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语言的突破(励志大师传世经典)
19045600000015

第15章 演讲中的有效说话(2)

我这里写下来的,仅仅是那位演讲者所说的概述。他本人的讲述中还有许多有趣而充满人情味的细节,使他的演讲妙趣横生。他不停地说着——这个人平时是说不了3分钟的——这次他却吃惊地发现自己讲了足足有10分钟。由于讲得太精彩了,大家似乎都觉得太短了。这也是他第一次演讲成功。

如果你在讲演中总是谈事情或观念问题,那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厌烦。而如果你谈的是人的问题时,那就绝对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我们都不想听人说教,没有谁会喜欢这样。

请记住,一定要让人们对你的讲演感到愉快和有趣,否则,你说什么,人们都不会注意。同时请你记住,这个世上最有趣的事情之一,莫过于精练雅致、妙语生辉的名人轶事。所以,请你告诉人们你所认识的两个人的故事,告诉人们为何他们其中一人会成功,而另一人却失败了。当然,人们会很高兴地去听。人们或者还能因为此例而获益匪浅。

如果平淡的讲演能够富含人情趣味的故事,那必然更能引人入胜。讲演者应该用少数人的观点,以具体的事例作为引证。这样构建讲演的方法,一定会吸引人。可能的话,这些故事还应该谈及奋斗,以及经过奋斗后,获得胜利的过程。

我们都对奋斗及战斗拥有十分浓厚的兴趣。有句老话说“世人皆爱情人”。

当然,人情趣味材料最丰富的源泉,便是自己的生活背景。不要因为觉得不该谈论自己,而踌躇着不敢述说自己的经验。只有当一个人满怀敌意、狂妄自大地谈论自己时,才会引起听众的反感。要不然,听众对讲演者所述的亲身故事是有很大兴趣的。亲身经历是掌握注意力最稳当而可靠的方法,千万不可忽视掉。

(2)说名道姓,使讲演个人化

在说故事的时候,中间若牵涉到别人,无论如何,都应该使用他们的姓名为佳;若想保护他们的身份,那也可以杜撰假名。即使用的是“史密斯先生”或“乔·布朗”这种不具个人特性的名字,也比使用“这个人”或“一个人”更能使故事生动有趣。姓名有证明和显现个体的功能,就像鲁道夫·弗烈屈指出的:“没有什么更能比名字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了。隐姓埋名是最虚假不过的。”试想一下,如果故事里的主角没名没姓。将是什么样子?

如果在你的讲演中出现许多名字与个人代称,那可以确定这个故事具有高度的可听性了,因为在你的讲演中,已经有了人情趣味这种无价的要素。

(3)要明确目标,使演讲充满细节

如何才能确切地知道是否在讲演过程中加入了足够的细节呢?

我们可以用新闻记者所遵循的“五要素公式”: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若能做到这五点,你的例子便会鲜活、多彩。就让我拿自己一件有趣的事情来加以说明吧。这则故事曾刊登在《读者文摘》上:

离开大学后,我在铁甲公司当了两年销售员,一直在南达科他州四处跑。我搭乘运货卡车来完成我的旅途。有一次,我正在莱德菲尔,两小时后才能搭上一列南行的火车。由于这里不是我负责的区域,所以我不能利用这段时间去推销。再过不到一年我就要去纽约美国戏剧艺术学院读书,所以我决定利用这段空闲来练习台词。我漫无目的地走过车场,开始演练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中的一幕。我举起双臂,戏剧性地高呼:“难道我眼前所见是匕首吗?它的手柄正朝着我。来吧,让我抓住你!我抓不着你,但我依然看见了你!”

“正当我沉浸在表演中时,4名警察突然朝我扑来,问我为什么恐吓妇女?就算他们指控我抢劫火车,我都不会这么惊异的。他们告诉我,有一个家庭主妇在30米远的厨房窗帘后面一直看着我。她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情况,所以打电话给警方。他们到达时,正好听到我在狼哭鬼嚎地表演关于匕首的情节。

“我告诉他们我是在演练莎士比亚戏剧,但是直到我出示了铁甲公司的订货簿以后,他们才放我走。”

请注意,这则故事是如何体现上述五要素的。

当然,如果细节过多会比没有细节还要槽糕,每个人都有被冗长、肤浅而切题的细节搞得厌烦不堪的经验。如果讲演中全讲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听众自然不会全神贯注,抹杀一个讲演最严重的,莫过于听众的不专注了。

(4)利用对话,使讲演戏剧化

假设你想举例说明自己如何利用人际关系原则成功平息了一位顾客的愤怒,你可能会这样开始:“前几天,有个人走进我的办公室。他怒不可遏,因为我们在前一周送到他家里的电器操作不灵。我对他说,我们将竭尽所能弥补这种情况,过了一会儿,他终于平静下来。”

这则小事十分详细,但缺少细节。我们可以这样给它添枝加叶一番:

“上个星期二,我办公室的门‘砰’的一声被打开。我抬起头来,看见查尔斯·柏烈克珊满脸怒容。他是我们的一位常客。我问他发生了什么事。

“‘你们送的那台洗衣机根本不好用,’他大吼,‘衣服全纠缠在一起,我老婆烦死它了。’”

“‘听我说,查理,’我说,‘你先坐下来把情形告诉我,我答应替你做一切能够为你做的事,好吧?’听了这话,他才坐下来,我们总算是平平静静地把这件事情谈清楚了。”

其实,并不是每次都可以把对话加进讲演里。不过,你应该可以看得出,上面故事中的对话,对听者起到戏剧性的作用。如果讲演者还有一些模仿技巧,再加进一些声调语气,那这段对话就更见效果了。而且,对话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会让人感觉讲演更为真实可信。这使你听上去就像隔着桌子跟他们说话一样,而不是像个老学究一样在学富五车的学员面前宣读论文,或是个大讲演家对着麦克风狂吼。

(5)展示讲演的内容,使其视觉化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85%以上的知识,都是经由视觉印象吸收的。这说明,电视之所以能够成为广告与娱乐媒介,以及其所以收效宏大,便是这个原因。当众说话也是一样,它不仅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一种视觉艺术。

采用细节来丰富演讲,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其中加入有利于视觉吸收的展示。例如,你也许要花数小时时间告诉我如何挥动高尔夫球杆,而我却可能听烦了。但是,如果你站起来表演把球击下球道时该怎么做,那我就会全神贯注地听了。同样,如果你以手臂和肩膀来描绘飞机飘移不定的情形,我肯定会更关注你讲的故事。

我记得在一个工业界人士培训班上的一场演讲,其中的视觉细节实在是一篇杰作。演讲者模仿视察员和效率专家们检查损坏的机器时所做的各种手势与滑稽动作,比我在电视上所看过的一切都形象生动得多。这些视觉细节使那场演讲很难忘记——至少我是忘不了的。我也相信。其他学员至今一定还会谈到它。

问问自己“我怎样才能给我的谈话加入一些视觉细节”是个好主意。然后就会像古代中国人所观察到的那样,证明“百闻不如一见”的道理。

4.多用具体、耳熟能详的字眼

讲演者的第一目标是驾御听众的注意;要做到这一点,还有一项极为重要的技巧,然而,它却完全为人们所忽视。一般的讲演者,似乎并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也恐怕从未感觉到它,想到过它。我所指的这个技巧,就是使用能形成图画般鲜明景象的词句。能够让听众听来轻松愉快的讲演者,是最能塑造景象在你眼前浮现的人。使用模糊不清的、烦琐的、无颜无色的语言的讲演者,只会让听众打嗑睡。

景象!景象!景象!它们就像你呼吸的空气一样,是免费的呀!而把它们点缀在讲演里,你就更能欢娱别人,也更具影响力。

赫伯特·斯宾塞早就在他那篇著名的论文《风格哲学》中指出,优秀的文字能够激发读者对鲜明图画的联想:

我们并不做一般性的思考,而是要做特殊性的思考……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样的句子:

“一个国家的民族性、风俗及娱乐如果残酷而野蛮,那么,他们的刑罚必然也很严厉。”

我们应该把它改写成:

“一个国家的老百姓如果喜爱战争、斗牛,并从奴隶公开格斗中取乐,那么他们的刑罚将包括绞刑、烧烙及拷打。”

《圣经》和莎士比亚著作中同样充满了图画般的字句,就像蜜蜂围着苹果汁一样多。例如,一位平凡的作家在评论某件事是多余的时候,他会说这种努力完全是想把已经很完美的事情再加以改善。但莎士比亚又会怎样表达呢?他可以写出不朽的图画般的字句:“替精炼过的黄金镀金,替百合花上彩油,把香水洒在紫罗兰上。”

你有没有注意到,那些世代相传的谚语几乎全都具有视觉效果?“一鸟在手,胜过两鸟在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却不能逼它喝水”。在那些流传了好几个世纪而且被广泛使用的比喻里,我们也不难发现同样的图画效果:“如狐狸般狡猾”“僵死得像一枚钉子”“像薄煎饼那样平”“硬得像石头”。

林肯也一直使用有视觉效果的语言来讲话。当他厌烦每天送到他白宫办公桌上的冗长而复杂的官方报告时,他并不是用毫无色彩的话来反对,而是用几乎不可能忘记的图像词句来反对。“当我派一个人出去买马时。”他说,“我并不想这个人告诉我这匹马的尾巴有多少根毛,我只希望知道它有什么特点。”你看,他并没有用那种平淡的语句来表达他的意思。

我们要用具体、耳熟能详的语言描绘出内心的景象,使它突出、显著、分明。就像落日余晖映照着公鹿头角的长影。例如,“狗”这个词一般会让人想起某种动物的具体形象——也许是只短腿、长毛、大耳下垂的小猎犬;也许是一只苏格兰犬;也许是一只圣伯纳犬,或者是一只波密雷尼亚犬。但是演讲者如果说出“牛犬”时(一种短毛、方嘴、勇敢而顽强的犬),请注意你的脑海里浮出的形象会更加具体。“一只有斑纹的牛犬”是不是让你有了更鲜明的印象?“一匹黑色的雪特兰小马”,是不是比说“一匹马”形象得多?“一只白色、断了一条腿的矮种公鸡”,是不是比“鸡”这个词更能给人以具体的图像效果?

小威廉·史特茨在《风格之要素》中说道:“那些研究写作艺术的人,如果说他们的观点有一致的地方,那么这个观点就是:能够抓住读者注意力的最稳妥的方法就是要具体、明确而详细。像荷马、但丁、莎士比亚等最伟大的作家,他们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在处理特殊的情境和关键的细节时,他们的语句能唤起读者脑海里的景象。”写作是这样,讲话也同样如此。

多年以前,我和参加“高效演讲”课程班的学员进行了一项实验:讲述事实。我们订了一个规则:演讲者必须在每个句子里加入一个事实、一个专有名词、一个数字或一个日期。这次实验极其成功。学员们拿它当游戏,彼此指出对方的毛病。没花多长时间,他们便不再说那些只会让人感到晦涩不明的语言了,他们说的全都是大街上普通人都能明白的活泼的语言。

法国哲学家艾兰说:“抽象的风格总是不好的。在你的句子里,应该全是石头、金属、椅子、桌子、动物、男人和女人。”

假设你想说明,尼亚加拉大瀑布每天所浪费掉的潜在能量极为惊人。而你只是概略地这样说:如果这些能量能够使用起来,会让更多的人获得温饱。这样的讲述是否有趣呢?没趣。我们与爱德文·史洛森在《每日科学新闻公报》中对这件事的报道比较一下,他的讲述是不是精彩很多?

“我们知道,美国境内有几百万穷人吃不饱,穿不暖。然而,在尼亚加拉瀑布这里,却平均每小时浪费25万条的面包。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每小时有60万枚新鲜的鸡蛋从悬崖上掉下去,在旋涡中制成一个大蛋卷。如果印花布不断从一架像尼亚加拉河那样宽达1300米的织布机上被织出来,那也就表示有同样数量的布料被浪费掉了。如果把卡耐基图书馆放在瀑布底下,大约在1~2小时内就能使整座图书馆装满各种好书。或者,我们也可以想象,一家大百货公司每天从伊利湖上漂游下来,把它的各种商品冲落到50米下的岩石上。这将是一种极为有趣而壮观的景象,会和目前的尼亚加拉的瀑布一样吸引人,而且不必再花钱维护。然而,某些人可能以浪费为理由来反对,就如同目前有人反对利用瀑布流水的能量一般。”

看看这里面有哪些图画般的词句?“25万条面包,60万枚鲜蛋自悬崖上滚落下去,旋涡中的大蛋卷,花布从1300米宽的织布机织出来,卡耐基图书馆被放在喷泉下,一个漂浮的大百货公司被冲落;下面的岩石、瀑布。”它们在每一个句子中跳跃、奔跑,多得像澳洲草原上的野兔。

要想不理会这样的一场演讲或文章,几乎很困难,就像对电影院银幕上正在放映中的电影不让自己去观看那样困难。

2.使演讲富有创新性

卡耐基金言

不要把演说辞逐字死记,因为那是费时而易于错误的。

倘若你心里有了坚实的意思,你便会从头至尾预习你的演说。

演讲关键是要有新意,有底蕴,尽可能做到理性与情趣的融会贯通,给人以隽永、深刻且耐人寻味的印象。

演讲最怕没有新意,演讲内容应不落俗套,给人以新鲜感,甚至使公众产生悬念,也就是演说要富有一定的创造性。