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理员
19028800000001

第1章 基础医学(1)

【本章要点】

初级护理员理解人体各个系统的基本组成;理解病理学基础知识;理解常用药物的用法。

中级护理员掌握人体各个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病理学基础知识;掌握常用药物。

高级护理员掌握医学的定义、特征、社会职能、研究对象、发展模式、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各个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分布;掌握病理学基础知识;掌握各系统疾病常用药物。

护理技师掌握医学的定义、特征、社会职能、研究对象、发展模式、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体各个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分布;重点掌握病理学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各系统疾病常用药物。

1.1绪论

1.1.1医学概述

一、定义

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中以及同疾病做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医学旨在保持和增强人类健康,它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根据研究内容、对象和方法可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三部分,各部分又包括有不同的专门学科。

二、特征

医学的基本特征包括整体性、实践性、复杂性和社会性。为生物、生理、社会的统一;机体单一结构与多功能,机体单一功能与复杂结构的统一;个体特异性与诊疗多样性的统一;非健康的偶然性与可防治必然性的统一。以上四个统一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三、社会职能

主要指医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促进人类健康,保护社会劳动力。第二,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需要实行计划生育。第三,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发展的规模,社会成员的医药卫生知识水平,是一个社会文明和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

四、研究对象

(1)研究人的生命包括生命的发生发展规律、优生与劣生、强壮与虚弱、衰老与控制、长寿与死亡及生命科学的预测等。

(2)研究人的健康包括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方面的健康。

(3)研究非健康状态及其转归规律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转归,影响人体虚弱的因素,残缺的原因,衰老的控制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

五、发展模式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着重研究生命过程中的生物、物理、化学变化,但比较忽视人的心理因素,忽视机体与环境、心理与生理的统一,忽视人的社会属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现在,随着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生物医学模式已转换成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2人体解剖生理学

1.2.1人体的组成和分布

一、人体的组成

细胞是构成人体形态并具有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由成千上万种化学物质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等有机化合物和水及无机盐等化学分子。

组织是由许多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的一个细胞群体。人体的组织有四大类,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形态、能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如心脏、胃、肺、肾等。

系统是由许多共同完成某一方面功能的器官组成。人体有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脉管系统、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大部分器官都位于胸腔、腹腔和盆腔内,并借孔道与外界相通,总称为内脏。人体各器官、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整体。

二、人体的分布

按照人体的形态和部位,可将人体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头的前面称面,颈的后面称项。躯干的前面分为胸部、腹部、盆部和会阴;后面的上部称背,背的下部称腰。四肢分为上肢和下肢,上肢分为肩、臂、前臂和手;下肢分为臀、股、小腿和足。

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2)兴奋性是指机体或组织在受到有效刺激时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四、人体活动的调节

(1)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

(2)机体活动调节的反馈作用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1.2.2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全身的骨借骨连结构成支架称骨骼。在运动过程中,骨起杠杆作用,骨连结是枢纽,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运动系统具有支持人体、保护内脏器官等功能。

一、骨

骨坚硬而有弹性,成人有206块骨,可分为躯干骨、颅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1)骨的形态根据骨的外形不同,一般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2)骨的构造骨由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组成。骨膜是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膜,覆盖在除关节面以外的所有骨表面,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和神经,对骨的营养、生长、改建、修复和感觉具有重要作用;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密质骨和松质骨两种。密质骨由紧密排列成层的骨板组成,致密而坚硬,抗压和抗扭曲力强。松质骨呈海绵状,弹性较大,由互相交织的骨小梁构成。骨髓位于长骨的髓腔及松质骨的网眼中,是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胎儿及婴幼儿的骨髓是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3)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骨由65%的无机质和35%的有机质组成。有机质主要是骨的胶原纤维,它使骨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无机质主要是磷酸钙,它使骨具有一定的硬度和脆性。

二、骨连结

骨与骨之间借结缔组织相互连结称为骨连结。其方式有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两种。

1.直接连结是骨与骨之间借致密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直接相连,这类连结骨面之间没有腔隙,运动性能小或不能运动,如颅骨之间的缝、椎骨之间的连结等。

2.间接连结又称关节。这类连结在相对的骨面之间具有腔隙,运动性能较大。人体大多数骨连结都是以关节的形式存在的。

三、骨骼肌

骨骼肌: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全身共有600多块骨骼肌。根据骨骼肌的形态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和轮匝肌。根据所在部位分为头肌、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每块肌都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组成。

1.2.3消化系统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是在消化器官的作用下完成的。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临床上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为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为下消化道。消化腺包括大唾液腺、肝、胰以及消化管壁内的小腺体等。

消化系统是保证机体新陈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功能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并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为机体新陈代谢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此外还有内分泌、防御和免疫功能。食物在消化管内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被消化后的小分子营养物质、水、无机盐通过消化管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叫做吸收。

一、消化

消化有两种形式,即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机械性消化是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物磨碎,并使其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同时将其向消化管远端推送。

化学消化是通过消化液的各种化学作用,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它使食物发生本质的变化。这两种消化形式是同时进行、互相配合的。

1.口腔的消化

消化过程从口腔开始,包括咀嚼、吞咽和分泌唾液,主要是机械消化,仅小部分糖类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食团进入食管后,引起食管产生一种向下推进的波形运动,即蠕动,使食团进入胃内。

2.胃内消化

胃是中空囊性器官,具有容纳食物、分泌胃液、对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调节食糜及分泌某些激素的功能。胃的运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即紧张性收缩、容受性舒张和蠕动。

(1)胃液是由胃腺分泌的一种无色、酸性液体,pH为0.9~1.5。正常成年人每日分泌的胃液量为1.5~2.5L。除水外,其主要成分有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和粘液以及无机盐等。

(2)盐酸的主要作用是激活胃蛋白酶原,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进入小肠内可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盐酸所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利于铁和钙的吸收。

(3)胃蛋白酶原在盐酸作用下激活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其作用是把蛋白质水解为胨及少量的多肽和氨基酸。胃蛋白酶只有在较强的酸性环境中才保持活性,当pH>;5时,胃蛋白酶即失活。

(4)内因子的作用一方面可与维生素B12结合,使维生素B12免受小肠中水解酶的破坏,并促进其吸收。另一方面当内因子缺乏时(如胃大部切除的患者)维生素B12吸收障碍会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5)胃的粘液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可减少粗糙食物对胃黏膜的机械性损伤;同时还能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起到有效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3.小肠的消化

小肠是消化管中最长的一段,成人的小肠全长约5~7m,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

(1)食物在小肠内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消化以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消化,最终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营养物质,通过小肠黏膜吸收入血液,这时消化吸收已基本完成。

(2)小肠的运动有三种形式: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和蠕动。

(3)小肠液呈弱碱性时其pH为7.6,成人每日分泌1~3L,其主要成分是水、电解质和肠致活酶。小肠内还有其他酶类,如胆汁、胰液。

胆汁是一种较浓的具有苦味的有色液体,由肝细胞直接分泌的胆汁呈金黄色或桔棕色弱碱性,成人每日分泌的量是800~1000mL。在胆囊内储存的胆汁因被浓缩颜色加深,呈弱酸性。胆汁除含水和无机盐外,还有胆盐、胆汁酸、胆色素、胆固醇等。

胰液是无色无味的等渗液体,成人每日分泌量是1~2L,pH为7.8~8.4。其成分除水外,还含有HCO?-、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等,它是消化食物最全面、消化力最强的一种消化液。

4.大肠

人类大肠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其主要的功能是吸收水分,暂时储存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大肠运动少而缓慢,对刺激的反应迟缓。运动形式主要有分节运动、蠕动。

二、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

食物在口腔、食管内基本是不吸收的,胃仅能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分,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这是因为:小肠的吸收面积大,食物在小肠内的存留时间长,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成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同时,小肠绒毛可出现节律性的伸缩和摆动,促进绒毛内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利于吸收。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1.糖类的吸收

糖类消化成单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等),透过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入血液。肠腔内葡萄糖的吸收是逆浓度差进行的主动转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2.蛋白质的吸收

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分解为氨基酸后,几乎全部被小肠吸收,其吸收的方式与葡萄糖的吸收相似。

3.脂肪的吸收

脂肪的分解产物有甘油、甘油一酯、游离脂肪酸等。甘油和分子较小的脂肪酸、甘油一酯能溶于水,可直接吸收,而绝大多数的脂肪分解产物要依靠胆汁中的胆盐帮助,进入淋巴。后者是脂肪吸收的主要方式。

4.胆固醇的吸收

肠腔内只有游离胆固醇才能被吸收进入淋巴。食物中的胆固醇越多,其吸收也越多。胆盐和食物中的脂肪、脂肪酸能促进胆固醇的吸收,而各种植物胆固醇、纤维素、果胶等可降低胆固醇的吸收。

5.水的吸收

成人每日吸收的液体量约8L。水的吸收都是被动的,各种溶质,尤其是NaCl的主动吸收所产生的渗透压梯度是水吸收的动力。

6.无机盐的吸收

钠几乎都被小肠主动吸收,铁的吸收与机体对铁的需要量有关。维生素C和盐酸均可促进铁的吸收。食物中的钙只有呈水溶性的离子状态时才能被吸收,钙吸收的多少取决于机体的需要量。维生素D、脂肪酸和进入小肠的胃酸都能促进钙的吸收,而磷酸盐、草酸盐等影响钙的吸收。

三、消化系统功能的调节

1.消化系统功能的调节是在神经和体液双重调节下实现的。除口、咽、食管上段及肛门外括约肌为骨骼肌,受躯体神经支配外,其余大部分消化器官受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调节消化活动的反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

2.体液调节主要是由散在胃肠道黏膜层内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胃肠激素发挥作用的。主要包括:促胃液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抑胃肽、胰高血糖素、生长抑制素和血管活性肠肽等。其作用是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管的运动,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促进消化管组织代谢和生长的营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