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了解回族
19043900000090

第90章 城市化进程中的福建回族社区——以晋江市陈埭镇回族七村为例(3)

采取措施,弘扬民族文化是回族七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回族七村文化社团的建立,文化场馆的设立,构成了城镇社区文化的雏形。如陈埭民族诗书社成立于1985年,现有社员50余人。该社举办多次诗、书、画的学术研究班,举行书法、诗词创作比赛。陈埭民族南音社成立于1979年,由原有的7个南音小组组合而成,有社员60余人。建社以来曾多次应邀赴菲律宾、台湾、香港等地演出。该社有“东南第一馆”之美誉,1990年被中国南音学会吸收为集体会员。陈埭回族史馆建于1985年,是晋江市博物馆的分馆之一。该馆全面展示了陈埭丁氏回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的脉络,重点介绍了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卓有成就的历史和当今名人。

陈埭回族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明代,曾出现了文人丁仪、丁自申、丁启睿,清代有诗人丁炜,军火科学家丁拱辰等。回族七村重视对文化历史研究,已经先后出版了《陈埭回族史研究》《陈埭丁氏族谱》《陈埭回族社区历史沿革与社会发展史》《陈埭丁氏宗祠》等书籍。回族七村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丁氏宗祠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西陡门、石经幢、丁拱辰故居、丁氏祖宅、丁毅斋宗祠等。

回族七村提倡新风尚,以社团为载体,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增进社区的团结和友善。回族七村老年人于1982年成立了协进总会,迄今已历9届,现有会员1750人。该会为回族七村的老年人举行各种文艺活动,以活跃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至2003年,陈埭回族事务委员会和老年人协进总会先后举行了3次回族七村金婚庆典,当年4月回族七村的168对金婚夫妇与12对钻石婚佳偶参加了庆典活动。回族七村于1998年成立了残疾人联合会,现有会员380多人,发动社会力量对残疾人关心、帮助。1987年开始,回族七村每年新春召开新老干部团拜会。届时,来自村镇的回族新老干部欢聚一堂,叙旧迎新,共商发展大计。

回族七村关心国家大事,热心公益事业,在历年捐助的各类款目中,最大的三笔是1993年为建设晋江机场,捐款427万元;1999年“三江”与闽东水灾,捐款154.6万元;2002年晋江市成立慈善基金会,捐款510万元。

陈埭丁氏回族旅居台、港、澳以及东南亚的宗亲有3万余人,改革开放以后,海外宗亲相继回乡探亲、办厂、经商。如1985年,以华侨丁魁梧为团长的菲律宾回乡探亲团到陈埭探亲谒祖,菲律宾是丁氏回族旅居海外人数较为集中的地方,那里有著名的清真五姓(丁、郭、马、白、金)联谊会。他们与回族七村乡亲建立了密切的关系。随之,他们又多次回乡参加各种庆典活动,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社会公益事业作出很大的贡献。回族七村也多次派人前往海外,加强宗亲之间的交往,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

回族七村于1991年成为联合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考察了陈埭回族。考察团成员在新落成的陈埭清真寺前植下了常青树。1994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发起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伊斯兰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泉州召开,来自18个国家的80多名专家学者考察了陈埭回族。除此之外,还有党和国家领导人、省级干部和海内外专家学者参观考察陈埭回族。国家和省、市的民族歌舞团先后到陈埭回族七村演出,慰问回族群众。

自1988年开始,回族七村有3人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1994年陈埭回族事务委员会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

回族七村的文化建设提高了城镇化水平,也给回族村民带来了时代的信息、精神的愉悦和观念的更新。伴随着城市化的步伐,从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回族七村村民精神和物质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正逐步提高,他们正逐渐转化为名副其实的新兴城镇的居民。

结束语

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对于回族七村的城市化是机遇,也是挑战。回族七村的城市化进程中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陈埭镇的城市化进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方面:

首先,环境问题。由于陈埭镇的企业发展、经济总量增长和城镇化推进的速度较快,22万常住人口和众多的流动人口的高负荷运转,使偌大的陈埭镇承受着巨大的环境压力。又由于规划滞后,造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陈埭镇政府在总结该镇的小城镇建设情况时认为“城镇道路、交通、给排水等基础设施仍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城镇居住条件质量较差,特别是住房密度大,绿化面积小。同时居住区与工业区混杂现象比较普遍,制约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

其次,制度滞后。有关我国城镇化问题的法律、法规较少,对于陈埭镇15万外来人口的管理,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制度滞后问题。这些人群是城镇的“边缘人”,他们无法真正融入社会,与城镇存在着若即若离的状态,他们与当地居民构成了二元结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人口城市化应该是人口法制化,人口制度化,农村人口转移的健康、有序化。

再次,教育滞后。回族七村重视教育,虽然他们对于教育的投入巨大,但是,“产出”效果不明显。如2002年参加高考的陈埭民族中学高中毕业生,达到本科线的人数仅6人,大专线的96人,而人口少于回族七村、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都不如陈埭的泉州市泉港区蜂尾镇的郭厝回族村,高中毕业生于2002年达本科线的26人,达专科线的95人。学校教育要有社会环境的有力支持,急功近利的经济利益驱使会断送长效的学校教育之路。人口城市化应该是人口知识化和人口现代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目标是实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和建立学习型社会。城市化急需科技和人才的支持系统,除了引进人才外,主要是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

最后,观念滞后。回族七村居民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在有了日益丰富的物质消费之后,他们开始有意识地追求精神消费,不知不觉染上了“城市病”,放松了对未来的追求。陈埭镇政府在总结该镇的小城镇建设情况时认为:该镇群众的“城市意识普遍低下,违章搭盖、占地经营、乱倒垃圾等各种行为经常发生,影响着城镇的文明形象”。文明的城市是靠文明的市民打造的,文明的市民应该具备文明的观念。

总之,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单纯是大量人口进入城市的问题,而是一个由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的过程,是一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经济学家认为,要构筑一条由传统的农村社会通往现代城市社会的路径,必须有六大系统支持,即经济支持系统、制度支持系统、科技与人才支持系统、农村与农业支持系统、资源与环境支持系统以及乡镇发展支持系统。针对促进城市化进程的诸多元素,分析存在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也是少数民族和民族乡村城市化进程中务必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