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回族经济研究
19030200000062

第62章 近年来回族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商贸活动述论(1)

东噶仓·才让加

近年来,青藏高原地区活跃着一支来自其东北部甘、青、宁地区规模庞大的回族商人。他们的商贸活动对满足青藏高原地区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繁荣青藏高原地区的民族贸易市场,促进青藏高原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最近在青藏高原地区考察“市场经济下民族贸易市场的新趋向”时,对此作了粗浅研究。本文就回族南下(确切地说应为下西南,为叙述方便简称南下)青藏高原地区经商的原因,商贸活动的特点及营销商品的特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回族南下青藏高原经商的原因

在青藏高原地区经商的回族商人,大多来自青藏高原东北部的3个区域:一是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永靖、康乐、广河、东乡、和政、积石山县和临夏市,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回商队伍中占主体地位,其中来自广河、临夏的回商为最多;二是青海东部民和、乐都、化隆、循化、互助、湟源、湟中、平安、大通县及西宁市,其中化隆、民和及西宁回商为最多;三是来自宁夏吴忠、甘肃临潭等地比较零散的回商,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回商队伍中所占比例较小。

从地理区域上来说,以上3个地区处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高原牧区与中原农区、藏族与汉族这3个“结合部”的特殊位置,且是中国回族相对集中的地方,可谓中国的“回族分布带”。如果说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从相对落后的青藏高原经济区域到相对先进的中原经济区域依次渐进的话,那么,“回族分布带”正好处在落后的高原经济区域与先进的中原经济区域之间的“中间”位置。这就不得不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按经济学原理,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人们的购买力水平越高涨,需求越旺盛,商贸活动越易进行。所以,在此地带的回商从事商贸活动的走向理应选择经济发达的东部中原地区。然而,他们却选择了南下青藏高原地区开拓市场的战略。其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回商南下青藏高原经商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青藏高原地区有着诸如畜产品、林产品、中药材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由于受到三方面影响,在当地未能被充分有效的利用和开发:首先是长期以来,青藏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凭当地的经济势力还不具有充分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其次是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当地农牧民缺乏开发自然资源的动力;再次是内地中原商人面对青藏高原遥远而艰难、丰富而分散的自然资源,或“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远水解不了近渴”,认为缺乏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回族分布带”的回族凭自己处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区位优势,南下青藏高原地区,走村串户,分散收购畜产品、林木产品及中药材等自然资源,而后集中贩运到临夏市的河滩关、广河县的三甲集、循化县的街子镇、宁夏的吴忠市等地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以解决随着本地产业经济的发展而原材料不足的矛盾。由于畜产品、林产品及中药材等自然资源的利润丰厚,每年在青藏高原地区坐地贩运的回商有4000余人,季节性贩运的回商有8000余人,形成一支达万余人的贩运大军。

2.两地经济文化的差异,为回族南下青藏高原地区经商留下了“空挡”。青藏高原地区的农牧民群众绝大部分信仰藏传佛教,而藏传佛教则提倡“万物知足”“四大皆空”等说教。由于受到这一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农牧民群众一般视屠宰、经商、手工业等为“不洁”行业。因而,藏民族经商观念淡薄,缺少以商促农、以商促牧、以商促工的积极性。在这种“重精神文化,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青藏高原市场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尚待开拓的市场。而“回族分布带”的回族所信仰的伊斯兰教,则肯定商业,鼓励经商,把商业视为真主所喜爱的事业,认为只要勤奋地从事商业活动,就能得到真主的喜悦。所以回族群众大多具有善于经商、开拓市场的本领。当市场经济的春风似一股暖流吹向神州大地时,“回族分布带”的回族则“近水楼台先得月”,南下青藏高原地区,凭自己“重商文化”的优势,或从事饮食商品的营销,或从事农牧土特产品的营销,或从事民族用品的营销等,去开发这个等待开拓的市场领域。

3.青藏高原地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运行,需要借助商业民族的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重复的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当青藏高原地区的分配和交换环节受到“轻商文化”的影响而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产生抑制作用时,广大农牧民群众便渴望域外的商业民族来青藏高原从事商贸活动,以弥补自身文化的不足、使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因而,回商大军一进入青藏高原地区进行商贸活动,就受到广大农牧群众的普遍欢迎,使他们的商贸活动有了赖以发展的基础,营销活动也取得了更大的经济、社会效果。

4.悠久的经商历史,使回族具有了南下青藏高原地区经商的传统。回族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商贸活动是随着“丝绸之路”南路的开辟而进行的,早在唐宋时期就在湟州、河州、洮州等地设榷场与吐蕃进行着茶马贸易和绢毛交易。明朝时,回族进入青海腹地、甘南和川西北藏区收购畜产品。清朝时,在循化、化隆、西宁、贵德等地开设多家商号,并大量移居拉萨等地经商。民国时,在青海形成了其强大的商业势力。回族在与青藏高原地区的长期商贸交往中,了解了藏族的生产生活习性,积累了丰富的经商经验。因此,当市场经济为商贸活动打开畅通之门时,“回族分布带”的回族很自然地选择青藏高原地区,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商贸领域施展自己的才能。从高原古城西宁到长江源头的沱沱河岸,从藏北万里草原到喜马拉雅山脚下的樟木口岸,无处不有回族商人的足迹。

二、回族在青藏高原地区商贸活动的特点

回族在青藏高原地区之所以形成与其他民族不同的商贸活动的特点,是由两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一是青藏高原地区环境恶劣,交通闭塞,条件艰苦,这种艰难的环境需要有一个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等良好职业道德的商业群体;二是回族分布带的回族是一个经营农业为主,兼营商业的民族,这种一身二职的职业结构要求其既要顾及农业,又要顾及商业。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营销活动的群居性。如前所述,由于受到“重商文化”的影响,回族人民大多具有勇于开拓市场的精神。但是,在条件比较艰苦,环境比较恶劣的青藏高原地区,要想开拓一个商业领域是相当艰难的。所以,商人们大多根据各自的具体条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优势互补,组成一个三五成伙、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共同开拓异地市场的商业团伙,并根据商业团伙的具体特长,或从事饮食业,或从事畜产品贩运,或从事日用消费品的营销等活动。一旦在某一商业领域站稳脚跟,就不断地为其他回商提供条件开拓这一市场,使自己在日后多一个帮手,多一个依托。同时,回族商人还具有“师傅带徒弟”的良好职业风格,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不断地接纳新的徒弟。当徒弟的资金、技能等条件成熟后又不断地“分家”。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个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群居一方的商业团伙。像青海省黄南州隆务镇菜市场东部的回族集居区,甘南州合作镇汽车站附近的回族集居区,西宁东关的回族集居区,拉萨市藏青和冲赛康市场的回族集居区等,在当地无不以回族资金雄厚、数量众多而著称。这种商业团伙的互助合作关系,不仅增强了其克服困难开拓市场的能力,而且还凝成一团,扩大资金规模,共同对付竞争对手,提高涉足新的商业领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