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礼让操守
19044200000003

第3章 礼让篇(2)

桓公此时病得很严重,已经坐不起来了,躺在床上对太子说:“看样子,我的病是不会好了。我死以后,你要接替我做宋国的国君。挑选手下臣子的时候,一定要选有才能,而且品德高尚的人,这样才能帮你管理好朝政。同时,千万别放弃军队的训练,有了强大的军队,宋国就不会受人欺侮了……”桓公还想往下说,可是已经累得气喘吁吁,说不下去了。

太子兹父赶忙说:“君父多保重身体,病还是能够好起来的,立君的事以后再说吧。”然后劝慰了父亲几句,就恭恭敬敬地退了出去。

以后的三天里,太子兹父每天在外奔波,为父亲求医问药,但毫无收获,看来,君父的病真的是不治之症了。

三天以后,宋桓公又差人把太子兹父叫到病榻前,感伤地说:“孩子啊,这两天我的病更重了,老觉得昏昏沉沉的,恐怕离死期不远了……我要马上立你为宋国国君,不然我是死不瞑目啊……”

太子兹父望着父亲黑瘦的脸庞,听着他感伤的话语,禁不住淌下了眼泪,他知道不能不提起立国君的事了,否则父亲是不会安心的。于是,他悲伤地向父亲讲出了自己的看法;“君父,立国君是国家大事,我想请求您重新考虑考虑。哥哥目夷虽不是太子,但他仁义而智慧,比我强很多,我请求您立他为国君吧……”

“啊?!”宋桓公听了大吃一惊,他根本没想到太子会这样,瞪起眼睛说道:“你是太子,国君的位置理应由你继承,怎么可以让给别人呢?这件事万万不可以这样做……你先下去吧!”太子还想劝说一下父亲,但他看到父亲真的着急了,就没再说什么,悄悄地退了出去。

第二天,宋桓公又找来太子兹父,想再和他商量商量立君的事,希望能说服这个儿子。兹父也明白父亲叫他来的意思,所以来到父亲的病榻前,先问了问父亲的病情,然后不等宋桓公开口说话,他就对父亲诚恳地说道:“父亲,儿臣认为太子、公子、庶子都是父亲的亲生儿子,应该同样亲近,不能划分等级,分别对待。做了太子的,不一定比别的儿子有才干,既然公子目夷的才能高于我,就应该让他来做国君,这样做对国家是有益的……”

没等兹父说完,宋桓公就打断了他的话:“孩子啊,立太子要立嫡传的长子,这是历代传下的规矩。你现在要把君位让给公子目夷,虽然是谦让之举,但这样做毕竟是不合于礼呀,大臣、百姓能心服吗?”宋桓公这一番话说的吃力而认真,他在位多年,以礼治国,以礼服众,深知礼法的重要性,现在自己快不行了,他真希望太子能秉承前代礼法,顺顺当当地继承君位,避免引起朝野的混乱。

兹父当然理解父亲的心思,但他认为时势混乱,必须有一个有才能的人当宋国国君,宋国才能站住脚跟,不断发展壮大,这要比遵守前代定下的规矩更重要。于是他再次向父亲讲明自己的看法,并分析了其中的利与害。

宋桓公犹豫起来了,他对目夷和兹父这两个儿子都比较了解,他们的品德都很好,无可挑剔,论起才干智慧来,那倒确实是兹父比不上目夷,桓公让兹父继位,那只是按照祖上留下的规矩做事,没想太多,如今听兹父一条一条地分析了利害以后,也有点觉得立更有才干的目夷为宋国国君比较合适。他沉思了半晌,最后告诉太子:“这事先别急,让我再与大臣们商量一下吧……”

第三天,太子兹父来向父亲问安,一进屋,就发现父亲的脸色比平日好些,心情似乎格外好。果然,宋桓公一见太子来了,就欢欢喜喜地告诉兹父:“孩子呀,你三次把君位让给别人,充分表现了你的仁爱,大臣们一致夸奖你呢。我已和大臣们商量过了,既然你一定要把君位让给你哥哥目夷,那就答应你吧,让目夷继承君位。”

听父亲这么一说,兹父笑了,终于松了一口气,宋桓公也松了一口气,两人都以为事情可以圆满解决了。

宋桓公立即召来公子目夷,告诉他说;“我与大臣们商量过了,要马上立你为宋国的国君,继承祖宗的大业……”

目夷看看父亲,又看看弟弟兹父,直截了当地讲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不能接受父亲的命令,继承国君的位置,按照祖宗留下的规矩,我们还是让太子继位吧!”

宋桓公一看目夷也不想继位,慌了神儿,赶忙讲明利害,想让他点头。太子兹父也在一旁说明自己一再相让的理由,希望哥哥能回心转意,哪知目夷的态度非常坚决,坚辞不受:“太子兹父三次让位,足以证明他是仁爱而且贤明的,君王应遵照礼法的规定,立他为君。我愿竭尽全力辅佐他!”说完,躬身告辞,快步退出了宫室。

“哎呀!这叫我如何是好?”宋桓公这时候真是到了左右为难的境地,不知道到底立谁为国君才好,只好将此事放下,准备病情能稍有好转后再说。可是没几天,宋桓公就死了。

办完宋桓公的丧事,立国君就成了头等重要的大事,大臣们在一起商量后,一致决定按照周礼推立太子兹父为宋国的国君。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在这种情况下兹父已无法再推让了,他只好继承了君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宋襄公。

宋襄公继位后,立即邀请公子目夷来帮他执掌朝政,公子目夷也愉快地答应了。从此,兹父与目夷兄弟俩相让君位的故事也就传开了。

虞丘请敖

楚庄王在位的时候,有个非常贤能的人,名字叫敖,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孙叔敖,他凭着自己的才能为楚国办了很多好事。但在任令尹之前,他却是个平民百姓。他能从普通百姓一下子成为当时的执政大臣——令尹,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呢。

楚庄王原来的令尹叫虞丘,是一个勤勤恳恳、品德高尚的人,常常通宵达旦地处理各种事务,非常辛苦。

有一天,楚庄王和虞丘商议国事,又是直到后半夜庄王才回后宫歇息。夫人樊姬问庄王;“今天为什么又回来这么晚?是不是朝中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

庄王说;“我跟令尹商量一些事情,不知不觉就半夜了,朝中没发生什么事情。”接着,庄王又开始夸奖虞丘,说他是楚国最高尚、最有能耐的人,为楚国的强大费尽了心血。

樊姬却说:“不见得!我觉得虞丘未必有你说的那么贤良高尚。”

庄王一听夫人这么讲,吃惊得瞪大了眼睛,连忙问:“夫人怎么知道虞丘不那么贤良高尚呢?难道他做错了什么事吗?”

樊姬答道:“那倒也不是!虞丘当令尹这么长时间了,认真、勤恳,和您讨论起朝政来,动不动就忙到下半夜,也真是够辛苦的了。只是有一点他做得不太好,那就是他没有向您推荐过一个贤人。要知道,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计谋再高也有穷尽的时候,前代贤者就很注意不断地选拔人才,难道楚国就没有人才可选拔了吗?虞丘身为国家令尹,却从来不向国君选贤荐贤,想用一个人的智慧来代替广大贤士的智慧治理国家,这不正是他最大的失职吗?怎么可以称得上是贤明高尚的人呢?”

樊姬一口气说完后,庄王默默地想了想,觉得夫人说得有理。

第二天一早,庄王见到了虞丘,很委婉地把夫人的话告诉了虞丘。虞丘听后很惭愧,说:“我真是忙糊涂了,也老糊涂了,没有把为国家荐贤的事放在首位,这的确是我这个令尹的失职。不过请您放心,我一定从现在起想办法来补救。”

于是,虞丘不顾年老体弱,一边努力工作,一边抓紧访求人才。后来,有些人一再向他举荐敖,称赞敖年轻有为,具备将相之才。虞丘听说后,经过多方的查询、了解,心里有了底,知道这的确是一个品德好又有才能的年轻人。于是就找到庄王,向他举荐敖,并提出了让贤的请求:“我担任令尹一职已经有十年了,如今年迈多病,办起事来,常感到力不从心,不能把国事办好,深感内疚。因此,我想回家养老,把令尹的职位让给年富力强、贤明能干的敖。”庄王不同意,答应重用他举荐的敖,但却一定要他留任令尹。虞丘知道庄王对敖有些不放心,就又诚恳地说:“我已做过深入的了解、调查,此人很有才干,深受百姓的敬重、爱戴,由他接替我担任令尹,一定能把国家治理得更好。就请您批准我的请求吧!”

庄王见虞丘荐贤、让贤的态度十分恳切,就对他说:“您主动让贤的精神非常可嘉,不过,我听说敖是个隐士,不愿出来做官,还不知道能不能把他请出来呢?”

虞丘说;“我愿为大王办这件事,亲自去请他,一定不辜负您的热切期望,您就放心吧!”庄王赞叹地点了点头。虞丘立即备好车马、礼物,到梦泽去请敖。

敖与母亲就住在梦泽,每日读书种田,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他从小就是个出众的孩子,有胆有识。有一次在田间锄草,忽然看见了一条两头蛇,小敖吓了一跳,转身想跑,但忽又想起:“听说两头蛇是不祥的东西,谁见了它,很快就会死去,看来我是活不成了。但留下这条蛇,再让别的人遇见,不是又要丧命吗?”想到这,他挥起锄头,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终于把蛇打死,并埋在地里,免得别人看到。回家后母亲知道了这件事,表扬了他舍己救人的做法,并安慰他只要没被蛇咬到,就不会死去。乡亲们也听说了这事,都称赞他的这种精神,很敬佩这个小孩子。敖长大后,更是每天用功读书,道德修养也越来越好,贤名传得越来越远。

这次虞丘到了梦泽,见到了敖母子,恭恭敬敬地说明了来意,并拿出庄王写好的求贤信,请敖入朝。敖开始不接受,他的母亲在一旁劝道:“去吧!孩子,小时候你打死过两头蛇,做了一件利人的好事;如今老令尹千里迢迢地来请你为全国老百姓办事,这不是比杀死一条两头蛇更大的善举吗?你怎么可以推托呢?”听了母亲的话,敖同意了,把母亲扶上车,和虞丘一起来到了郢都。

庄王见到敖后,见他虽然年轻,又来自乡间,但举止端庄,言辞文雅,所以很喜欢。两人整整谈了一天,从内政到外交,从治军到安民,君臣二人越说越投机,越聊越兴奋。庄王高兴地说:“要说见识和韬略,楚国的所有大臣,没有一个比得过您的。和您交谈,真是让我有茅塞顿开的感觉,怪不得虞丘要把这么重要的职位让给您呢!”说着就要拜他为令尹,接替虞丘。

敖再三推辞:“我年纪轻轻,又来自田间,一下子位居令尹,怎么能使众人心服呢?大王您要是真想用我,就把我排在文武百官的最末位好了。”庄王说:“我和虞丘都知道您有当令尹的才能,文武百官也早晚会知道的,望您不必推辞了!”虞丘也在一旁鼓励他说:“我会完全服从您的命令,做百官的表率,只要您尽心尽力地做事,政绩卓著,大家自然就心服口服了,您不必担心!”敖见庄王和虞丘都这样信任他,鼓励他,非常感动,说:“只要有大王和老令尹的支持,我就接受任命,尽心竭力为国家做事,不让大家失望。”从此,敖接替虞丘,挑起了令尹的重担。

敖上任后,工作非常努力,改革了好多旧的制度,整治了军队。尤其是亲自领导修建了楚国最大的水利工程——芍陂(quèbēi),使境内大片农田得到了灌溉,老百姓没有不说新令尹好的。楚国的大臣们开始也不服气,后来,亲眼看到他勤勤恳恳地工作,待人谦虚和气,而且才能出众,将国家治理得越来越好,也就无不叹服了。都觉得老令尹虞丘为楚国办了一件大好事,庄王也一再褒奖虞丘,感谢他荐贤让贤,给楚国选了一个好令尹。

敖贤明能干,在后世留下了很好的名声,他从平民到令尹的故事,流传了下去,虞丘也成了人们学习的让贤的榜样。

孔子问礼

春秋时代,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老子和孔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两人在当时都有很大的名气,学生也很多。但孔子主张“礼”“仁”。要建立一个“礼治”的社会;而老子则主张“返归自然”,要恢复一个“自然”的社会。两人正因为彼此思想相去太远,因此多年来不曾有什么往来。不过,两人对对方的执著精神都很佩服,对对方的主张也都有所了解和研究。

周景王二十三年,孔子决定去拜访老子,并向他请教关于“礼”的一些问题。孔子的弟子们知道了这件事,就有人劝孔子:“您与老子齐名,您何必屈尊前去拜望他呢?再说您与他一儒一道,您去了他又会给您什么教益呢?还是别去吧!”

孔子耐心地解释说:“老子比我年岁大,而且在周王的藏书室担当过史官,知识非常渊博,虽然我们主张的道理完全不同,但与他交谈肯定会给我启发的。况且,我一向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像老子这样受人尊敬的人,我去拜访他,怎么会得不到教益呢?”

一席话说得弟子们哑口无言,只好退下,按老师的吩咐去准备见面礼了。孔子让弟子们准备的见面礼是一只肥鹅,这在当时民间,是比较贵重的礼物,一般是晚辈或弟子送给长辈与老师的。孔子认为自己是去向老子学习请教的,应该备下见老师的这种厚礼。

很快,一切准备就绪,孔子带着那只肥鹅上路了。

一天,老子正在藏书室读书,忽然一个学生急急忙忙地跑进来对老子说:“鲁国的孔夫子来了,他请求见您!”

老子有些意外,惊喜地说道:“好好侍候,我就来!”说完,扔下正在翻阅的史书,快步走出藏书室去迎接孔子。

一见面,老子向孔子作了个长揖,问候道;“夫子不远千里而来,可安然无恙?”

孔子恭恭敬敬地答了礼,说:“我早就听说了您的大名,今天能来拜望,真是荣幸的事。”说完献上见面礼物,二人又寒暄几句,老子便领着客人来到了会客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