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回族经济研究
19030200000060

第60章 云南回族经济三十年(4)

桃园乡和守望乡,在改革开放20年中,个体工商业积累有了一定的基础。近几年在农村集镇贸易为主体的个体、私营农村工商业得到普遍发展的同时,坚持抓好农业生产,实现了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桃园回族乡1994年末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333万元,人均560元,纯收入为1623万元,人均390元,人均有粮237公斤,人均口粮167公斤。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153万元,人均1234元,纯收入达到4422万元,人均876元,人均有粮223公斤,人均口粮175公斤。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67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5283万元。

守望乡产“草煤”,可用于烧制砖瓦和生活燃料,有一些个体采煤及烧制砖瓦的企业。农业和个体工商业在改革开放前20年发展和积累的基础上,近些年来一直坚持农工商多业并举,实现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6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81元,人均占有口粮253公斤。近几年在收入增加的基础上,加大了农业投入,加强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稳定了耕地,在各地耕地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守望乡的耕地不减反增。2001年,有耕地2066公顷,2004年,耕地增加到3457公顷。此外,引导多余劳动力向其他行业转移(包括鼓励农民外出打工),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开辟了更多的就业、增收和发展致富门路。2004年,外出打工纯收入达256万元。

(二)提升传统产业与发扬传统优势

现代化是相对于原来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言的。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的问题。这是一个总的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背景,任何地区、任何民族都无法回避。这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根本意义之所在。改革开放前20年,云南回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是云南回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必然趋势,各地在经济发展上的一切得失、成败,均取决于这个转变过程。

云南回族在经济上具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鲜明特征,这主要表现在经济过程与回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相关。另一方面,云南回族分布在全省各类不同自然条件和社会人文环境中,因而又形成了各地回族间不同而与本地其他民族相同或相近的许多特点。各地回族间这些共同点与不同点,在长期的历史选择和传承过程中形成了在云南回族生存和发展进程中具有相对稳定而不可随意摆脱或更改的传统基础和前提。云南回族的经济传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维系云南回族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当历史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经济运行的方向、模式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和作用时,一些不合时宜的传统就必须进行适应性的转变,否则就会成为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障碍。从改革开放前20年,云南回族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清楚看到,作为传统的东西,在一定的时代或环境条件下,可能成为助力,也可能成为阻力,在此时此地成为传统优势的东西,在彼时彼地则可能成为劣势,不可一概而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种种自然、社会、历史原因所限或所迫而形成的某些传统,其初期属于不得已而为之,并无优越可言,久之渐成传统。既成传统,必深入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里层,熟而生巧,形成了一定优势,自然不可轻言放弃,但也不可死守不放。云南各地回族传统行业,与当地其他民族大同小异,即以农业为主,辅之以零星畜牧、贩运、家庭小商业和小手工业,这是全省(除极少数偏僻高寒山区外)各民族传统的、也是最基本的产业结构。回族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与回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或某些特殊历史文化观念有密切关系的行业,这些行业在回族或其他民族中均不占主要地位,这是由传统封建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换句话说,在传统封建生产关系束缚之下,云南回族原先具有(或具有后天形成条件)的特色产业并未得到充分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云南回族传统产业结构,在环境条件相当情况下,与其他民族相比,虽有一定特色(或差异),但并无优势可言。多年来,每当论及云南各地回族经济发展,都是讲传统优势的多,而看到传统中劣势方面的很少。这显然不利于回族地区产业结构的正确调整以及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

回族地区产业结构,若仅与本地历史比较,经过改革开放十余年来的调整,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若与发展条件和水平相当的其他民族和地区比较,其问题和劣势仍显而易见。就代表云南回族发展先进水平的沙甸、纳古等地的情况而言,主产业仍为正处于全面衰退的传统工业,且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技术手段、管理水平、企业制度、经营理念均比较落后,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还是一片空白。至于在全省回族中仍占大多数的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产业调整更是举步维艰。从近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世界各个国家、各类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趋势可以越来越清楚地看出,产业结构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十余年来以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各回族地区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问题。具体说来,滇中南工商业发展有一定基础的地区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增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培植高新产业;其余工商业发展薄弱地区面临的问题是调整种植业结构,在发展现代优质、高效、特色农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或其他新特产业。

在国内改革开放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云南回族历史上形成的、至今仍是他们生存发展主要依赖的许多传统产业和传统优势正面临着淘汰和丧失的前景。在可以赖以生存发展的新的产业和优势形成之前,云南各回族地区都程度不同地面临着新老产业“青黄不接”的威胁。面对危机,各地都在寻找新的出路。云南回族由于大分散、小聚居于全省各地,人口集中程度极低,民族共同经济资源过于分散,在聚居区内和本民族内,按传统区域性方式无法进行资源大规模集中,无法进入需要资源较大规模集中和优化配置的高新技术和现代化经营管理领域。因此在突破区域和民族限制之前,如何保持和进一步挖掘传统产业优势,仍是云南回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取向。要保持传统产业优势,就必须提升传统产业水平,使之与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十余年间,回族地区的许多乡镇领导部门、企业、农民以及遍布城乡集贸市场的个体经营户,为保持传统产业优势,提升传统产业水平,作了很多努力。在这方面,大庄的经验比较有代表性。

大庄回族在历史上形成的特色农业、饮食服务、集贸贩运、采矿和屠宰加工五大传统产业,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历了一个从全面恢复到充分发展的黄金时期。从20世纪末开始,几大传统产业的发展势头逐渐出现衰减迹象,与沙甸、纳古等几个省内曾经不相上下的回族乡镇相比,渐有落伍之势。但就现状而言,大庄村除现有的五大传统产业外,尚别无更现成的替代行业和出路。为此,大庄的乡镇领导部门和一些企业、农户及个体经营者只能在提升传统产业方面做文章。

在农业方面,从大庄村来看,人均耕地已不足半亩,但从全乡来看,仍有挖掘潜力。1999年时,全乡耕地面积有21200多亩,其中水田有8000多亩。传统优势农作物主要有优质大米、荞麦、甘蔗、蚕豆、花生、芋头、臭参、蔬菜等。大庄的大粒白花蚕豆有早熟、粒大、色翠、肉嫩等特点,远销江浙等地区。因为快速时鲜品,对生产、保鲜、运输、销售各个环节的协调联动要求很高,要做大规模,必须变习惯了的分散生产和经营为统一的经营管理。为此,根据乡上提出的“以农业稳乡”的战略,大庄村把部分眼光重新转向特色农业。

运输业,早在明清时期就成为大庄的传统行业,从短途人背马驮到组建马帮进行跨省跨国长途贩运,再到利用滇越铁路运输开展沿线相关服务。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起,大庄人又重新操起了被中断了30多年的运输业,在20多年里成就了开远和滇南运输业发展史上的一段传奇。但进入21世纪以来,运输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从长途货运开始,许多线路相继陷入难以为继的困难局面。从2000年以来,运输业曾经与大庄一样辉煌的近邻沙甸,运输户因难以为继已相继退出运输业转而从事矿冶等其他行业,到2007年,沙甸已全面放弃了曾为传统优势的运输业。相比之下,大庄村没有转营矿冶等行业的优势,原有的采矿业也面临着基本饱和和全面收缩整改的形势,在开辟出其他新的生路之前,放弃运输业等于放弃大庄五条主要生路中最主要的一条,这意味着将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从业人口失业。因此大庄的运输业不能放弃。为了维持下去,大庄村一方面在提升经营规模、服务档次和管理水平上下工夫,一方面尽心维持,耐心等待,寻求新的转机。

大庄村的采矿业,有煤矿、锑矿和锌矿,多为零散分布在本乡及邻乡地界的小矿。改革开放以来,由集体开采转为私人承包开采。有小煤矿数十个,最多时近百个。多为个体经营,规模不大,各自为政。经多年开采,多数老矿已进入衰竭期。近几年国家加强了环保和安全监管,余下矿点要按国家要求进行环境、资源评价和整顿,未经整顿评价合格的,属非法开采,将被关闭。如不能通过评价审批,也将面临关闭的命运。这是大庄采矿业一个生死攸关的关头。为此,已由乡政府出面邀集经营户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矿业股份公司,按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进行技术改造和规划论证,通过后将按规定的技术标准实行规范、统一的管理,实现规模化生产。

大庄村的清真屠宰业,从现实可行性、风险性和发展前景看,因受地域、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的限制相对较小,与农业、运输、采矿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大庄屠宰业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兴盛不衰,邻近大庄各市县的牛肉主要由大庄村供应。据1998年统计,大庄村从事屠宰的业户有50余户,菜牛本地平均日交易量约100头,屠宰约50头,产值约50万元。屠宰户每宰一头牛可赚200余元,加上兼做活牛买卖生意,年收入20~80万元。带动本村牛羊收购贩运、饲喂催壮、皮张经营、头蹄骨角杂碎加工经营百余户,带动州内外饲养经营户不计其数。但分散在村内饲养和屠宰加工,对村内环境卫生污染很大,大多数屠宰户只能进行简单粗加工,规模、档次难以提高,发展受到限制。因此近几年有少数屠宰户,在清真牛肉制品和牛干巴等传统清真美食优势产品的深加工和规模化生产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大庄坤杰肉类食品加工厂,采用了一些电气化设备和组建产业链的方式,以传统工艺进行规模化生产,规模扩大了数百倍,为这项传统手工艺由家庭副业变成有一定的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和技术含量的规模化产业作出了范例。马子辉从泰国引进清真牛肉丸生产技术和设备,设立泰昌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出了具有大庄传统清真风味的泰式牛肉丸,经过十余年,“泰庄”牌清真牛肉丸已逐渐形成了规模,为提升、传承大庄传统清真屠宰加工业和清真饮食业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在经营饮食服务业方面,大庄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既保持了传统回族乡村风味,又能适应饮食文化时尚及流行口味。近10余年来,大庄回族的清真饮食服务业不仅遍布州内各市县,而且扩展到了省内外,四川、贵州、两广等地都有大庄人开的清真餐馆。在业界日益靠规模、品牌、档次和标准化服务取胜的形势下,大庄回族清真餐饮业的发展进入了提高规模和服务档次的新一轮创新发展阶段并已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