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回族语言民俗
19030600000008

第8章 回族语言中的民俗事象(1)

民俗是民间社会长期约定俗成,具有传承性的文化习俗,融入民间生活的几个层面,包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语言之中。语言是记录和传播民俗的基本手段,同时,语言又是民俗内容的一部分。语言和民俗的这种特殊关系,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民俗语言。在民俗语言的传播过程中,也不断融入了民族文化成分。回回民族以伊斯兰宗教信仰和伊斯兰文化习俗为内核,形成了许多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不同的语言习俗,这些民族语言习俗,表现在回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别具特色的回族民俗语言。从这些回族民俗语言中,既能领略到表现回族民俗内容的语言,又能感悟出语言中蕴含着的民俗事象。

一、语言与民俗

语言是构成民俗的要素之一,民俗以语言为载体,它不仅以口语,而且以行为和习惯在人们的传统习俗中世代相传。民俗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在人类社会的传承过程中不断融入了民族文化的内容。回回民族以独特的伊斯兰宗教信仰和伊斯兰文化情结,形成了许多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生活习俗。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习俗,不仅仅体现在行为习惯中,更体现在语言习惯中。这些习俗,常常借助语言媒介表现出来,并加以传播、发扬和光大,进而生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语言。从这个意义上看,民俗和语言是共存的。许多语言学家都把语言作为民俗的主要范畴,许多民俗学家也把语言作为民俗的主要内容,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就明确地把语言艺术作为民俗学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语言民俗的范围比较广泛,它包括语汇、命名、谚语、谜语、民谣、物语、祝词、誓词、符咒、忌语、俚语、隐语、传说、故事、警语等许多方面。在这个包罗万象的语言信息库里,蕴含着丰富的民俗语言文化矿藏。

民俗语言是一种语言艺术,而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方言土语。民俗语言是以民间生活为基础,以风俗习惯为内容,以语言为载体而长期约定俗成的语言精品。在这种民俗语言里,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民俗语言,也就是所谓的俗语,还包括人们所说的的雅言,特別是那些表现民俗事象的雅言。回族语言民俗,就是指最能表现回回民族习俗的语言以及从这些语言中表现出来的回族习俗。因而,语言民俗不仅仅是语言学和民俗学研究的范畴,还是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的范畴。

应该说,民俗语言是语言学研究的内容之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生活的逐渐变化而来的。语言从属于社会现象之列,始终是为整个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那么,作为研究语言规律的语言学,就不能不关注来源于社会最基层,最能反映社会风貌的民俗语言了。民俗语言作为社会风俗的主要载体,真实地记录了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內容,并伴随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民俗语言作为从属于语言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类型,其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交际的需要。民俗语言和普通语言一样,都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只是民俗语言在更特殊的范围内,带有更特殊的交流内容。这种语言的特殊现象,是语言学者更应该倍加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

从语言的基本特征来看,语言有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本要素的规范,又有语言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要求。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看,口语是语言形成的基础。口语交际是人类最直接、也最初始的交际方式,语言的规范在某种程度上来源于民间交往中语言的约定俗成。从这个角度来看,民俗语言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同时,民俗语言还是民族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民族学是目前最活跃的社会科学之一,它与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人口学、法学、宗教学、文学、艺术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民俗语言作为民族学的一个主要范畴,它的形成与这一系列学科自然会不无关系,所以,民俗语言是民族学关注的主要内容之一。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民族学要研究各民族的社会形态、文化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必然要以语言为基点,和语言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民族的形成来看,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是一个独立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而语言则在民族形成的诸要素中位居其首,可见语言在民族中的重要地位。回族虽然没有完全独立的民族语言,回族在使用汉语时,却赋予了浓厚的民族特征。回族语言的民族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民俗语言表现出来的。回族语言和一般现代汉语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各自所记录的民俗特性的差別,回族语言以独具民族特色的词汇卓立于现代汉语中,这一特点应该引起民族学家的关注。

从研究方法上看,把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民族学的研究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它不仅可以促进民族学的丰富和发展,而且可以为语言学研究开辟更加广阔的研究领域。

另外,民俗语言更是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语言真实地记录了民俗内容,另一方面,一个民族的生产特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婚姻制度、宗教信仰等民俗内容,往往在语言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人们经常会从语言中看到一个民族风俗习惯方面的某些特点。民俗语言就象民族文化的堆积层,是由许多民俗内容积累起来的,在这个民俗内容博物馆里,陈列了各个时期、各个领域的民俗文化内容。从民俗语言的特征中,足可以看到同一民族的文化特征,也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以及不同民族间的联系。在民俗语言的背后蕴藏着大量民族文化的信息,这是民俗学研究中应该倍加关注的内容。

民俗是一个十分广阔的范畴,从经济民俗、宗教民俗、礼仪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到禁忌民俗、卫生民俗、婚姻民俗、丧葬民俗、节日民俗、姓氏民俗、亲族民俗等等,都在语言中留下它的痕迹。我们拉开这道语言符号的帷幕,就能够获得大量的民俗文化的信息,是民俗语言学研究的宝贵财富。

民俗学的本质是一门综合学科,这个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又闪烁着民族智慧光芒的文化宝库,至今还不断为人们提供着智慧和经验。而民俗语言,则是这种智慧和经验的最直接的表现者和传播者。

二、回族语言与回族民俗

毫无疑问,民俗是有民族性的,回回民族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逐渐形成的民族共同体,既非在华夏古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又非迁徙而来的外来民族,而是凭借着伊斯兰文化的巨大凝聚力,将不同国度,不同语种的穆斯林凝聚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由于宗教文化上的紧密联系,回族民俗和其他伊斯兰教民族的民俗经纬交错,纵横相联,有许多相通之处。但是,回回民族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在语言和文化上毕竟保留了许多丰富的民族特征,从回族语言中表现出来的回族民俗也就颇富民族特色,并且融入回族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一)回族礼仪用语中的民俗文化

回回民族自古以来就谦恭好礼,讲究语言诚信,言辞有礼,并把这些作为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回回民族的这种处世观,以伊斯兰文化观念为准则,形成了系统的礼仪用语。

礼仪表现在广博的范畴中,礼仪作为一种文化行为,必须遵循民族风俗习惯、宗教观念和伦理纲常的制约,从而成为人们所共同认知的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并且约定俗成为各种礼仪。这些礼仪文化往往通过语言得以表现,并且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

在回族穆斯林生活中,时时、处处、事事都以礼相伴。这些受到民族习惯、宗教观念影响的礼俗,往往借助礼仪用语表现了出来,成为回族礼仪文化的一部分。

礼仪贯穿着人生的全过程,从婚姻嫁娶、生老丧葬,到人际交往、生产经营,都与“礼”紧密的联系起来。回族就把出生看作人生大礼,保持着许多语言习俗。回族语言中把妇女怀孕称作“有喜”,询问时只能说“有喜了吗?”而不能问“怀孕了吗?”这种语言习俗,表现丁回回民族的人生观。“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味着吉祥和快乐。回族民间比较看重生儿育女,多子多福,视怀孕的“有喜”,其实就是这种传统生育观念的反映。从跟生育直接关联的回族婚姻文化中,也能找到“喜”的来源。在回族婚俗中也有许多用“喜”组成的词,回族把定亲时招待宾客或分送给亲友的干果叫“喜果”,把结婚时招待亲友的筵席叫“喜筵”,把婚礼上的糖果叫“喜糖”,结婚时前去恭贺时叫“恭喜”,婚礼上有“撒喜”的风俗等等,还有很多跟“喜”有关的称呼,甚至干脆把婚姻大事称作“喜事”。这种语言习俗,在汉族语言中也普遍存在,出现在回族语言中,却别具一番宗教文化底韵。在伊斯兰看来,婚姻是人类十分重要的事情,通过婚姻,不仅能满足生理、心理、精神、情感等方面的需求,还可以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促进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在回族习俗中,把成年男女结婚的需求称作“瓦直卜”(当然的),把结婚称作“逊奈”(圣行)。以这种伊斯兰婚姻文化为基础,构成了视结婚为“喜事”,视怀孕为“有喜”这样一种充满喜气的民俗图景。在回族诞生礼中,还有一些颇具宗教色彩的术语,如“占房”“踩生”“洗三”等,这些词语,是回族诞生礼的最真实的写照。妇女临产前,孕妇要洗大净,尽快住进产房,这就叫“占房”;婴儿诞生后,要在亲属或近邻中选择具有美好品质的人首先进入产房。在回族群众的心目中,孩子出生后,孩子的性格和首先进入产房的人气质、性格相象,这就叫“踩生”;在孩子出生三天的时候,要举行一定的仪式,用热水洗掉孩子身上的污垢,这就叫“洗三”或“三洗”。这些跟出生直接关联的独具民族色彩的语言,实际上就是回族人生礼仪最真实的写照,表现了回族人民对人生初始美好的祝愿和希冀,另一方面,也从中能够领略到独具伊斯兰宗教文化色彩的人生理念。

在回族各种礼仪中,出现频率最高,使用最广泛的词就是“色俩目”。“色俩目”是阿拉伯语借词,又称“色兰”,是问候语,含有祝你平安的意思。这样一个本来普普通通的问候语,在回族语言中,已经超越了问候语的简单范畴,形成了多层民俗文化内容。回族无论男女老少,见面时要互致“色俩目”;回族定亲时,吃完宴席后,男女双方当着众亲友的面互道“色俩目”,表示这门婚姻大事已经定了,今后一般不能变更;回族在互相发生误会、矛盾、甚至冲突后,解决矛盾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互道“色俩目”来化解矛盾;在回族礼拜、婚礼、节日庆典以及各种重要礼仪场合,都有集体互道“色俩目”的习俗。道一声“色俩目”,在回族语言中具有如此一语千钧的作用,主要出于语言心理文化的需求。人们的语言都是他自己心灵的一面镜子,是灵魂的窗口,心理因素是语言选择的基础。语言的生成和运用符合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则,并和具体的特定的交际对象和具体的特定的交际心理状态相适应。回族和回族在交际中互道“色俩目”,回族和其他非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交往时并不道“色俩目”,其他非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和回族交往时也不道“色俩目”。“色俩目”已经演变为回族内部表达民族情感的特殊语词。“回回见面三分亲”,即便是素不相识的回族人,只要道一声“色俩目”,就立即缩短了情感距离。“色俩目”已成为回回身份的语言标志。

在回族各种礼仪用语中,还有许多民族宗教色彩很浓的礼仪用语,这些用语,真实记载了回回民族的各种民俗事象。回族老人常常把为儿子举行婚礼、完婚称作“卸担儿”,认为这是完成了人生的一件大事,已经尽到了父母应尽的职责。回族妇女出嫁时,讲究“填箱”,指亲朋好友送给新娘的衣服、布料、鞋袜、毛巾、钱等物品。回族妇女出嫁时,新娘要洗大净,称为“离娘水”。在回族婚礼上,还要“表针线”,把新娘给公公、婆婆做的鞋,给丈夫做的衣服、荷包、绣花枕头等展示出来给众人看,并大加赞扬。“填箱”“离娘水”“表针线”等词语,真实记载了回族婚姻礼仪中的民俗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回回民族的民族文明、民族文化和民族风尚。

(二)回族日常用语中的民俗文化

回族生活习俗同汉族相比,除了在服饰、饮食、器皿用具等方面有差异外,还表现在娱乐、居住、旅行等方面的差异。这些生活习俗的差异,同样通过语言表现了出来。回族特有的伊斯兰生活习俗,创造了一些只有回族人使用的生活专有词语。这些词语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文化习俗,表现在回族生活的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