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舰家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有着诸多不同的成员。从桨船时代到风帆时代,从蒸汽时代到燃油时代与核动力时代。人类海战历史上曾出现了许多让人刻骨铭心的战舰。它们之中,有身经百战的“海战之神”,……各种战舰以它们在战场上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与出色的战绩将其名字镌刻于人类海战史乃至兵器史上。
战列舰
战列舰是一种装备有大口径火炮和超厚防护装甲的大型水面战舰。早在17世纪中叶,海上就已出现了三桅风帆战舰,它的船体为木质,排水量增加到4000吨~5000吨;火炮甲板最多有3层,能装100多门火炮。这种战舰在海战中彻底改变了过去接舷战斗的战术,主要采用多艘舰列成单纵队战列线进行炮战,由此而得名“战列舰”。此时的战列舰基本上全为木材建造,有时在水线以下包裹铜皮。动力为风帆,武器为前膛火炮,发射用于摧毁船体的圆形弹丸以及杀伤人员的霰弹、破坏风帆的链弹。
一、战列舰的诞生与发展
19世纪中叶之后,随着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的发展,风帆动力战列舰逐渐让位给蒸汽动力战列舰,战列舰进入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钢铁军舰时代。
1859年,世界上第一艘带蒸汽动力的木壳战列舰“光荣”号在法国下水。翌年,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动力的铁壳战列舰加入英国皇家海军现役。19世纪后半叶,战列舰普遍采用铸铁装甲,满载排水量达1万吨~1.2万吨,航速16节。17节,主炮口径由200毫米增至300毫米~350毫米,舰体防护装甲厚度达230毫米~450毫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次海战中,战列舰充分显示了大舰巨炮的优势,因而成为各国海军竞相发展的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战列舰的发展达到顶峰。这个时期建造的战列舰,如日本的“大和”号和“武藏”号,排水量已达70000余吨,3座三联装主炮的口径为100毫米,航速27节;装甲厚度也大体与主炮口径相同,并加强了水下防护以抵御鱼雷的进攻,大舰巨炮的特点更加明显。
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战列舰一直是各海上强国的舰队主力舰和核心力量,占据着海上霸主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潜艇和舰载航空兵的成功应用,逐渐动摇了战列舰的霸主地位。尤其是珍珠港事件中,美国8艘战列舰非沉即伤,从此战列舰一蹶不振,表明其称雄海上的时代已经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均不再建造战列舰,舰队中的战列舰也纷纷退出现役。仅少量的战列舰在二战之后,时有参加海上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但所起的作用并不显著。
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海军决定对世界上仅存的四艘“衣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予以“重新输血”。重点是加强反潜、防空能力,提高通信和电子设备的现代化水平,改善舰员的生活条件。经过改装后的“衣阿华”级战列舰担负的主要使命是:协同战列舰编队作战;或单独进行海上作战;或支援两栖部队的登陆作战;或在发生危机的地区炫耀武力。
1991年1月17日,美“衣阿华”级战列舰“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率先向巴格达市中心及其附近的军事通信中心和防御设施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2月7日,两舰又使用主炮向伊军炮兵阵地进行了猛烈轰击。但是,最终因为战列舰固有的缺陷,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战争的需要。为此,1993年,美国的四艘战列舰又再次退出现役,建立殊功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作为历史上最后的战列舰被迫退出海战舞台。美国海军也将“战列舰”这一级别的军舰正式从现役舰船分类中撤销。
二、战列舰小家族
1、“德意志”级战列舰(德国)
“德意志”级战列舰是德国1903、1904年度计划建造的战列舰,是对根据第二个舰队法建造的第一批战舰的追加部分。
“德意志”级战列舰沿袭了“布伦瑞克”级战列舰的设计方案,于1901年作为“布伦瑞克”级的改良型而着手设计。德国海军计划将这两个级别的战列舰组成一个舰队,所以它们的主炮、副炮均相同。但为了减轻舰体重量,“德意志”级战列舰的副炮全部被安装在炮廓中,其中央炮廓群区域的面积也要比“布伦瑞克”级大,这样炮与炮问的距离变大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一座火炮被击中导致两座火炮都无法发射的情况,而且扩大了每座火炮的射击范围。同时,“德意志”级战列舰的舷侧装甲也进一步加厚。
1902年,德国海军最终完成了设计方案,并开始准备建造第一艘舰。但同时英国海军正不断加长其305毫米火炮的身管,为了与其相对抗,德国海军对设计方案做出了相应改进,决定从该级战列舰第二艘起进一步强化战舰的防御能力。为了与“布伦瑞克”级战列舰共同行动,该级舰在锅炉方面均采用了水管锅炉以便减轻舰体重量,同时将蒸汽压力增加了10%以上,以便增加主机功率,从而保证航速与“布伦瑞克”级战列舰相同。这样,该级战列舰与此前的舰型相比有了明显进步,但由于在其建造期间已经迎来了无畏舰时代,因而在建造之初就被打上了“二流”战列舰的烙印。
2、“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美国)
20世纪30年代中期,鉴于“一战”结束前建造的战列舰正陆续超龄,而亚洲和欧洲的潜在敌国日本和德国正在积极扩军备战,美国海军开始建造新一代战列舰。
“北卡罗来纳”级是这一批现代化战舰中最先诞生的,于1937年开始建造,共有“北卡罗来纳”号和“华盛顿”号2艘。
由于受《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的限制,“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的设计方案千呼万唤难出台。美国早在1929年就开始考虑造舰问题,并根据当时的海军部长对拟建战列舰性能所做的概略性指示,反复研究,先后制订出多个可供选择的设计方案。1937年,“北卡罗来纳”级的设计方案终于得以定型,其内成功运用了在条约时期积累的大量技术成果。在“北卡罗来纳”级的设计中,武器装备、防护和推进装置是研究的重点,其中尤以武备为首要。最初,两舰确定采用12门MKII型356毫米主炮,高平两用副炮,以28毫米高炮和12.7毫米高射机枪做轻型防空武器。但在建造时,主炮的口径和数量却意外地作了变更。而投入实战以后,由于击落高速飞机的命中率不高,防空武器也自1942年起更换成了40毫米“博福斯”高炮和20毫米“厄利孔”高炮。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北卡罗来纳”级积极加入,其中“北卡罗来纳”号表现尤其出色。在1942年的爪达尔卡纳尔岛和图拉吉岛登陆战中,作为当时为航母护航的唯——艘战列舰,“北卡罗来纳”号表现卓越,从此奠定了美军快速战列舰的主要任务:为航空母舰提供对空掩护。在此后的3年战争岁月里,它共航行30余万海里,参加了15次战役和重大战斗活动,荣获多枚“战斗之星”纪念章。
大多数战舰退役后都会被拆毁,然而“北卡罗来纳”号却有了另一番命运。它被北卡罗来纳州和维尔明顿的一些知名人士以33万美万买下,作为一艘战争纪念舰保留了下来。1961年10月,该舰停驻在北卡罗来纳州费尔角河的一个永久性泊地,正式供人参观。它是目前世界上修复装饰最好的展舰之一,每年都有大约25万国内外游客登舰参观。
3、“田纳西”级战列舰(美国)
“田纳西”级战列舰是美国海军继“新墨西哥”级战列舰后的改进型,它的首舰“田纳西”号于1917年5月开工,1919年4月下水,1920年6月完工服役。2号舰“加利福尼亚”号于1919年11月下水,1921年8月作为太平洋舰队的旗舰开始服役。
“田纳西”级战列舰采用了新式的后置龙骨设计,拥有较过去的旧型战舰良好的水下防护措施。其主炮和副炮均装有火控系统,并且其主炮可以上仰到30度,而以前的战列舰只能达到15度,这使其射程增加了9千米。弹药库、水下配置、动力系统等要害地方装甲厚度也重新设计过。这使得“田纳西”级的排水量大大增加,超过了“新墨西哥”级。当然,防御力的增强必然牺牲机动性,因此,“田纳西”级战列舰的动力还是很差,最高航速只有21节,远远逊色于同类型战舰。
“田纳西”级战列舰一共造有两艘,分别是“田纳西”号和“加利福尼亚”号。
“田纳西”号是田纳西级战列舰的首舰,于1917年5月开工,1919年4月下水,1920年6月完工服役。完成后“田纳西”号曾发生一次重大损坏事件,1920年10月30日,“田纳西”号的一组锅炉突然发生爆炸,爆炸严重地破坏了它的轮机,使得刚建好的“田纳西”号不得不返回船厂进行大约半年的维修。1921年6月,修好后的“田纳西”号在加州洛杉矶的圣·佩德罗海军基地里加入了太平洋舰队。此后的20年中,“田纳西”号一直在太平洋舰队服役,除了偶尔到东海岸巡航外,“田纳西”号同美国海军其他的战舰一样,在和平时期执行例行的训练活动和参加美国海军举办的各种实战演习。
4、“拜恩”级战列舰(德国)
“拜恩”级战列舰是1912年度(2艘)、1914年度(1艘)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艘)计划建造的战列舰。
根据1908年修改的舰队法的规定,德国自1912年起每年建造1艘战列舰;但1912年德国再次修改了舰队法,并决定在1913年度追加建造1艘战列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转为执行战时计划,并于1914年度追加建造1艘战列舰。这样,该级战列舰分别于1913、1914年度各建造两艘。德国海军在沿用“国王”级战列舰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对该级战列舰进行了设计。当时,澳大利亚海军为了节约舰体长度而采用了三联装的主炮塔,对此德国海军也进行了慎重的讨论。如果采用三联装炮塔的话,舰体中央的炮廓将变小,这也将节约装甲重量,而且4座三联装炮塔的重量几乎相当于6座双联装炮塔的重量,并能够获得更大的射击角度。但在对澳大利亚战列舰进行调查后发现,其舰体中央火炮的弹药供给速度比左右两座火炮要慢一些,炮塔的发射速度也相对较低,炮塔旋转的转矩也增大了,如果被1发炮弹击中的话,3座火炮可能均无法使用。鉴于此,德国海军最终放弃了这种炮塔。德国海军认为,与他国搭载三联装炮塔的战列舰相比,如果将口径增大一圈,双联装火炮也能够发射同等弹量的炮弹,遂于1912年1月决定采用380毫米火炮,并装备于“拜恩”级战列舰。克虏伯公司立即着手进行试验,并于1914年成功完成试射,随即投入实际生产。为此,该级战列舰也不得不推迟一年动工。另外,早在该级舰的设计之初,德国海军就一直在讨论是否安装巡航用的柴油机,最终在该级第三艘舰——“萨克森”号战列舰上完成了这一构想。但由于“萨克森”号战列舰未能完工,德国海军最终还是未能实现搭载柴油机的计划。
5、“依阿华”级战列舰(美国)
“依阿华”级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建造的吨位最大的一级战列舰,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后一级退出现役的战列舰。该级舰始建于1943年,至1944年完成,共造4艘,分别是“依阿华”号、“新泽西”号、“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依阿华”级战列舰是在“南达科他”级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它继承了“南达科他”级强装甲防护的优势,并且~改以往战列舰长期疏忽的问题,重点提高航速,大幅度提高主机功率。为此,该舰采用当时输出功率最大的舰船动力装置,又重新设计了舰体。此外,该舰还特意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螺旋桨,以消除舰艉振动现象。
“二战”期间,“依阿华”级活跃于太平洋战场,为航空母舰护航和支援两栖作战。敲后,除“密苏里”号留作训练舰外,其余3艘均封存备用。朝鲜战争爆发后,该级舰再赴战场,其中“威斯康星”号于1952年因受炮击,返国修理,余者均服役至战争结束。此后,4艘舰又一次全部封存。1968年,“新泽西”号第三次“从军”,奔赴越南参战,但因作战能力有限,消耗费用过大,终在1969年退出。
20世纪80年代,美国斥重资对“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了现代化改装,重点加强对地对舰攻击和反潜防空能力,提高通信和电子设备的现代化水平,改善舰员的生活条件。舰上加装了8座四联装“战斧”巡航导弹和4座四联装“鱼叉”舰舰导弹发射装置,新增4座“密集阵”近程防御系统,又设置了直升机起降平台和无人驾驶飞机弹射器。
重整武装的“依阿华”级再次踏上征程,虽依稀仍见当年勇,但终究难逃英雄迟暮的命运。1990年,第四次服役没多久的“新泽西”号和“依阿华”号再次封存。而“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则参加了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二舰共向伊拉克的战略目标发射了数十枚“战斧”巡航导弹,还炮轰了科威特南部的伊军炮兵阵地,铸就了它们战场生涯中最后的辉煌。此战后不久,“依阿华”级便退出了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