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礼让操守
19044200000019

第19章 操守篇(9)

清军用大炮不停地向城中轰击,炮声隆隆,百里以内都被震动了。城里死伤的人越来越多,到处都听得到哭声。但是,阎应元等人仍然坚守在破破烂烂的城墙上,神情镇定,和平日一样指挥作战。

又过了一天,下起了倾盆大雨。清军仍然猛烈进攻。中午时分,城墙被轰破,清兵冒着烟火雨雾,蜂拥着冲上城墙。阎应元命令军民退守城内,他自己带领一百多名不怕死的勇士,肉搏冲锋,和敌人进行了八次巷战,杀伤了数以千计的清兵。

最后,他身边剩下了几十人,有人劝他突围出去再作打算,可是城门紧闭,城外清兵的包围密不透风,根本无法突围。但他又不想死在清兵手中,就纵身投入前湖,打算自杀殉国,可是湖水很浅,没有死成。

清兵统帅刘良佐早已命令士兵,一定要活捉阎应元。在清兵的迫杀之下,阎应元的部下大部分壮烈牺牲,最后,他也被俘虏了。

清兵把阎应元带到刘良佐那里。刘良佐坐在乾明寺佛殿里,伸开两腿,举止傲慢,看见阎应元被押了进来,马上跳起来抱住阎应元就哭。阎应元冷笑着说:

“哭什么呢?事情已到这个地步,只有一死报国罢了。”刘良佐知道再劝阎应元投降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就命令手下把他押送到贝勒那里去。在贝勒面前,阎应元挺胸直立,傲视大小清将。贝勒喝令他下跪,他坚决不跪。一个清兵拿刀向阎应元小腿刺去,他才支持不住,扑倒在地上。

贝勒见阎应元铮铮铁骨,宁死不降,只好把他关押起来。夜里,人们听见阎应元不断地大声喊道:

“快杀我!快杀我!”

有人报告给贝勒,贝勒思索了一会儿,才下了斩杀令。很快,寺院里一点声音也没有了。

城陷的时候,防守西门的陈明遇传令士兵坚持巷战。他手持钢刀,边退边砍杀敌人,走到兵备道衙门前,被一群清兵围住,因为体力不支冲不出去,被杀害了。他身上伤痕累累,手里紧握着刀柄,尸体靠在墙壁上,直立不倒。

江阴城在阎应元、陈明遇的主持下,坚守了八十一天。围城的清兵有二十四万人,攻城战死了六万七千人,进城后巷战死的又有七千人,一共阵亡了七万五千多人。城中军民没有一个投降的,不是战死就是被屠杀。城内到处是尸体,把大街小巷都塞满了。总共有五六万人牺牲,只活下来五十三名年老体弱的人。

张煌言宁死不屈

这里要讲的是明末清初民族英雄张煌言坚决抗敌、宁死不屈的事迹。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籍贯在鄞(yín)县(现在属浙江省)人,是明朝崇祯壬午年的举人。

清兵入关后,迅速南下。张煌言和另外一个名叫钱啸乐的人一起在宁波起义抗清。绍兴城被清军攻破之后,张煌言又集合散布在各地的起义军,逃到海中,经常出没在浙江舟山、福建厦门一带。

这期间,他们曾经三次进入长江,登上金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打下瓜州(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仪征(现在属江苏省)。但是由于他们兵力单薄,难以抵挡清军,最后也没取得多大进展。

清顺治己亥年(公元1659年),郑成功带兵北伐,因为张煌言熟悉长江一带的形势,就推举他作先锋。张煌言毫不犹豫地担当了这项重任。

当时,清军在金山、焦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之间,用铁索封锁长江,切断航路,两岸又布置着从西洋买进的大炮,防守十分严密。

张煌言带领兵船攻入长江,乘风溯流而上。刚刚经过焦山,见风势很猛,他便立刻传令水手们砍断铁索,飞快地划浆直冲过去。

清兵见有船只出现,马上开炮。顿时,两岸大炮齐发,声声巨响,就像天空落下的炸雷,震得人头皮发麻。炮弹闪电般地向义军船只射去,在江中激起一道道水柱,不时有船只中弹被掀翻。但英勇无畏的义军将士仍然在弹雨中冒死前进。一百来只船,最后只有十七只冲破了清兵封锁。

第二天,郑成功的大军攻克瓜州,将要渡江进军镇江。张煌言要求单独率领自己的部下,直捣观音门(在今南京市北),来牵制南京方面增援的清兵。

张煌言的军队到达仪征的时候,城里的官吏和百姓出来迎接义军,拿出酒肉茶饭犒劳他们。兵船经过的地方,一些明朝的旧臣都在岸上焚香欢送。张煌言被民众的热情感动得流出了眼泪。

接着到了六合(现在属江苏省),得到情报,说镇江已被义军收复。张煌言大受鼓舞,命令部下继续向观音门进发,很快就到了目的地。在观音门他们等待郑成功大军的消息。

过了几天,郑成功到达附近,请张煌言商讨进攻南京的计划。郑成功认为芜湖(现在属安徽省)是个重要地方,便叫张煌言率领本部兵船全部开往那边。

临出发时,张煌言对郑成功说,军队耽搁太久,容易发生其他变化,应该乘着士气旺盛的时候,分出一部分兵力,攻打附近一带的州县,使南京成为一座孤城;最后再集中兵力发动总攻。可不要先待在坚固的南京城下,消磨掉自己的锐气。郑成功听了,连连答应着。

张煌言一到达芜湖,就发布文告到各州县,又写信给一些地方官绅。这一下,长江南北拥护义军的城池出现了好几十座;各处地方武装的领袖,也不断地到张煌言营中来接受指挥,请求换上大军旗帜作为呼应。

义军恢复了宁国(现在属安徽省),正要进攻九江(现在属江西省)的时候,不料郑成功忽然丢开张煌言的建议,没有很快发动攻势,再加上军队纪律又不严,清兵就乘虚而入,竟然打败了南京方面的义军。

张煌言得到消息,非常痛心,但还以为南京方面即使偶然失利,也未必会马上退到船上去;即使退到船上去,也不一定会立刻开走的。所以,他暂时退守芜湖,来压制上游的清兵。

没想到郑成功连瓜州、镇江也都放弃,率大军撤退了。张煌言失去支持,进退两难,只好向西面鄱阳湖(在今江西省)挺进,准备号召九江一带的义兵,作继续抗清的部署。

可惜这时候义军内部军心涣散,没有什么战斗力了。在铜陵(现在属安徽省),他们与清兵打了一仗,队伍没作顽强的抵抗,就迅速崩溃了。张煌言只得弃船上岸,又被清兵追上包围。他的亲兵拼死搏斗,掩护他突出重围。

张煌言突围出来之后,看看身边,仅仅剩下一两个贴身随从。想起战死的弟兄们,想到抗清的事业,他心中涌起了对清兵的满腔仇恨。

脱险之后,他换了衣服,改了姓名,从英山(在今湖北省东部)和霍山(在今安徽省西部)一带,辗转逃到天台山(在今浙江省东部)。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才回到海边。

虽然经历了多次失败,张煌言反清的决心却是一点儿也不动摇。在海边,他又东奔西走,召集了一些人,继续打出抗清的旗号,吸引贫苦百姓和仇恨清兵的义士。很快,当地及附近的青壮年们来了,旧日的老部下也来了,他的身边又聚集起一群不怕死的英雄好汉。

他又听说郑成功刚刚收复台湾,兵力强盛,就派了一位门客到台湾去劝说郑成功再次出兵北伐。郑成功没有答应。没有多久,郑成功去世了,他失去了依靠,只得把聚集起来的义兵解散了。

但是,清政府是不会放过张煌言的。张煌言为了躲避清兵的搜捕,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在老百姓的帮助下,他在这儿住几天,在那儿待几日,好几次逃脱了清兵的搜查。

东海中有一个叫做悬屿的小岛,很荒凉很偏僻,没有人居住。岛的南面有许多港汊,北面却是悬崖峭壁。这儿的地势很险要,是一个藏身的好去处。

为了不连累老百姓,张煌言和几十个亲信,就在悬屿的峭壁下面搭起茅棚来居住。他们时常驾着船只,乘风破浪,出没在台州、宁波一带,神不知鬼不觉。

他们又养了两只猴子,来侦察敌人的动静。猴子很有灵性,外来船只距离悬屿二十里光景,它们就能从树顶处望见,发出“吱吱”的叫声通风报信。靠着这两只忠实的“哨兵”,他们没遇上什么风险。

荒岛上最缺少的是粮食。起先,张煌言他们到大陆上,偷偷地找一些同情他们的人家搞点粮食。后来,清兵盘查得紧了,他们怕连累百姓,便派人到普陀去买米。买米的人经常换,以免米店的人起疑心。

但是,有一次却出了差错。其中一个买米的人说话不小心,冲撞了街上的清兵。清兵见他衣衫破烂,面黄肌瘦,好像从来没见过,就把他抓起来拷问。这个人很不经打,竟然稀里糊涂地供出了张煌言他们藏身的悬屿。

清兵马上组织了好几百人,前去捉拿张煌言。有个从前在张煌言手下做过小军官的人,贪图得到清朝政府的悬赏,得知这一消息,就带了人,半夜里从悬屿山后攀着藤条,越过山岭,潜入岛上。张煌言他们无路可逃,抵抗了一阵,先后被清兵捉住了。

清兵把张煌言五花大绑,押送到宁波。宁波的清兵头目想劝他投降,并许诺说只要他为清朝做事,就给他一个官做,以后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张煌言没等他说完,哈哈大笑几声,然后痛骂清朝统治者残害百姓,表示决不屈服。

当时,他写了这么一首绝命诗,大意是:

在沿海地区战斗了二十年,

复国的心愿竟然化成云烟。

桐江上可惜只能让严光隐居垂钓,

太湖中再难像范蠡浪迹泛船!

虚度这一生真对不起祖国啊,

死后也要用碧血撑住这塌下的天。

鲁阳戈止不住西沉落日,

(传说中的英雄鲁阳,曾挥戈使太阳不落)

谁还敢希望姓名永久流传!

在去宁波东部的路上,他还写了一首诗,大意是:

国亡了,家破了,我将奔向何方?

西子湖边有着我学习的榜样:

那儿有精忠贯日月的于谦的坟墓,

还有那保卫半壁江山的岳飞祠堂。

我两手空空,怎好同他们相比?

只是为我一片忠心找个安顿的地方。

将来我的魂魄也要回到浙东,

岂止伍子胥才能掀起复仇的怒浪!

张煌言真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用充满豪迈之气的诗篇抒发了自己誓死不投降的决心。

清朝官员对张煌言百般利诱,都不起任何作用。最后,他们害怕这位很有影响的硬汉子活下去会唤起浙东地区老百姓思念旧国的感情,就决定将他杀害。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张煌言走上了杭州官巷口的刑场。他被折磨得又黑又瘦,头发蓬乱,胡须老长,戴着脚镣手铐,但是两眼目光逼人,步子很稳。

在刑场周围,聚集了闻讯前来的平民百姓,他们都想见一下这位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许多人远远看见张煌言,又是流泪又是咬牙,深深敬佩张煌言大义凛然的气节。

清兵怕张煌言说话,把他的嘴也堵上了。又怕老百姓骚动,一刻也不敢怠慢,匆匆忙忙地行刑了事,驱散了人群。

老百姓还是有人冒着生命危险把张煌言的尸首给掩埋了,就埋在西湖边上的南屏山北面,让英雄永远与青山绿水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