在半个月之内完成了粮食761石2斗2升,超额完成161石多;扩兵60名,超额20名;募集救国捐10570元,超额完成570元。“报告”中说,扩征任务下达以后,县委政府的干部不分昼夜到各区乡宣传动员,表示不完成任务决不回县。从县上到乡村,每个角落都有干部耐心地向群众作解释和说服工作。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是真正保卫人民的军队,只有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有人的出人,才能支持壮大自己的部队。同时,群众亲眼看到政府及军队艰苦奋斗的作风,如官兵平等,开展大生产,优待抗工属等,对群众影响很大。征粮都是在大会上一石、两石、七斗、八斗自己报名交纳的。城区四乡农民刘英在大会上主动报名交纳10石,四区四乡刘占海报名交纳9石,五区三乡张科报名交纳10石。虽然本县在上年遭遇旱灾,粮食歉收,城区五乡农民甚至吃麻根充饥。有些贫困户本不应出粮,但他们也报名要出。如四区五乡回六庄的回民,原本不计划向他们征粮,但他们还是自愿交出10石;三区三乡的赵国珍自报交4石,众人觉得他负担太多,一致提出减少,结果拿了6斗;一区贫困户李三成、姚学林、田举等,也在大会上报名一定要出粮,结果每家4斗。还有实在无粮可交的人,自己报名帮助纳粮多的人把粮送到粮站。“报告”称“各区送入仓库的粮均甚精美,且按期送到”。
1940年秋季征收公粮时,各区乡普遍以乡为单位召开群众大会,广泛宣传征粮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扬民主。在四区一乡的群众大会上,农民张文魁发言说:“我们边区是民主的,老百姓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任何人不能阻挠我们的发言权。所以我们的边区很好,我们在边区过着愉快的日子。我们要拥护边区,交纳救国公粮,是我们老百姓应尽的责任。”他自动提出交纳公粮1石3斗。其他群众也不甘落后,使全乡征收公粮任务顺利完成,并超额5斗3升。
一区四乡群众王秀在群众民主大会上发言说:“我们的边区是模范的,民主的,既没有土匪胡拿乱抢,又没有杂税杂捐,我们多交一点救国公粮有什么关系?同时,我们是边区的老百姓,交纳公粮是应当尽的义务,是万不可免的,我们老百姓一定要交纳!”他当场报名交纳1石2斗,其他群众都积极向他学习。
扩军,捐款工作也是一样,还互相竞争比赛。父母送子参军,兄弟争相报名的事例到处都有。如,五区一乡乡长牛岳,在大会上首先报名送儿子当兵,带动了全乡扩兵工作超额完成;四区一乡新兵张岐山的父亲亲自送儿子参军,并向群众宣传说“当八路军是为大家的事情”;在二区的扩兵讨论会上,陈七对李万清说:“你家能出一人的话,我家一定出两人!”互相激励的结果,两家的三个青年都当了新战士。这与国民党统治区强拉硬捆“抓壮丁”的情景,是一个鲜明的对照。
1945年,边区分配盐池征兵150名。经过宣传动员,群众自己提出当兵候选人,有的采取投票选举的办法,结果完成197名,超额4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