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舰艇与潜艇
19037400000007

第7章 战舰家族(3)

5、“塞德利茨”级战列巡洋舰(德国)

“塞德利茨”级战列巡洋舰是德国1910年度计划建造的重型巡洋舰。根据第二次舰队法,该舰将替代1892年服役的“凯瑟琳·奥古斯塔”号。1906年,德国再次修改了舰队法,并将计划建造的重型巡洋舰由14艘增加到20艘,这样该级战列巡洋舰就成为追加建造的部分。1910年1月,德国完成了该级舰的设计工作。与“毛奇”级战列巡洋舰最大的不同是,在该舰首楼上面,从舰首到前桅的区域均设计有露天甲板,这样其正常状态下的前部干舷高度就变成了9米左右,从而改善了适航性。为了获得较高的航速,与“毛奇”级战列巡洋舰相比,该级舰将舰体宽度减小了1米,水线长度则延长了14米,最终成为德国当时航速最陕的主力战舰。虽然该级舰的宽度较小,但其防御能力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与“毛奇”级战列巡洋舰相比,该级舰水线部装甲带的最大厚度仍与前者接近,虽然其前后主炮塔间的水线上、下部装甲带仅为1.4米和0.36米,但装甲厚度本身则均增加了10%左右。当然,水线部装甲带还不仅仅是这些,锥形的薄装甲铺装面积也进一步增加。在舰体下部,水线下的装甲带达到了1.7米,厚为150毫米;在舰体上部,上甲板的装甲厚230毫米,火炮射击口的防护装甲厚200毫米。另外,距离最厚部内舷侧4米的位置还设计有50毫米厚的鱼雷防御舱壁,与此相连直至上甲板均设计有30毫米弹片防御舱壁。其强大的防御能力不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得到了充分验证。其装备的火炮与“毛奇”级战列巡洋舰相同,而每座主炮的额定炮弹数量则均增加了6发,合计为870发;每座副炮的额定炮弹数量也由此前的150发增加到了160发,88毫米火炮也是如此。

驱逐舰

驱逐舰最初的名字叫“鱼雷艇驳逐舰”,再早也曾加“鱼雷炮舰”,是当时为专门打击鱼雷快艇而建造的。鱼雷快艇有“海上突击手”、“海上轻骑”等美称,它艇体小、速度快、机动灵活,常能夜幕下出其不意地用威力巨大的鱼雷攻击敌舰,使舰体宠大的敌舰在一声巨响中解体、沉没,而鱼雷艇本身却已逃之天天。

一、驱逐舰的诞生的与发展

在1880~1890年间,西方世界出现了以蒸汽机为动力、功率1470~3000千瓦、排水量400~1500吨的新型军舰。舰上设有大炮,用来轰击鱼雷艇;同时配备有鱼雷,可以攻击敌方巨舰。它被称为“鱼雷炮舰”,是驱逐舰的雏型。

这种鱼雷炮舰的设计思想是不错的,但它的航速偏低,在海战中追不上鱼雷快艇。为了提高航速则需要功率更大、效能更高的蒸汽机。为此,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做新的探索和改进,采用水管锅炉和强力鼓风以提高蒸汽参数,增加蒸汽机膨胀级数和气缸数量。高性能蒸汽机的出现为鱼雷炮舰提高航速奠定了基础。

经过造船工程师A·亚罗等人的努力,英国于1893年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驱逐舰“哈沃克”号和“霍纳脱”号。这两艘驱逐舰舰长54.8米,宽5.5米,排水量240吨,航速达到27节,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高的军舰,舰上装有4门舰炮和3座鱼雷发射装置。这两艘姊妹舰的建成为“海上霸主”增辉不少,也为驱逐舰这一新舰种的发展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美国当然不甘落后,在1900年建造了“班布里奇”级驱逐舰。该舰排水量420吨,航速达29节,装备了2艘鱼雷快艇和2门舰炮,成为那时最有威力的驱逐舰。这之后,世界各海军强国又展开了一场驱逐舰的造舰竞赛狂潮。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拉开序幕之际,英、美、德、法、俄等国已造成了600多艘驱逐舰,仅英国一家就造了200多艘。

为争夺海上霸权而掀起的造舰狂潮不仅使驱逐舰的数量猛增,舰艇战术技术性能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舰体增大,满载排水量达到了1000~1500吨;武器装备增强,一般都装备2~3座鱼雷发射装置、数门射程较远的舰炮。动力装置也有了可观的改进,多数驱逐舰采用了以油为燃料的蒸汽轮机。航速普遍达到30节以上,有的达到了37节。俄罗斯于1916年建造的“义加斯拉夫”号驱逐舰排水量1350吨,航速35节。装备了3座450毫米3联装鱼雷发射装置、5门100毫米舰炮。在那时称得起是海上的庞然大物。

驱逐舰最初的战斗使命只是打击鱼雷快艇及施放鱼雷攻击敌方大舰。但随海战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武器性能不断提高,驱逐舰的战斗使命也在不断增多。

1935年,意大利进兵埃塞俄比亚时出动了大批作战飞机,这使各国海军认识到:航空兵力对海上舰队构成威胁,舰队应有足够的防空力量,除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之外,驱逐舰也应具有防空能力。至1939年,世界上就出现了配置最先进防空武器的防空驱逐舰。随着深水炸弹的问世,驱逐舰又担负了反潜任务。人们在战争实践中认识到,这种中型军舰无论是布雷、巡逻、护航、登陆支援,都能不辱使命,发挥很大作用。

“多面手”的美名在实践中被确认。

但是,驱逐舰战术技术性能的革命性变化还是在装备了导弹之后——导弹驱逐舰的诞生。导弹是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的精确制导武器;装备着各种导弹的导弹驱逐舰的攻击目标绝不再仅仅是小小的鱼雷艇了。导弹化——是当代各国海军装备,也是包括驱逐舰在内的发展趋势,许多国家都取得了惊人的进展。

美国自50年代建造“米彻尔”级导弹驱逐舰之后,又陆续研制了许多舰级。如“伯克”级、“基德”级和“斯普鲁恩斯”级导弹驱逐舰,都是代表当代驱逐舰发展水平的重要部分。

“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舰长171.7米,宽16.8米,吃水8.8米。动力系统包括3台燃气轮发电机和4台燃气轮机,总功率5.9万千瓦。采用双轴推进,螺旋桨距离可调。舰速33节,用20节航速时续航力6000海里,满载排水量7800吨。

该级舰的武器装备很强,有8联装“海麻雀”导弹发射装置1座、4联装“鱼叉”舰对舰导弹发射装置2座、3联座反潜鱼雷发射装置2座、8联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装置1座,单管127毫米舰炮2座、6管20毫米舰炮2座。在1986年,舰上加装了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并配置了“战斧”导弹,更使该级舰威名远扬。

“斯普鲁恩斯”级舰上装有卫星通信设备,这使它与整个海军战术系统紧密联系起来。舰上还装有多种先进观通设备,主要有对海搜索雷达、对海警戒雷达、目标跟踪雷达和对空搜索雷达。为了探测潜艇,还装有拖曳声纳、舰壳声纳、战术导舰系统和电子对抗系统。

“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是美国“全球遏制战略”的产物,是美海军主力驱逐舰的第四代,也是美国第一次采用燃气轮机的驱逐舰。

美国在战后建造的驱逐舰武备配置讲究有效性,布置密度小,舰面干净利落,便于各种活动,他们对驱逐舰的抗冲击、抗破损、抗侦察、抗振动等多方面的努力,使驱逐舰的生命力居世界领先地位。

在驱逐舰的战术运用上,美国特别重视它为航空母舰编队的护舰作用。一般航母编队至少编入4艘驱逐舰,战列舰特混编队编入3艘驱逐舰,运送作战人员的编队有时达14艘驱逐舰,其行动多是长距远、远洋性的。

前苏联也是能够自行设计建造驱逐舰的大国之一。其特点是发展速度惊人,舰体越造越大。前苏联的“无畏”级和“现代”级驱逐舰也都是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舰级。其“无畏”级舰长164米,宽19米,满载排水量8700吨,航速30节。“现代”级舰长156米,宽17米,满载排水量7300吨,航速32节。前苏联注重一舰多用,想用它做什么就加装什么武器,而且数量充足。因此,其舰艇的舱面上各种武器林立,安排得很拥挤。

驱逐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造数量多、舰艇战技术性能提高较快的舰种之一。世界上较多的国家都拥有并能建造这种中型舰艇,它成为标志各国海军实力、并反映各国综合科技工业水平的舰种之一。二战后,驱逐舰是沿着大舰体、高航速、远洋能力、猛烈火力和高防护力的方向发展、是各国海军舰艇技术竞争的焦点之一。

排水量逐渐增大是二战后驱逐舰发展的第一个特点。在二战结束时,大型驱逐舰的排水量也只有3000多吨。到70年代,美、英和前苏联等国的驱逐舰多数都超过了4000吨,而较新型的驱逐舰,如,美国的“斯普鲁恩斯”级满载排水量7800吨,“基德”级和“伯克”级达到8300吨。前苏联的“现代”级为7500吨,“无畏”级也达到8700吨。排水量增大必然促成舰长、舰宽的增大,美“斯普鲁恩斯”驱逐舰长171.7米,宽16.8米。前苏联“无畏”级舰长163.5米,舰宽18.8米。在这种猛造大型舰的竞争中,使得驱逐舰与巡洋舰的界线变得愈来愈模糊不清了。

舰体愈造愈大,却仍要保持30节以上的航速。这对要求机动性较高的中型排水型舰艇来讲,确是一个较大的难题。前苏联满载排水量8700吨的“无畏”级舰,航速也达到了30节。各国海军为提高航速,除努力改善舰型、改良武备以减少搭载重量之外,在改进动力装置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如,提高主机功率和增加主机台数,用燃气轮机代替蒸汽轮机,采用联合动力装置,甚至采用核动力装置。如前苏联的“无畏”级舰采用4台燃气轮机作动力装置,总功率达8.826万千瓦。美国的“斯普鲁恩斯”级舰的动力装置由4台LM2500燃气轮机和3台燃气轮机发电机组成,采用双轴推进。而驱逐领舰“班布里奇”号则率先采用了核动力装置。

二战后,各国海军普遍把驱逐舰作为参加远洋编队的舰种:再加上更多国家实施“面向远洋”的海军战略,驱逐舰的续航力也愈来愈大。典型舰如美国的“亚当斯”级,以20节航速航行时续航力8000海里;法国F70反潜驱逐舰在18节航速下达8500海里。增大续航力的措施大同小异,如,改进动力装置以降低油耗,改进燃油性能,在保证其他舰载物的前提下加大储油量,改进舰型及实施科学的航行方法等。

二、驱逐舰小家族

1、“易洛魁”(Iroquois)级导弹驱逐舰

1968年,加拿大订购4艘“易洛魁”级战舰作为反潜驱逐舰,它们分别是“易洛魁”号、“休伦”号、“阿萨帕斯卡”号和“阿尔冈琴”号,是在1963年停建的8艘装备“鞑靼人”防空导弹的“部落”级多用途护卫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些战舰依然保留了与“部落”级战舰相同的舰体设计、尺寸和基本特征,但提高了反潜能力,例如装备了3部声呐,配置1个直升机起降甲板和1个直升机机库,能够停放2架CH-124A型“海王”反潜直升机。该级战舰还可装备1挺12.7毫米口径(0.5英寸)机枪,并用1套电子监视系统替代舰上最初装备的反潜设备。其他武器系统还包括:意大利制造的127毫米口径(5英寸)口径“奥托·梅莱拉”轻型火炮,2座4轨道导弹发射装置,用来发射美国制造的“海麻雀”防空导弹(该防空导弹发射系统能缩回进舰艏上层建筑的一个小舱室内)。另外,舰上还有荷兰和美国制造的电子系统以及1门英国制造的反潜迫击炮。此外,舰上还有随处可见的三管MklO型“Limbo”武器系统。

作为一级能够搭载直升机的新型驱逐舰,1982年,“休伦”号曾试图装备“麻雀”导弹垂直发射系统,但并没有成为现实。于是,该级驱逐舰在1986年加装了一套Mk41型垂直发射系统,配备29枚“标准”SM-2MR型中程/远程防空导弹。

2、“榛名”级驱逐舰(日本)

“榛名”级驱逐舰是日本海上自卫队建造的第一种大型反潜驱逐舰,它的服役使日本成为了世界上最早装备直升机驱逐舰的国家。日本海上自卫队也以“榛名”级驱逐舰为核心组建了著名的“八八舰队”,这也成为日本海上力量重新崛起的重要标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以潜艇为核心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潜艇对水面舰艇的威胁日益增加。日本海上自卫队最初建造服役的“高月”级驱逐舰只装有1座八联装的“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装置和2座三联装的鱼雷发射器,无法达到日本自卫队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于1970年启动了“榛名”级的建造计划。

“榛名”级舰上可搭载3架10吨级的大型直升机,搭载能力甚至超过了意大利“维内托”级直升机巡洋舰,因为后者只能搭载6架3吨级的小型直升机。为了腾出必要的空间,“榛名”级将舰炮和导弹发射装置安排到了舰体前部。此外,“榛名”上装有从加拿大引进的“捕熊阱”拉降装置,可确保直升机在5级海况、船体横摇20°的情况下安全起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