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礼让操守
19044200000008

第8章 礼让篇(7)

武则天听他这么一说,笑了,说道:“爱卿辛苦了!你时时刻刻记着为国家发现人才、推荐人才,这种精神真是可嘉,尤其还能让位荐贤,更是难得!你和他都是贤才,我都要重用,怎么能因为用他就不用你了呢?你位居御史多年,经验一定比他丰富,做事我也放心,这恐怕都是张嘉贞比不了的。”张循宪觉得武则天对张嘉贞还不是十分欣赏,生怕因此而不重用他,就赶紧又说:“张嘉贞虽位居平民,但胸中韬略足可以助您治理国家,会比我好得多。我发现了这样一个贤能的人,也算是我对国家做了一件好事,让出官位给他也是心甘情愿的。否则,贪恋官位而不让贤,那不是太缺少谦让的风度了吗?世人会指责我不仁不义的,您还是接受我的建议吧!”武则天见他如此执著,就说:“你有空儿把他带来,让我见见,然后再做决定吧!”

张循宪马上回到家中,替张嘉贞装扮整齐,带着他又匆匆地来到宫中见武则天。

武则天在内殿召见了张嘉贞,向他提出了一连串难题,其中有故意使他为难的,也有真的是她自己正在考虑的疑难问题。心想:“这人虽然聪明,但对这些治理国家的方略恐怕说不出什么来。”没想到张嘉贞博闻强记、才思敏捷,既可以信手拈来前代的史实作为佐证,又不断有自己的见解,在一国之君面前从容不迫,侃侃而谈。武则天越听越高兴,也禁不住暗暗称奇。

武则天召见臣下时,常坐在帘子的后面,这次召见也一样,君臣二人谈到高兴处,张嘉贞提出要见见龙颜的愿望,武则天立即命侍者撤去珠帘,对张嘉贞的堂堂仪表与英武之气看得更清楚了。通过这次召见,武则天相信了张循宪推荐时说的话,也认为张嘉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立即任命他接替张循宪,任监察御史。同时,为了表彰张循宪荐贤的功劳和无私让贤的风格,又给张循宪加封晋爵,提升他为司勋郎中。

张嘉贞上任后,果然办事认真,雷厉风行,效率极高,深得武则天及后来的唐玄宗的赏识与器重,成为朝中重臣。

张循宪虽然没能像张嘉贞那样,成为国家的栋梁,但他谦让官位的风格,却受到历代人们的赞扬。

一字师

唐代大居守(高级武官)李相,是一位爱读书的武将。他博览群书、勤学好问,每次读书,总是认真细读,日久天长,学识大进,受到当朝和后世的赞扬。

李相虽然博览群书,但也有一本最爱读的,那就是《春秋》。不管公务多么繁忙,回到家时多么劳累,他每天都要读一卷,边读边思考,终年坚持不懈,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已经读了多少遍了。俗话说书是越读越厚,李相对《春秋》真是越读越爱读。

李相有个小书童,每次李相读书,他都站在一旁侍读。李相读书一定要读出声来,所以小书童也可以听到李相读的内容,他每次都听得很认真,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可是,只要李相一读到“鲁国大夫叔孙婼(chuò)”时,小书童的脸上就表现出不以为然的表情。

“鲁田大夫叔孙婼”的名字在《春秋》中反复出现多次,因此李相也常读到它,小书童的脸上也常表现出不以为然的表情。

这种情形次数一多,李相就察觉到了,他猜不透其中的原因,但断定其中一定有些问题。于是,有一次读完《春秋》,他就和书童闲聊了几句,然后问他:“你读过《春秋》吗?”

书童恭恭敬敬地回答;“读过”。

李相接着严肃地问:“每次我读到鲁国的叔孙婼时,就发现你脸上的表情有点不对,很不自然的样子,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小书童一听,立即跪在地上向李相请罪。他从来没见过李相这么严肃,所以吓了一跳,以为长官是在责怪自己。李相看到他吓成这个样子,就放缓语气对他说:“你不必担心,我只是想知道其中的原因,你老老实实地把实情告诉我就行了。”小书童这才小心翼翼地回答说:“小人过去曾跟随老师读过《春秋》,今日听大人把叔孙婼的‘婼’读成‘若’,方才明白过去照老师所说,把‘婼’读成‘绰’是读错了。”

李相这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让书童起来,赶快准备休息。可就在他刚刚合书以后,却忽然心生怀疑;小书童说是他的老师教错了读音,这可能吗?是不是我自己读错了呢?于是他又叫住小书童,对他说:“恐怕不一定是你的老师读错了,我小时候没拜过老师读《春秋》,我是照着本朝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注音来读那个“婼”的,也许是我读错了,而不是你读错了,我们再来查对一下吧。”说完,转身从书架上取出《经典释文》,翻到注音的地方,就递给小书童了。

小书童万万没想到,李相不是责怪他而是做了自我批评,而且当时拿书来查对。见李相递过书来,他赶紧双手接了过来,仔细一看,才知道李相把用来注音的字的字形看错了,于是他委婉地对李相说:“‘婼’的正确读音应该是‘绰’,而不是‘若’,这本书印刷得不太好,刚好两个注音的字形有些模糊,使相公看不太清楚,把注音读错了。”

李相听了,顿时脸色通红,很不好意思,虽然小书童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台阶,把责任推到了书的印刷质量上,但一想到自己身为朝廷大官,以好读书自诩,每日读《春秋》,居然多次读错字而不自知,真是惭愧呀!

想着想着,李相忽然有了一个好主意,心里一阵激动,赶快走下座位,自己动手把那把又大又沉的太师椅搬到了北墙边,小书童要过来帮忙,他竟不许,一个人忙得高高兴兴。这却让小书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心里不停地打鼓:“是不是刚才多嘴让大人生气了?可生气就生气,惩罚我也就是了,干嘛连搬椅子这样的活都要亲自动手,而且坚决不让我来搬呢?难道大人也耍起了小孩子脾气,不理我了?”

小书童正在胡思乱想,李相在那边招呼他过来,请他坐在自己的那把太师椅上。书童哪里敢坐,连忙不住地摆手:“这是大人的宝座,小人岂敢越礼僭坐!您要是生气,就干脆地惩罚我吧!”

李相把小书童按在了座椅上,书童屁股一沾椅子又火烫似地站了起来。李相又把他按下去,非要他坐,并且对他说:“你不许动,不然,我要生气了!”

小书童再不敢违抗李相的话,只好坐下,可此时坐着的滋味并不好受,他红着脸,局促不安,两只平时自由自在、灵活自如的手,现在放在哪儿都觉着别扭、多余,真是尴尬极了。他想,自己是大人的一个小书童,怎么可以坐在大人的太师椅上呢?可他又不敢再站起来,怕李相马上大发脾气,只好两眼疑惑而担心地望着李相,不知这位大人要干什么。

原来,这位大居守李相听说了书童小时候跟着老师学《春秋》以后,生出了一个好主意,想要拜这个小书童为师。他觉得自己喜好读书,但一直没有老师,恐怕今后也难免出现像今天那样的错误。小书童虽然只给自己改正了一个字,但只要拜他为师,虚心请教,那今后肯定对他增进学识大有帮助。所以他才做出了搬椅、让位等让书童迷惑不解的事来。

只见李相安排好了小书童后,站在屋子南面,先整理好衣服和帽子,然后转过身,脸朝北,向着坐在太师椅上的小书童躬身下拜。这一举动让小书童大惊失色,连忙蹦起要逃离座位,却被李相喊住:“不许动!”小书童心里一抖又赶紧坐回了座椅,心惊胆战地接受李相的大礼。

行过了拜师大礼,李相这才诚恳地对小书童说:“我身为朝廷命官,居于高位,却常读错字,实在惭愧!这大概是由于没有老师指导的缘故,从今后你就是我的‘一字师’了,如果我再有错,就请你不客气地指出来,我会非常感激。”

书童还要推辞,李相哪里肯依,说道:“你已接受了我的拜师大礼,就不要再推辞了。”

小书童觉得李相身为大官,还这样谦虚好学,不耻下问,很是难得,他深受感动,就答应做李相的“一字师”了。

从此以后,两人经常在一起读书,小书童为李相好学的精神所感动,所以倾囊相授,使李相改正了好多自学时留下的错误的地方,同时又有了新的长进。慢慢地,“一字师”的故事传开了,人们对大居守李相谦虚好学、不耻下问的做法十分赞赏,并纷纷效仿,一时间,谦虚、好学、敬师蔚然成风。

郭子仪与李光弼

郭子仪和李光弼是唐朝的两员名将,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头等功臣。

可是,在安禄山发动叛乱以前,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关系却很僵,彼此积怨很深,几乎到了见面不打招呼的地步。本来,他们两人都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部下,关系虽僵,却能相互避开。谁知后来安思顺调离朔方,郭子仪接替了他的职务,成为朔方节度使。这样一来,李光弼就成了郭子仪的部下。

自从郭子仪升为朔方节度使,李光弼的心情一直非常灰暗。他是军人,最知道军令如山倒,下级要无条件地服从上级。可他与上司有隔阂,如果上司公报私仇,陷害自己,那么他就是死了,只怕还要落个坏名声,让世人骂上千百年。李光弼的心里老在翻腾这些念头,只怕郭子仪给自己小鞋穿,每天都胆战心惊的,总想偷偷地离职逃走,哪怕沦落天涯,也比在这里受罪强。

正在这时,“安史之乱”爆发了。一天,郭子仪宣李光弼进大帐商议军情。李光弼心里“咯噔”一沉,暗暗说道:“来了!终于逃不过这场灾难,只好像菜板上的鱼儿一样,任人家宰割吧!”他是个硬铮铮的英雄汉,虽然预感到不幸,但还是神态安祥、沉着冷静地进入大帐。见了郭子仪,他什么也没问,也不等对方开口,便抢先说道:

“在下深知过去对将军多有冒犯,现在也只能听凭将军处置。不过,一人做事一人当,请将军答应我,不要杀我的妻子儿女吧……”

“李将军,这是从何谈起!”郭子仪慌忙上前,拉住李光弼的手,深情地说:“李将军,你我都是为了保卫国家才从军出征的,又同在安将军帐下共事多时,虽然有些不和,但并没有怨仇。如今大敌当前,叛军气势汹汹,国家正急需能征善战的军事人才,你我更应同心协力。同室操戈,岂是大丈夫的行为!”

李光弼惊讶地睁大了眼睛,茫然不解地望着郭子仪,说:“那,将军找我来,到底是为了什么?”

“噢,是这样的。”郭子仪说:“今天请将军来,是想告诉你一件事。前几天,朝廷让我推荐一位德才兼备的将军,出任河东节度使兼云中太守。我思前想后,觉得只有将军最合适,所以便奏报上去。今天,皇上的诏书已下,请李将军来受旨!”

郭子仪说着捧过诏书。李光弼眼含热泪跪下来,双手接过诏书,说道:

“郭将军对朝廷忠心耿耿,对部下宽厚仁慈,不记私仇,一心为公。将心比心,我可真是无地自容,惭愧至极!光弼决不辜负将军的推荐和朝廷的信任,今后一定听从将军的指挥,与将军同心合力,共扫叛贼!”

郭子仪急忙扶起李光弼,真诚地说:“今后你我同为一方守将,不再是上下级了,因此也就不再存在指挥与被指挥的关系。不过,配合作战还是必要的。鉴于你初任节度使之职,手下兵马不多,除了你原来统领的兵马外,我再拨给你一万精兵,三千名弓弩手。请将军速作准备,尽快上任去吧!”

“谢谢,谢谢!”李光弼拉着郭子仪的手,一个劲地摇,却不知自己该说些什么。

李光弼走马上任了。他心里十分感激郭子仪,很想报答他的知遇之恩。想来想去,总觉得郭将军大公无私,只有奋力杀敌,为国尽忠,才是对郭将军的最好报答。李光弼本是智勇双全的将才,如今心中的顾虑又冰消雪化了,他只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头。

果然,在平定安禄山、史思明长达八年的叛乱斗争中,郭子仪和李光弼同心合力,共迎强敌,虽然也有过失败和挫折,但他们终于顽强地坚持下来,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太守与樵夫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有一篇著名的散文《醉翁亭记》,在这篇优美的文章后面,还有一段“太守与樵夫”的故事。

欧阳修当上滁州太守后,闲暇的时间比较多,常与属下或文友游山赏水、饮酒作诗,寄逸情于山水之间。好诗文也就这样源源不断地写出来了。

一日,欧阳修又与众人游了滁州的琅琊山,在醉翁亭喝得大醉,回来后作了一篇文章,就是那篇《醉翁亭记》。文章写好后,欧阳修非常喜爱,认为这是自己文章中一篇难得的佳作,于是想再仔细修改一下,使它更完美。可改来改去,只改了一些个别的字词,没什么大的变动。欧阳修明白,这既是由于自己太喜欢这篇文章的缘故,也是由于受到自己见识限制的缘故。要想把它改得更好,使人人都能接受、喜欢,看来非得借他人之手了。想到这儿,他突然有了一个好主意,赶紧找来笔墨纸张,开始一字一字地抄录自己的文章,他用六张大纸抄录了六份,然后呼唤衙役进来,吩咐:“请你们把这六张纸贴到六个城门去。”两个衙役一听,以为又是什么公文布告之类,接过来就走了。不一会儿,两人又气喘吁吁地回来了,报告说:“太守大人,您怎么把您的文章当布告交给我们了?我们差一点儿贴出去。”欧阳修说:“贴出去就贴出去嘛!我让你们贴的就是我的文章啊!”两个衙役更糊涂了,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动。欧阳修见二人这副样子,乐了,就把自己的打算讲给他们听了。

两个衙役一听,这才明白过来,高高兴兴地拿着文章到各城门张贴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