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理员
19028800000003

第3章 基础医学(3)

2.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是连于动静脉之间的微细管道。互相吻合呈网状。它是血液和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它管壁极薄,通透性强,血液在管内的流速缓慢,数量很多。

3.静脉

把血从外周输送回心脏的管道称为静脉。小静脉起源于毛细血管,逐渐汇合,管径变粗,最后汇集成大静脉注入心脏。静脉管壁薄,平滑肌和弹力纤维较少,故承受压力小,缺乏收缩性和弹性,但管径较相应的动脉略大。

二、血液和血液循环

1.血液

血液是一种流动的结缔组织,充满于心血管系统内,是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具有物质运输、功能调节和防御等功能,对体内各器官系统活动和人体健康十分重要。

(1)血液主要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血细胞: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

血浆:血浆相当于细胞间质。

(2)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7%~8%,相当于每公斤体重70~80mL。

(3)血液的一般理化特性

血液因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呈红色。血浆呈淡黄色。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呈暗红色。正常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液粘滞性为水的4~5倍。血液呈弱碱性,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人体内血浆渗透压约770kPa。

2.血液循环

血液从心脏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又回到心脏,这种周而复始、循环不止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人体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运输各种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使人体新陈代谢能正常进行。根据血流在心血管内循环的途径不同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1)体循环体循环又称大循环,其循环途径为:携带氧和营养物质的动脉血,从左心室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向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内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把氧和营养物质释放给组织,同时又把组织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吸收进入血液,然后再由毛细血管依次各级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流到右心房。

(2)肺循环又称小循环是环行于心脏和肺之间,以完成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循环。其途径为,由体循环回心的静脉血,从右心室经肺动脉入肺,并经其在肺内的分支,进入肺泡的毛细血管内,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即释放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这样静脉血又转化为动脉血,最后经肺静脉回流入左心房。

三、淋巴系统

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器官组成。

1.淋巴管是输送淋巴的管道。根据其结构和功能不同,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淋巴导管等。

2.淋巴器官淋巴器官主要由淋巴组织构成,包括淋巴结、脾和胸腺等。

3.淋巴循环淋巴在淋巴系统中的不断流动过程称为淋巴循环,它是血液循环的辅助部分。淋巴的主要功能有:回流体液用于血液循环,是回收蛋白质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机体运输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的重要途径并参与机体的防御和屏障功能。

四、心血管系统功能调节

(一)神经调节

1.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心脏接受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大部分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小部分血管接受交感和副交感舒血管神经支配。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对心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使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慢,心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而血压下降。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对心肌细胞具有兴奋作用,使心率增快,心收缩力加强,血压升高。

2.心血管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内与调节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群,统称为心血管中枢。心血管的基本中枢在延髓。延髓心血管中枢包括心迷走中枢、心交感中枢、交感缩血管中枢。它们分别通过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来调节心血管的活动。安静时,心迷走中枢紧张性较高,因此,心率较慢。当情绪激动时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增高,使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

3.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下的外膜存在着对动脉压力敏感的神经末梢,称为压力感受器。当动脉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发生兴奋并发放传入冲动,冲动行至延髓,加压区抑制,心抑制中枢兴奋,引起血管扩张,心率减慢,心收缩力减弱,于是血压下降,这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抑制解除,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加强,血压又得以回升。此反射是机体的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可防止或缓冲动脉血压的骤升、骤降,维持正常血压的相对稳定。

(2)颈动脉小球和主动脉小球为化学感受器反射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主动脉弓下、后方,分别存在颈动脉小球和主动脉小球为化学感受器。当缺氧、二氧化碳增多或pH降低,均可刺激化学感受器,使其产生神经冲动,当传入冲动到延髓时,主要兴奋延髓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同时也提高交感缩血管中枢的紧张性,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升高。此反射对维持血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以及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起重要作用。

(二)体液调节

心血管的体液调节是指血液和组织液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对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活动的调节作用。

1.全身性体液调节

(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均属于儿茶酚胺类,肾上腺素对心肌的作用较强,可使心率加快,心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多。临床上常作为强心药。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动脉血压升高,临床上常用作升压药。

(2)血管紧张素血液中的血管紧张素有三种:血管紧张素Ⅰ、Ⅱ、Ⅲ。血管紧张素Ⅰ不具有生理活性。血管紧张素Ⅱ、Ⅲ可使血压升高。

2.局部性体液调节

组织细胞活动时释放的某些物质对微血管具有扩张作用。这些物质只能在局部发挥调节作用,称之为局部舒血管物质。主要包括组织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乳酸、腺苷等以及组胺、前列腺素和激肽等。这些物质的释放,可使局部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有利于局部组织器官的活动。

1.2.8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由特殊感受器及其附属器构成。特殊感受器,如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受器。

一、视器

视器又称眼,由眼球和眼副器两部分组成。

(一)眼球眼球近似球形,位于眶内,其后方有视神经连于脑。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两部分。

1.眼球壁

眼球壁有三层,由外向内分别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

2.眼球内容物

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它们均为无血管的透明结构,对光线产生屈光作用,与角膜共同组成眼的屈光分流。

3.视力和视野

(二)眼副器眼副器包括脸、结膜和眼肌等结构。具有保护、支持眼球的作用。

二、前庭蜗器

前庭蜗器又称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和中耳收集并传导声波,内耳含听觉和位觉感受器。

1.外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及鼓膜。

2.中耳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及乳突小房。

3.内耳内耳位于鼓室的内侧,又称迷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

(1)骨迷路

骨迷路是骨性隧道,由后外向前内分为骨半规管、前庭和耳蜗三部分。

(2)膜迷路

膜迷路也分为三部分,即椭圆囊和球囊、膜半规管、蜗管。其中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是位置感受器。

(3)声音的传导

声音使空气发生波动,声波经外耳道振动鼓膜,再经听小骨,前庭窗振动前庭阶及鼓阶的外淋巴,从而振动蜗管的内淋巴和基底膜,再由淋巴刺激螺旋器,螺旋器受刺激后,转化成神经冲动,经蜗神经及感觉传导通路传至大脑皮质的听区,产生听觉。

(4)听觉功能

声波可经过气传导和骨传导两种途径传向内耳。耳是位听器官,可将声音和体位状态的信息传向中枢,引起听觉、平衡觉和姿势反射。

1.2.9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及分布于全身各部分的周围神经组成。在形态和功能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脑和锥管内。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和内脏神经。根据周围神经系统在各器官、系统中分布对象的不同,周围神经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内脏神经中的传出部分依其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一、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脑和脊髓两部分。

1.脑

脑位于颅腔内,分为脑干、小脑、间脑和端脑四部分。

(1)脑干脑干包括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脑干的功能第一为传导功能,脑干是大脑皮质联系脊髓和小脑的重要通路。第二为反射功能,脑干内含有多个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特别是延髓内的“生命中枢”,它调节心血管活动和呼吸活动,这些中枢受损,可立即危及生命。第三为网状结构的功能,脑干网状结构具有参与躯体运动的协调、维持大脑皮质觉醒等功能。

(2)小脑小脑位于颅后窝内,在脑桥和延髓的后上方。小脑的中间部称小脑蚓,两侧为小脑半球。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姿势、调节肌紧张以及协调随意运动。

(3)间脑间脑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间脑主要由背侧丘脑和下丘脑组成。

(4)端脑又称大脑。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大脑半球可分为五个叶,即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及岛叶。

2.脊髓

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一腰椎下缘。新生儿脊髓下端平第3腰椎。脊髓发出31对脊神经。每对脊神经相连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因此可分为31节段;即8个颈节、12外胸节、5个腰节、5个骶节和1个尾节。

二、周围神经系统

通常将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和自主神经三部分。

1.脊神经

脊神经共31对,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2.脑神经

脑神经共12对。可分为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混合神经,通常以罗马字符表示其顺序。Ⅰ嗅神经,Ⅱ视神经,Ⅲ动眼神经,Ⅳ滑车神经,Ⅴ三叉神经,Ⅵ展神经,Ⅶ面神经,Ⅷ前庭蜗神经,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Ⅺ副神经,Ⅻ舌下神经。其中感觉性神经为嗅神经、视神经、前庭蜗神经。第二类为运动性神经,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第三类为混合性神经,如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3.自主神经

又称内脏神经,可分为内脏运动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又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三、传导通路

传导通路—般是由数级神经元所组成的一串神经链。分为感觉传导通路和运动传导通路两类。它的功能是传导某种专一的信息。

1.感觉传导通路

(1)本位觉传导通路本位觉又称深感觉。包括肌、腱和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及振动觉。

(2)浅感觉通路躯干及四肢的痛、温度、触(粗)觉传导通路,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中枢突经后根入脊髓灰质后脚称为第二级神经元。

(3)视觉传导通路它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是视网膜的双极细胞,节细胞是第二级神经元,外侧膝状体为第三级神经元,它们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的后部投射到枕叶距状沟的两侧。

2.运动传导通路

包括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1)锥体系主要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一般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上运动神经元位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内,下运动神经元则位于脑干的脑神经运动核内或脊髓前角内,锥体系包括皮质核束和皮质脊髓束。

(2)锥体外系一般是指锥体系以外的控制骨骼肌运动的下行传导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肌张力,协调肌群的运动,以协助锥体系完成精细的随意运动。

1.2.10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组成。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是通过所分泌的激素来发挥调节作用的。激素不经导管,而是直接释放于体液中,这种现象称为内分泌。

一、内分泌腺、内分泌组织、细胞

(1)内分泌腺内分泌腺是独立存在的器官。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有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胸腺等。

(2)内分泌组织内分泌组织是分散于其他器官组织中的内分泌细胞团块,如胰腺内的胰岛细胞、睾丸内的间质细胞、卵巢内的卵泡和黄体。

(3)内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分布更广泛如心、下丘脑、肺、皮肤等。

二、激素

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激素主要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及生殖等功能。

(一)激素的化学分类

按其化学性质分为下述两类:

1.含氮激素

包括蛋白质类、肽类及胺类。

2.类固醇激素(甾类激素)肾上腺皮质与性激素属于此类激素

(二)激素的作用特征

激素一般具有下列共同的作用特征:

1.特异性

激素的特异性指某种激素能有选择地作用于某些器官和组织细胞。激素作用的器官、腺体或细胞称为该激素的靶器官、靶腺体、靶细胞。靶细胞膜内或胞浆内存在能与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2.高效性

激素在体液中含量很少,但起作显著的作用。

3.信使作用

激素既不能引起新的功能活动,也不能为功能活动提供能量,只是将某种信息以化学方式传递给靶细胞,从而调节其代谢过程和功能活动。

4.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包括相互协调、相互拮抗和允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