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杰出人士的九大思维突破
19038700000035

第35章 平衡思维,突破烦琐生活的困挠(2)

在这种情形之下,上面所说的两种人的注意目标恰好相反。乐观的人所注意的是顺利的机遇、谈话之中有趣的部分、精制的佳肴、美味的好酒、晴朗的天气等等,同时心情舒畅,尽情享受;而悲观的人所想的和所谈的却只是坏的一面,因此他们永远都感到怏怏不乐,因此他们的言论在社交场所大煞风景,个别的人还会得罪许多人,以致于他们到处与别人都显得格格不入。如果这种性情是天生的,那么对于这些怏怏不乐的人倒是应该怜悯。但是那种吹毛求疵令人厌恶的脾气,也许根本是从模仿而来,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习惯。这种恶习虽然只是一种态度,一种心理行为,但是它却会造成终生的严重后果,给人带来真正的悲哀与不幸。因为他们得罪了大家,大家谁也不会喜欢他们,至多以极平常的礼貌和敬意跟他们敷衍,有时甚至连极平常的礼貌和敬意都谈不到。他们就因此而常常感到气愤,又会因此而引起种种争执。他们如果想改变地位或增加财富,别人谁也不会希望他们成功,没有人愿意为成全他们的抱负而出力或出言。如果他们遭受到公众的责难或羞辱,也没有人愿意为他们的过失辩护或予以原谅;许多人还会夸大其辞地同声攻击,把他们骂得体无完肤。如果这些人不愿意矫正恶习,不肯迁就,不喜欢一切别人认为可爱的东西,而总是在怨天尤人,自寻烦恼,那么大家就会避免与其交往。因为这种人总是难以和人相处。一旦我们发现自己被牵扯在他们的争吵中时,我们将会感到极大的烦恼与痛苦。

假如悲观的人能够知道他们的恶习对于他们一生的幸福以及别人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那么即使这种恶习已经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也还是可以矫正的。

知足之道,就是能够感到至少某日某时的生活是美好的平衡的思维。而这种平衡的思维的境界往往是非常简单的。

如果我们能养成宽容的、赞美好事而不计较坏事的胸怀,学会用平衡的思维去审视问题,我们就可以变得更加乐观愉快。法国的名作家蒙田就曾说过:“世上最乐观的事,就是快乐的思想;伟大的人生艺术,就是尽量有快乐的思想。”有宽容的胸怀,才能使人充满乐观的思想,使人觉得生之美丽与充满希望,而这种感觉,能使我们的性格更健康,更正常。并且,乐观的个性还像笑容一样,是能够相互传染的。如果你的朋友能以乐观的态度应付人生的一切难题,你必定会受到影响,而你的态度又会影响你的另外一些朋友。乐观的种子一经撒出,就没有什么是纠结不清,不可解决的了。

平凡而又简单、琐碎而又忙碌的生活中,永远蕴藏着美丽与快乐,只要你给自己一点耐心,一点童心,一点平衡的思维。忙碌的现代人,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让工作成了自我肯定和欢乐生活的无形枷锁。他们没有办法停下来对自己说:瞧,我看到了风景从一棵树梢掠过,吹向另一棵树,那是我以前过滤掉的生活,现在,我把它拾回来了。

每天在你的周围寻找幽默和快乐,让能够带来轻松愉快的事情围绕着你。在办公室里摆放几张难忘假日的照片,海上游泳冲浪的照片,或是戴着太阳镜的小狗的滑稽照片。这些照片可以使你经常能以愉快的心情,回味那些轻松浪漫的休闲时光,可以使你在日常的工作中得到片刻的休息。

林肯说过:“你想让自己有多快乐,你就会有多快乐。”如果你在上下班的时候遇到交通阻塞,你可以假装自己正处于电视连续剧中,看看别人在你的节目中有何表演,这样的练习可以让欢乐取代焦虑和压力。公交车上碰到一位陌生的老者,他坐在靠窗的位子上,眼睛明亮有神。有意思的是,老者对窗外一切视而不见,却喜欢看车内的人。他看着他们的脸,有一点好奇,有一点天真,就是没有常挂在成人脸上的戒备、漠然和自以为是。他就那么天真地看着,像一个顽皮的孩童,让被看的人不忍对孩子嗔怒。有时候看一眼老人的天真也会令你愉悦,只是在不太宽松的车厢里,你注意到了吗?

学会对自己微笑。人与人之间最短的距离是一个被分享的微笑,即使就你一个人笑。一旦你学会了这一点,生活将变得更轻松美好,你周围的人将会喜欢你,因为人们愿意和一个面带微笑的人打成一片。

养成一种快乐、健康的心态,然后去做你所搁下的工作,你会发现,你的热情和快乐会感染别人。

下次出门去上班,不知道这一天怎样过时,先别担忧。你可以下定决心,采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处事待人,就尝试这么一天。心境平衡点,积极乐观一点,你也许会使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改观。

就尝试这么一天,对同事尽量友善。把他们当做恩人来看待,好像你能留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完全该归功于他们,因此幸得有他们做同事。

就尝试这么一天,不再吹毛求疵挑剔别人。设法找出每一件事物的优点,并且找出每一个跟你一起工作的人值得称赞的优点。

就尝试这么一天,如果要纠正别人,就尽量以幽默示之,不要出言伤人;设身处地地想想,就像要被纠正的人正是自己。

就尝试这么一天,不要求自己所做的事都尽善尽美,也不再尝试打破记录。称职地做好眼前的工作,不强自己所难。

就尝试这么一天,心存感激,庆幸自己活在这个社会和时代,无论在恶劣环境,还是做劳累讨厌的工作。为能在自由的国度里工作而感恩不尽:“在这个国家里没有人强迫我工作。”

就尝试这么一天,为自己有工作做、活得好而满心欢喜,庆幸自己不是在战壕里躲避枪弹,或是在医院里等待动手术。

这些想法都不复杂,更不是天方夜谭。它们的好处是可以令你活得更有意义、更快乐。最重要的是,它们能够使你心境平静,使你面带笑容迎接生活,而这才是你最珍贵的东西。

艺术家吉宾斯亲手做了一套长凳,然后把它放在花园里。他在日记中写到:“我坐在凳子上歇息,可以嗅到新锯的木料和青草地发出的混合香味。梨树上有一只画眉在歌唱,一对金翅雀在郁金香花丛中觅食,还有一只黄蝴蝶翩翩飞过。看哪,多么美好。”

哲学家梭罗为了寻求生命的意义,带着一把斧子进了森林,并且在那里生活了将近两年的时间。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让他得以远离现代物质文明的侵扰,深深地思考生命的本质,冷静地思索人生的意义。

外界生活的简朴往往将带给我们内心世界的丰富。

密歇根国立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无形的财富比有形的财富更重要。教授说:“快乐并不是拥有更多,而是懂得享受你已经拥有的。”跟金钱一样,年龄、性别、种族和教育都不是快乐的关键。

我们既然来到世上,就有理由充分地享受生命的快乐。这并不意味着一定需要许多物质因素的支持,因为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他们在对幸福快乐的感受方面其实并无太大的差别。而享受生命快乐的一个简单且关键的要素便是:如果你喜欢并且愿意。

也许我们没有带游泳池的豪华别墅,但我们有一间干净舒适的房间,我们没有奔驰、奥迪,但我们有一辆自行车照样可以去旅游。只有当我们不在乎外在的虚荣,懂得去运用平衡的思维与心态去看问题,只为内在的自我而活着的时候,幸福和快乐才会润泽你干枯的心灵,就如同雨,露滋润干涸的土地一样。我们需求的越少,得到的自由就越多。正如梭罗所说的:“大多数豪华的生活以及许多所谓的舒适生活,不仅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人类进步的障碍。对于豪华和舒适,有识之士更愿过比穷人还要简单和粗陋的生活。”因为简朴、单纯的生活,有利于清除外界的物质与生命的本质之间的樊篱。让我们认清生活中出现的一切,哪些是我们必须拥有的;哪些是沉重的负担,是必须丢弃的;哪些是通往新道路上的荆棘。

多一份舒畅,少一份焦虑;多一份真实,少一份虚假;多一份快乐,少一份悲苦,学会用平衡的思维去看待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充分地享受人生,吸吮生活的全部滋养。

4.不要为小事烦恼

有一对夫妇,吃饭闲谈。妻子兴致所至,一不小心冒出一句不太顺耳的话来。不料丈夫细细地分析了一番,于是心中不快,与妻子争吵起来,直至掀翻了饭桌,拂袖而去。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细细想来,当然是以小失大,得不偿失的。我们不得不说,他们实在有点小心眼,太在意身边那些琐事了。其实,许多人的烦恼,并非是由多么大的事情引起的,而恰恰是来自对身边一些琐事的过分在意、计较和“较真”。

比如,在有些人那里,别人说的话,他们喜欢句句琢磨,对别人的过错更是加倍抱怨;对自己的得失喜欢耿耿于怀,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易于敏感,而且总是曲解和夸张外来信息。这种人其实是在用一种狭隘、幼稚的认知方式,为自己营造着可怕的心灵监狱,这是十足的自寻烦恼。他们不仅使自己活得很累,而且也使周围的人活得很无奈,于是他们给自己编织了一个痛苦的人生。

要知道,不去用平衡的思维看问题,人生中这种过于在意和计较的毛病一旦养成,天长日久,许多小烦恼就会铸成大烦恼。

其实,在这一点上,古代的智者们早已有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早在两千多年前,雅典的政治家伯里克利斯就向人们发出震聋发聩的警告:“注意啊,先生们,我们太多地纠缠小事了!”以后,法国作家莫鲁瓦更是深刻地指出:“我们常常为一些应当迅速忘掉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所干扰而失去理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几十个年头,然而我们却为纠缠无聊琐事而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时光。”这话实在发人深思。过于在意琐事的毛病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使生活失去光彩。显然,这是一种最愚蠢的选择。

从台湾归来定居的111岁老人陈椿有一句话说得极妙:“一件事,想通了是天堂,想不通就是地狱。既然活着,就要活好。”其实,有些事是否能引来麻烦和烦恼,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如何看待和处理它。所谓事在人为,结果就大相径庭。因此,美国的心理学家戴维·伯恩斯提出了消除烦恼的“认知疗法”——通过改变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方式和反应方式来避免烦恼和疾病。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学会不在意,换一种平衡的思维方式来面对眼前的一切。

不在意,就是别总拿什么都当回事,别去钻牛角尖,别太要面子,别事事“较真”、小心眼;别把那些微不足道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放在心上;别过于看重名与利的得失;别为一点小事而着急上火,动辄大喊大叫,以至因小失大,后悔莫及;别那么多疑敏感,总是曲解别人的意思;别夸大事实,制造假想敌;别把与你爱人说话的异性都打入“第三者”之列而暗暗仇视之;也别像林黛玉那样见花落泪、听曲伤心、多愁善感,总是顾影自怜。要知道,人生有时真的需要一点大气。

不在意,也是在给自己设一道心理保护防线。不仅不去主动制造烦恼的信息来自我刺激,而且即使面对一些真正的负面信息、不愉快的事情,也要处之泰然,置若罔闻,不屑一顾,做到“身稳如山岳,心静似止水”,“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这既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妙法,也是一种坚守目标、排除干扰的妙策。我们的精力毕竟有限,假如处处纠缠琐事,被小事所累,我们一生必将一事无成。

不在意,也是一种豁达、大量与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宽广的胸怀和气度,是很容易告别琐屑与平庸的。而当你实现豁达与宽容,自然会产生轻松幽默,从而洋溢出一种性格的魅力。

不在意,最终体现的是一种修养,一种高贵的人格,一种人生大智慧。那些凡事都与人计较、锱铢必争的人,自以为很聪明,其实是以小聪明干大蠢事,占小便宜惹大烦恼;而不在意,乃是不争,无为之为,大智若愚,其乐无穷!

不在意的人,是超越了自我的人,也是活得潇洒的人。因为免了琐事的羁绊和缠绕,也就使自己获得了解放,自有一片自由的天地任你驰骋。

当然,不在意并不等于逃避现实,不是麻木不仁,不是看破红尘后的精神颓废和消极遁世;不是什么都冷若冰霜、无动于衷的作家笔下的“局外人”。而是在奔向大目标途中所采取的一种洒脱、豁达、飘逸的生活策略。倘能如此,自然会突破生活的烦琐,拥有一个幸福美妙的人生。

5.放得下,才能潇洒走一回

生活中如果我们能以平衡的思维去面对各种复杂而又烦心的事,就能潇洒的走进快乐的殿堂。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诸行动时,“拿得起”容易,“放得下”难。所谓“放得下”,是指心理状态,就是遇到“千斤重担压心头”时能把心理上的重压卸掉,使之轻松自如。

我们要学会在“拿得起”与“放得下”之间去平衡自己的心愿。

年过八旬的吴阶平教授在谈及精神养生时介绍的一条主要经验就是“不把悲伤的事放在心上”。他认为“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总要想得开,以理智克制感情。著名学者季羡林老教授的养生经验是奉行“三不主义”,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计较”。这都体现了“放得下”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