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礼让操守
19044200000010

第10章 礼让篇(9)

魏敬益严厉地对儿子们说:“看到那么多的乡亲在受累、挨饿,你们就忍心?我们不是禽兽,应该有同情心,懂得礼义。”儿子们担心将来的生活,魏敬益又劝导他们:“你们要是有出息,就应该靠自己的劳动来生活,自食其力,不要靠老子的遗产。况且,我们还有祖上的六顷土地,只要你们好好守着,足可以使你们免受饥寒。”儿子们还想说点什么劝阻父亲,魏敬益坚定地说:“我已经决定这样做了,你们不要阻拦!”儿子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好听父亲安排了。

魏敬益把卖田的农民召集到自己家里,首先向他们道歉,说:“很对不住你们,我一时糊涂,买了你们的土地,让你们失去了生活的来源,每天在外受苦。”接着又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大家。

农民们很惊愕,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一是谁也没有想到退田之事,二是农民们已经把卖田得来的钱花光了,即使退田是真的,谁也无力赎回土地。因此,过了好一会儿,农民们还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接受这份厚意。

魏敬益见到大家面露难色,就猜想到农民是担心没钱赎地,于是就主动诚恳地说;“我将土地退还给大家,是出于一片真心诚意,没有难为大家的意思,请乡亲们不必多虑。我也知道大家的日子都很不好过,所以退还土地不收赎金。”说完,将当时订立的地契拿出来,一把火就烧毁了。

这时候农民才相信魏敬益是诚心退田,一个个眉开眼笑,欢呼起来,不知对这位大恩人怎么感谢才好。魏敬益只是劝诫大家以后要努力耕种,勤勉持家,对各种感谢一概谢绝。

农民们千恩万谢地离开魏家,回到村里又是一番庆贺,都说土地回了家,多亏了魏善人。于是农民们决定要报答魏敬益,他们推举两位老人带头,一起到容城县县衙报官,要求表彰魏敬益退田的礼义之举。

容城县的知县听完了两位老人的报告,觉得很新鲜,但又有点不相信,于是派人下去调查,结果果然与老人说的完全一样。知县放心了,也很高兴,心里想:“这可是一件少有的礼义之举,朝廷要是能够知道,我这做地方官的脸上也有光彩,也可算是容城县的荣誉。”于是赶紧命人将魏敬益退田之事整理成文,上报中书省,请求朝廷加以表彰。

很快,丞相贺太平就见到了雄州容城报来的材料,对魏敬益的做法大加赞赏,对他的为人品德也十分钦佩,决定给以表彰。

从此,魏敬益退田的礼义之举传遍了各地,受到人们的称赞,并代代流传下去。

六尺巷

在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关于它的由来,历史上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并作为美谈一直流传着。

桐城是一个文化古城,历史上出文人,出学者,也出大官。清朝康熙年间,在京做官的桐城人中有一个叫张英的,他为人谦和,凡事讲究礼让,很受同僚们的尊敬与喜爱。

张英的家还在桐城,妻子与孩子们都住在祖宗留下的老屋里,只有他一人住在京城,因此,收到家中来信,会见家乡来的朋友,成了张英极高兴的两件事。几日没有家中消息,他就免不了心急火燎,坐卧不安了。

一天,张英办完事从衙门回住的地方,一路上就琢磨着这几天为什么没有家里的消息,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情,越想心绪越乱,急急地赶回住处。一进门,手下人通报:桐城老家派人送信来了。张英一听,喜出望外,顾不上一天的劳累,吩咐人赶快呈上信来。

送信来的人,是老家妻子身边的家人,见过老爷,就把张英妻子亲手写的信递了上去。

张英把信打开,见到了端庄秀丽的字体,知道是妻子手书,感到十分亲切,靠在椅背上,舒舒服服地读起信来。家人递上信后,站在一旁等候老爷读信,准备回答老爷的询问。

他也是多日未见张英了,禁不住关怀地打量了几眼,只见张英读着读着,眉头微微皱了起来,又过了一会儿,眉头舒展,摇头微笑,待读到最后,竟哈哈大笑起来。家人站在一旁,被笑得莫名其妙,他知道一些信的内容,夫人向他交代过,可他觉得一点也不可笑,所以他愣愣地瞧着老爷,想知道他为什么这么高兴。

张英没注意到家人的诧异,读完信,又向家人仔细询问了一下家中的其他情况,对信中内容只字不提。家人一一回答了他的问题后,又赶紧说:“夫人交待过,老爷对信中的事情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只管问小人,小人都知道。”张英一笑,说道:“信中的事情我都知道了。你也很劳累了,赶快休息去吧,明日我写好回信,还要劳你尽快带回家中呢。”家人一听,只好回去休息了,张英开始构思起回信来。

这封家信到底写的是什么?

原来,还真让张英猜着了,家里确实出了一点事。张英的桐城老家宅院比较大,外面修了一圈高大结实的围墙,东面的围墙与邻居家的围墙之间,留有一条三尺来宽的窄巷子,住户进进出出,行人抄个近路,都很方便。后来,老邻居搬走了,来了一个新的邻居,是当地的一个富商,觉得自家院子太小了,就在重修院墙时圈进了那条窄巷子,两家的院墙挨在了一块儿,前后左右的住户十分不满,要求再留出那条巷子,但那户邻居见围墙已修好,不愿再拆掉,就说;“我家院子并不大,要拆应该拆张英家的围墙,他家的院子太大了。”

张英的夫人也是一位知书达理的人,平时谦和礼让,与张英一样。但这时见邻居如此无理取闹,再加上这座院落是祖上留下的基业,所以坚持不让步。一时邻里们议论纷纷,说谁不对的都有。邻家仰仗人多、有钱,不仅不拆墙,有时还恶意挑拨,攻击张家占地太多。张夫人一人在家,能力有限,于是就想起了在京做官的丈夫,希望他能出面,只要他写一封信给桐城地方官,那么事情肯定会得到解决。信后夫人还附了一首打油诗给他:

老爷在京公务忙,

妻子守家畏邻强。

失地三尺无奈何,

扬眉指日赖鞭长。

信中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张英读到妻子说的“与邻里发生争端,内心不安”时,眉头微皱,也有些担心;等读到“争执只为三尺狭巷”时,觉得夫人也是小题大作,就摇头微笑起来;待读到最后夫人附的小诗后,不禁哈哈大笑,想起往昔与夫人在一起时,随景随事,互以小诗唱答的快乐情景。于是,他决定也以小诗作封回信。

张英文思敏捷,送走家人后,提起笔来,很快就写好了回信。第二天一早,就把封好的信交给家人,让他快快送到夫人手中。家人只以为是什么锦囊妙计,所以急急忙忙往桐城老家飞奔,以解夫人之急。其实,信中不过是首打油诗,张英也担心妻子着急,所以并没告诉家人,只希望妻子能早看到信,早早地解决争端,平心静气。

没过两天,家人就赶回了桐城,夫人正等得焦急,见信后立即打开,却见上面只有四句诗,不禁疑惑地读起来:

千里家书只为墙,

再让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夫人读完,默不作声,把自己写给丈夫的小诗也默念了一遍,自愧自己胸襟狭窄,更加佩服丈夫谦和礼让的品格。她把这封独特的家书收好,立即唤家人吩咐道:“赶快找人把自家的东院墙拆掉,退后三尺砌上。”家人虽然有些不服气,但他们一向了解张英及夫人的为人,所以并不作声,下去找来工匠,一上午之间,就拆掉旧墙,建起新墙。两墙之间又有了一条三尺宽的巷子,邻居们见了纷纷称赞张家的做法。

邻家的富商见了,心里也不安起来,他想:我占原来的巷子,只想多占一点地方,现在张家为方便别人,把自家的院子都让出了三尺,我也应该学习人家的礼让风格,不然心里怎么过意得去呢?

于是,他也找来工匠,把新砌的围墙拆掉,退后三尺重新砌上,也只用了一下午的工夫。这样,张英回信到桐城的一天之内,两家之间就出现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两家也重新和好,互敬互让,成了好邻居。

人们为了纪念张英宽宏的气量和礼让的风格,就把这条巷子称做“六尺巷”,以激励人们向张英学习,在生活中谦和礼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